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 > 专家发言
专家发言

沈体雁:发挥河海优势,把握产业规律,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时间: 2023-07-07信息来源: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 2022-11-29 作者:沈体雁 责编:祁国燕

编者按:2022年11月26日上午,黄河流域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二十二次专题研讨会暨第二届黄河发展论坛·第六届鲁青论坛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在线上举办。此次会议的主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将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成员沈体雁在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予以全文刊发,与网友共享。



感谢山东大学给我们连续的机会持续地思考山东的发展问题。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发挥河海优势,把握产业规律,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山东实施“黄河战略”的关键是,发挥毗邻京畿、统筹河海、联通南北的战略性区位优势,把握新时代全球产业发展规律,瞄准一个或数个核心产业技术赛道,建设“集群山东”,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组织变革和发展动能变革,提升山东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一、山东实施黄河战略的关键是建设“集群山东”,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新型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是当今世界大国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也是新发展格局下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聚焦济南信息技术服务、青岛轨道交通装备等“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资源型产业转型,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示范区的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明确,要打造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青岛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等20个产业集群,济南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青岛“两化两业”深度融合发展试验区等6个产业发展平台。在随后印发的《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提出,力争到2025年,打造200个左右省级雁阵形产业集群、50个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个左右先进制造业集群、120个左右特色产业集群、11条左右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产业链。总体上,这些文件的出台基本明确山东培育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放眼全国,立足长远,特别是与江苏、广东等先进省份相比,与山东在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中的地位相比,与国家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不得不说,山东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相对落后了。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数量明显落后于同处中国省域经济第一阵列的江苏、广东等省份。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优胜者名单”,在全国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江苏和广东分别占据10席和7席,浙江和湖南也各占4席,而山东只占3席。这与山东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匹配,也与山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地位很不相称。

二是,山东省目前入选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正在谋划的20个左右先进制造业集群在产业技术层次上仍然有待提升。与近年来中国南方经济大省和产业强省发展迅猛的芯片、新能源汽车、5G、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相比,现有谋划仍然过份局限于山东省各个地级市现有的产业格局,缺乏大开大合、弯道超车、乾坤挪移、夸父逐日的气势。这很有

三是,产业集群发展方式、发展平台、发展路径还不够创新,整合资源的力度、深度、广度和持续程度还有待加强。目前国家工信部等主管部门正在积极推动产业集群组织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通过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组织”,促进建立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信社会三种力量有机融合的现代产业集群治理体制机制,激发产业集群的自生能力和可持续创新能力。山东应大破大立,在集群组织培育扶持、赋权赋能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引领中国北方产业集群变革进程。此外,进一步加强集群发展重大平台的顶层设计,围绕核心制造能力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部门的集群规划,甚至跨界跨域整合京津、河北、河南、辽宁等省产业资源,共建共治共享共创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山东还有很多工作可做!还有很多潜力优势没有挖掘出来!

四是,产业集群的网络效应、生态效应和滚雪球效应还没有被引爆出来。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其中一个规律就是门槛规模效应规律。尽管山东产业集群具有坚实的基础,但是,总体上我认为,山东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还没有突破门槛规模,工业项目仍然是“点”式的多,“链”式的和“网”状的少。随有浪潮、海尔这样的龙头企业,但是,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产生链式“分殖”(Spill-over)和创新“核聚变”“核裂变”反应的规模还有限。没有强大的产业集群,这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创新创业环境甚至社会信用环境都会打折扣。所以,在去年的“黄河论坛”上,我曾经提出打造“创客山东”新品牌,建议济南利用北京疏解人口和产业的机会,从北京吸引十万创客大军。现在看来,如果本地没有强大的产业集群,十万创客即使“来之”则无法“安之”。良好的土壤和繁茂的森林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想办法尽快突破新兴产业集群的门槛规模是山东产业集群发展之道。

可见,要进一步捍卫山东作为中国人口大省、资源大省、经济大省和北方经济“领头羊”的地位,进一步发挥山东在拱卫京畿、提振东北、联动中原、承揽南北、支撑国家蓝色崛起、引领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山东必须发展优势,把握规律,在青岛市智能家电集群、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潍坊动力装备集群等国家级产业集群的基础之上,加紧谋划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集群变革,建设“集群山东”,将山东从制造大省变成先进制造业强省。

二、牢牢把握集群发展规律,高点谋划“集群山东”,重塑以首都为中心的北方先进制造业秩序

在复杂产业发展理论范式下,要实现山东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应充分顾及两大前提,遵循两大规律。第一个前提,即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形式多样、曲折前进的“全球化进程”与有选择的“再国家化进程”相互交织的新阶段。因此,在某些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领域,国家力量对产业资源的配置作用相比以往更加重要了。第二个前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信社会三重动力协同作用对产业集群发育成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相比以往更加重要了,而且在历史文化和产业基础不同的地区,三种动力的组合型式和驱动途径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山东产业集群发展前提条件的重要变化,重新定位山东产业集群在国家和全球经济坐标中的角色,谋划山东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大计。

在认清上面两个前提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思考和认识山东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我认为,至少有两个必须遵循的重要规律。第一个可以称作“外部规律”,就是要认清山东作为一个毗邻首都的北方省份,山东诸市作为环首都圈的北方城市,其历史文化、区位格局、发展动能及其在国家经济版图中的战略态势都与我国南方的优势经济大省和优势经济大市很不相同。根据我的判断,如果我们能够妥善地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重大挑战,因势利导,化危为机,中国南方五省三区,即江、浙、沪、粤、闵五个经济强省加上港、澳、台三个特别行政区所形成的中国东南沿海连片区域,将会发展成为与20世纪美国的“五大湖+东北”地区相媲美的全球顶级的超大制造业集聚区,正在崛起的新的“世界经济核心区”,我形象地称作为“世界产业链集群磁场”。正如美国“五大湖+东北”地区支撑了过去100多年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地位一样,我们也寄希望于中国东南沿海五省三区(“5+3”)能够有力地支撑中国在未来100年持续占据全球制造业龙头老大的位置。我想这种产业链集群的“世界磁场”的出现是产业经济、空间经济、贸易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以此为前提,南方强省在选择和制定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时,必定要“以我为主”,“自成中心”,放眼全球,吸纳和整合资源,重构和形塑全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经营秩序。相应地,与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一样,中国北方地区的经济一方面要逐步地适应和融入到中国东南沿海世界经济磁场为中心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之中,另一方面,由于“再国家化”等原因,我判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北方会出现一个以首都北京为核心、以内循环为特点的产业空间格局。也就是说,北方各省市、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分工秩序将呈现出某种以北京为中心的“产业差序格局”。因此,山东要认真研究这个差序格局,在以北京为中心的“产业差序格局”中寻找山东产业集群的发展定位,再造山东与北京等地的产业分工合作关系,参与重塑中国北方先进制造业秩序。

第二个规律可以称作“内部规律”。任何产业集群都是一个企业的命运共同体,一个经济的有机生命体,一个人造的但是又可以产生新“物种”的社会“森林生态系统”,一个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信社会“三螺旋DNA”驱动下的具有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动能的复杂适应系统。因此,产业集群的培育演化,就是一个生命体的发育演化过程,要遵循生命体发育演化的基本规律。对山东而言,遵循集群生命体规律最重要的是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选择聚焦有本土文化基因和“杂交”优势、有生命力、有发展前景的新型产业融合集群“受精卵”,二是发挥“三螺旋DNA”作用,特别是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能量,尽快推动集群跨越门槛规模,从而形成规模效应、生态效应、滚雪球效应,形成北方经济的若干新型集群“小磁场”。

根据这两个规律,我们来看看北京的集群战略以及山东的差别化响应。北京目前正在依托“3+1+2”战略平台,即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亦庄经济开发区“三城一区”,加上通州新区和雄安新区两个副中心城市,积极打造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我认为,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抓紧大国崛起的战略机遇,北京极有可能打造智能软件和数字经济(IT)、高端生物医药与健康(BT)、金融和厂商服务(FS)、时尚和文化创意(CS)等四个具有浓烈东方文化气质和社会主义强国特质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我称之为北京IBFC创新型产业集群。相应地,按照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在通州、雄安以及环首都圈的重要节点地区,将出现若干细分赛道的国家级或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从而形成京津冀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京津冀全球科创中心的基本骨架。

我们按照这个骨架进一步梳理山东应该如何谋划国家级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基本上就是采取两大策略。一是对于北京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即所谓国家大磁场,主要采取垂直分工策略,聚焦于产业价值链上比北京环节附加值略低的价值环节,与北京磁场进行对接、支撑、配套、联网、垂直整合,搭乘首都打造世界级集群的快车,与北京共建共享、共创共治。如围绕北京打造可与美国硅谷和印度班加罗尔媲美的世界级智能软件和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这一战略,山东应依托以浪潮为龙头的国产自主知识产权服务器产业,积极谋划打造世界级的“人工智能算力集群”、“智能材料集群”和“数据科学集群”。围绕北京打造世界级BT集群这一战略,山东应发挥河海统筹优势和海洋科技优势,高起点规划世界级“海洋生物医药集群”、“现代中医药集群”和“智能医疗器械集群”。围绕北京市打造大国金融管理中心和科技金融中心,山东可发展“金融科技集群”,带动金融和商务服务集群发展。围绕北京时尚和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山东可大力发展文创产业集群,特别是北方海派时尚集群和海洋文化创意集群。

第二个策略就是对于北京需要疏解的产业,或者目前暂时没有明确提出需要疏解但是长期可能转移的产业,主要采取水平分工策略,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中央支持,北京认可,与雄安差别化协调,将北京某些产业链资源成群结队,整链整群,带土移植,连根拔起,转移到山东,与山东本地的产业森林生态系统融合,与南方同类的产业生态系统竞合,打造具有中国北方特色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议山东的同事们重点研究四个产业领域,即IOTA产业集群体系。一是整合青岛海尔和济南浪潮等龙头企业优势,建设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走廊”,打造世界级的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Industrial Internet &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引领国家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二是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发挥海洋资源与科技优势,整合海工装备、智慧装备、动力装备等制造能力,聚焦打造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Offshore Engineering Equipment),支撑国家经略海洋、向海发展的战略能力。三是发挥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优势以及山东河海衔接、南北沟通的战略区位优势,打造世界级交通运输与物流装备系统集群(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Equipment System),带动山东和中国北方的交通运输、物流和商贸服务产业发展。四是发挥农业工程机械、动力装备和食品加工等产业优势,打造现代农业集成生产系统集群(Modern Agricultural Integrated Production System),提升国家现代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然,还有航空航天集群和智能建造集群也是可以研究的。不过,我认为雄安的条件更好,已经建议雄安的同事们研究了。但是,雄安如果不积极或者反映慢,山东也可以考虑。对于IOTA产业集群体系,我建议,山东应制定精细精准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采取“人盯人”、“一对一”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策略,营造与北京无缝衔接、直通车式的营商环境,从北京挖人才,挖企业,挖科研院所,挖政策,让企业感觉山东就是北京,比北京还好,让人才和企业成群结队来,有多少要多少,尽快在山东形成产业磁场,突破门槛规模,形成自生能力。

三、发挥战略性区位优势,谋划“集群山东”的重大战略平台

要按照上述规律实现山东在北方产业集群差序格局中的高点定位和高质量发展,应发挥联通河海、毗邻京畿的战略性区位优势,谋划设计“集群山东”重大战略平台,精细精准实施“集群山东”重大战略行动。

第一,规划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示范区”。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示范区”,探索一条以构建中国式现代产业集群治理体系为目标,以产业技术变革、产业组织变革、产业治理变革为方式,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信社会“三螺旋DNA”为动力的中国北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道路。以先进制造业集群示范区做实做细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以新旧动能转换赋权赋能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探索以“产业集群大脑”、“产业集群地图”等现代产业治理基础设施为平台,以企业全生命周期商事服务和产业集群全过程公共治理为主线,发改、工信、科技、教育、市场监管、商务、人事等经济发展相关部门高度整合、协同运作、政策打包、服务一体的大国大省现代经济治理制度体系。借鉴国内外产业政策实践经验,创新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方式,探索建立以产业集群生态为基点的中国式现代产业政策体系。结合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城市发展战略,整合提升现有自贸区等平台,规划建设国家(济南)智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示范区、国家(青岛)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示范区,推动形成“228N”的山东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示范区新格局。即2区(济南智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示范区、青岛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示范区)、2廊(济青国家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走廊、山东沿海蓝色经济走廊)、8群(IBFC首都支撑型现代产业集群、IOTA河海引领型现代产业集群)、N点(分门别类、因势利导、因群施策的多个创新型“迷你”集群、转型升级型集群和跨界跨域融合型集群)。

第二,建立新型产业集群组织,完善产业集群中微观治理体制机制,实现产业集群治理方式变革。现代产业集群组织是实现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与有信社会之间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性组织,是产业集群治理现代化的推动者、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产业集群经营秩序的维护者和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的引领者,在营造集群社区、提升社会资本、维护经营秩序、捍卫公共利益、厚植集群文化、塑造产业品牌、鼓励创新创业、分散系统风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从国家工信部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的经验来看,新型集群组织作为新的产业集群公共治理方式初步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山东应通过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示范区”,创新产业集群治理方式,建立山东特色的产业集群组织制度,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体制的“山东样本”,包括建立产业集群组织登记注册和规范运行制度、集群组织公共财制度、集群公共服务制度、集群行动倡议制度、集群信用和投融资制度、集群品牌管理制度、集群自组织创新和自主创新制度、集群风险分担制度等,完善产业集群组织监管体系。

第三,发挥战略性区位优势,将区位优势转化成为形构北方经济秩序的产业优势。发挥河海连通、陆海统筹、毗邻京畿的区位优势,优先实现与首都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对接整合。加快建设京鲁全方位、多模式、同城化快速交通通道,融入首都-济南1小时优质都市生活圈、首都-曲阜2小时国家文化生活圈、首都-东营2小时黄河文化生活圈、首都-青岛3小时现代海洋生活圈。继续发挥“跑部进京”优良传统,摸清底数,高端谋划,利用新冠疫情之后国家经济大恢复、大修养、大补大调的机会以及山东与北京之间的要素成本差和机会门槛差,推动大院大所、大龙头、大链条、大项目群打包移植,落户山东。妥善处理与河北雄安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以及津冀沿海地区的产业竞合关系,进一步联接大东北,抱住大河南,沟通京津冀国家主导世界级科创中心与东南沿海全球市场化驱动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磁场之间的一体化大市场,积极布局一带一路,聚焦IBFC首都支撑型现代产业集群和IOTA河海引领型现代产业集群,奋发有为,久久为功,谱写新时代山东先进制造业发展新篇章。

我的建议就这么多,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