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区域政策

软环境:中国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时间: 2017-09-13信息来源:甄杰 作者:qgy_admin 责编:

编者按:从1984年我国设立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以来,国家级开发区凭借体制机制、创新要素、政策优惠等方面的优势,快速发展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和引领经济前行的重要载体。当前,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酝酿和发展的形势下,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加剧,国家级开发区又一次走到了体制上率先改革、结构上加快升级、技术上引领发展的新关口。这是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国家级开发区提质增效的重大机遇。国家级开发区如何审时度势,把握先机,开拓创新,实现转型发展,由此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期特别邀请国内5位著名专家围绕新时期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国家级开发区的转型与升级建言献策。


    产业园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截至2016年6月,中国国家级产业园区已达526家,其中,百强园区占所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GDP总量的78%。以1984年大连经济技术国家级开发区挂牌建园为标志,中国产业园区在其32年的发展历程中,主要通过土地、财税、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驱动园区渡过了初始培育、快速成长、稳定发展、创新升级四个发展阶段。然而,园区发展的政策红利目前已经弱化。特别是,2016年中国产业园区遇到了经济下行的明显压力与挑战,迫切需要培育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一、以软环境作为产业园区发展新动力的背景
    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国家级开发区要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事实上,地方的各类变相补贴、退税和土地优惠政策被取消,园区已经缺乏有效扭转局势的政策手段。并且,2015—2016年,我国经济出现下行趋势,投资大幅下滑,土地成本高企,经济“脱实入虚”问题突出,园区出现经济失速,部分园区经济整体下滑现象严重。
    从园区发展实践来看,越来越多的园区管理层开始关注科技创新、集约高效、低碳环保等新的发展模式,期望承接和培育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为主的新型产业体系。为此,园区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研究院、建立服务平台和对接平台、引入风险投资、组建创业孵化器、鼓励创新创业等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完善其配套条件。在这一过程中,相对粗放低效的“摊大饼”式的建设开发模式被摒弃,更多的是采取集约、绿色的开发方式。并且,园区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管理服务,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能。国家级园区的产业体系相对完整,发展层次较高,对园区信息化水平、服务能力、管理体制等软件与功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在二次规划与开发时,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协同善治、集约紧凑、智慧城市、绿色发展等软环境、软实力上,通过提高园区内企业满意度保证企业的黏性,通过助力企业发展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回报,并获得招商美誉度,实现以商引商。
    近年来,政府主导园区开发的模式逐渐呈现出招商机制不灵活、专业化能力不足、效率低下、盈利状况不佳等问题,倒逼第三方招商和服务团队的进入。民营和外资的专业园区开发运营商日趋活跃,运营模式更加多元化,园区的开发运营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市场,并且也更加围绕园区软环境建设进行竞争。
 
    二、产业园区软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
    《意见》明确了国家级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和使命,即要“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成为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截至2016年,国务院已经批准中关村、上海张江等17个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我国启动了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并选择福建、江西、贵州开展试点。可见,优质软环境的建设将有助于园区承担新的战略使命。
    从园区基本功能来看,软环境建设有助于增强园区内部的集聚能力。首先,园区内部完善的产业配套可以带来基础设施和要素资源的共享、综合交易成本的降低、技术溢出、创新环境的形成等集聚经济效应;其次,园区的智慧化建设可以盘活覆盖产业园区内的各项服务载体与资源,集成跨行业、跨专业、跨部门的与园区产业相关的各类资源,有益于提升园区的集聚功能;最后,园区内部营造支持创新、敢于冒险、容忍失败的文化环境,可以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团结协作,提高园区内部的凝聚力。
    从园区外部吸引力来看,软环境建设有助于提升园区外部的竞争优势。一方面,生活服务是构成园区的保障性要素,与园区企业的“幸福度”紧密相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成为园区间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来源。另一方面,园区文化建设所形成的开拓进取、协作共享的创新文化,广纳英才、全面发展的人本文化,能源结构改善、能源效率提高的绿色文化,有利于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优秀企业与人才入园,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此外,擅长园区运营服务的专业化产业地产商如华夏幸福基业、联东U谷等涉足园区的转型升级,通过软环境建设提升了园区外部竞争优势。
 
    三、产业园区软环境的内涵与类型
    产业园区软环境是指在产业园区的特定区域内为生产、生活提供保障性和改善性服务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和。依据软环境的功能和作用,产业园区软环境由产业配套、生活服务、园区智慧、园区文化四个方面构成,并由此实现园区的创新与转型升级。其中,产业配套、园区智慧属于生产功能,生活服务和园区文化属于生活功能内容。
    产业园区的发展一直重视生产功能,不断构建和完善纵向的上下游供应链以及横向的生产性服务链,却忽视了其生活功能,即提供优质的教育、卫生保健以及各种园区文化内容。经过30余年的发展,产业园区软环境总体上可以发挥保障性作用,为园区提供基本的产业配套和生活服务内容,但在为园区提供良好文化并向智慧园区发展的改善性作用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产业配套为园区内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实际生产提供保障性条件,包括产业链配套、投融资配套、人力资源配套、物流配套以及研发配套五个方面。产业配套体系的形成是园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因。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是提升园区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内涵式增长的根本性选择。
    园区智慧为园区管理机构和企业提供科学决策和高效创新的改善性条件,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应用两个层面。结合“互联网+”,园区智慧融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知识化、智慧化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便捷高效的政府管理、全面系统的企业服务、实时周到的益民服务新平台。
    生活服务为园区内工作人员提供保障性的公共服务内容,包括基础性服务和提升性服务两部分。前者涉及食、住、行、医疗等;后者涉及教育、娱乐、休闲、生态建设等。园区生活服务与工作人员的“幸福度”紧密相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区对企业、员工的吸引力,有助于提升园区软实力。
    园区文化为园区内管理机构、企业及员工提供与园区持续发展相吻合的人文环境与工作氛围,包括创新文化、绿色文化和人文文化主要发挥改善性作用。园区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有利于高效地整合各种资源,鼓励开放式创新和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降低园区的经营管理成本,并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四、产业园区软环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我国产业园区的软环境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在产业配套、园区智慧、生活服务、园区文化四个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产业配套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度不高、投融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水平较低、研发配套的建设速度相对缓慢。这一方面是因为园区内的主导产业多而杂,关联性不强,配套体系难以完善;另一方面,园区内的相关配套问题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为此,首先需要将产业配套纳入园区发展规划,构筑产业园区的产业配套体系,通过产业融合、延伸和拓展产业链等使园区产业“增值”,提升园区产业链的竞争力;其次是建立促进产业配套的组织机构,如产业配套协调办公室等,并逐步健全中介机构和相关服务体系,为园区内企业的配套发展提供服务;最后是进行纵向和横向配套,纵向配套是围绕产业与资源优势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转移承接,横向配套涉及信息、银行、保险、人力资源、物流、研发等服务内容。
    在园区智慧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管理和服务仍处于分散状态,未形成协同集约效应;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仍有缺位;智慧园区发展水平区域不平衡。目前,我国园区的智慧化建设已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和146家国家级高新区中,正在推进智慧园区建设的分别为44家和45家,占比分别为20%和31%,建设重点为信息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并且,东部区域的产业园区由于在地理交通、城市经济发展、政策倾斜等方面更具优势而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园区智慧化的初级阶段,产业园区需要依循信息化、知识化和智慧化的层次渐进发展,培养互联网思维,通过“互联网+”对传统产业和传统企业进行升级改造,进行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推动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
    在生活服务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文化教育服务水平有限、医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休闲娱乐服务系统贫乏、居住功能成为园区发展的短板、生态园区发展的政策与激励措施有待完善等。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园区发展的原动力一直是产业优惠政策、园区基础设施等方面,缺乏对产城融合、园区生活功能的切实执行。目前,全国有108家园区获得批准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已经批复的国家生态园区共45家。为了进一步发挥园区的生活服务功能,园区应积极投入资源完善文化教育服务系统、以多种方式提升园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引入市场化运营且有自身特色的休闲娱乐服务系统、打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加强生态园区的建设。
    在园区文化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园区文化建设定位不准、创新文化动力不足、人本文化缺失、绿色文化建设亟待加强等。相比于企业文化,园区文化应更具有包容性、整合性和引领性。但是,许多产业园区没有结合园区实际和其战略定位,提出具有符合园区战略思想及其特色形象的具体文化内容。在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上,都缺少对创新文化、人本文化和绿色文化的考虑与支持。因此,在园区文化培植方面,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园区特质,从园区整体层面、园区内企业层面以及园区内员工层面分层构建园区特色文化;有效聚集创新资源,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人文关怀,构建园区人本文化;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园区”。
 
作者简介:甄杰,男,华东政法大学企业发展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秘书长、高级研究员,同济大学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200092)。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