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区域政策

北京市居民生活用能特征分析及政策建议时间: 2016-09-20信息来源:胡红 齐佳 唐艳芬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十一五”以来,北京市居民生活用能以年均8.0% 的增长率快速增长,已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20%,由家庭消费带来的能耗及温室气体排放比例越来越不容忽视。北京市居民生活用能具有总体呈上升趋势、用能结构向低碳发展、城乡居民用能结构差异显著、私人小汽车的快速增长使得汽油消费成为增长最快的能源品种等主要特征。结合居民生活用能特征分析,本文提出了5点政策建议:一是严格控制外来人口规模增长速度;二是持续优化调整居民生活能源结构;三是减少居民私人小汽车使用数量和频率;四是大力推广居民生活节能技术与产品;五是深入开展低碳生活宣传教育。
     关键词:居民生活用能;增长速度;能源结构;低碳生活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55-(2016)02-0043-05
     Doi: 10.3969/j.issn.1003-2355.2016.02.009
     收稿日期:2015-12-07
     作者简介:胡红(1971-),女,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交通节能和节能管理。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1th Five-Year Plan", energy consumption of Beijing residents has accounted for 20% of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city, with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8.0%. It is increasingly agreed that neither energy consumption n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the household consumption can be ignored in the future. The gener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Beijing residents is on the rise, with structures to a low-carbon developing trend. Howev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found in the energy using structur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private cars has made that gasoline consumption became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energy varieti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Beijing residents, 5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1) To strictly implement the control of growth of the city's immigrant resident population size; (2) To continuously optimize and adjust the energy structure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3) To reduce the using number and frequency of private cars; (4) To devote major efforts to promote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5) To deeply carry out public dissemination and education for developing low-carbon life.
Key words: Energy Consumption of Residents; Growth Rate; Energy Structure; Low-Carbon Life
 
     1 概述
 
     长期以来,我国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多集中于工业生产领域,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作为社会终端能源消费单元、生产活动原始驱动力的家庭生活用能。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表明,美国2008年由家庭消费引起的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比例达到38%。如果普通家庭能够采取切实的节能行动,10年后美国CO2排放量可望在目前基础上减少7.4%[1]。冯玲等[2]对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能耗与碳排放动态特征分析研究结论中,并未将私人小汽车纳入分析范围,认为电力和煤炭是居民生活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食品”、“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居住”三项是居民生活间接能耗的主要来源。但是在现行统计口径中,将非营运性私人机动车量消耗的能源也纳入居民生活用能统计,对于北京市这样一个城镇化率高达86%、私人机动车保有量超过437万辆、居民汽油消费量接近全市汽油消费比例65%的特大型城市而言,居民生活用能有其独有的特征,与不含私人小汽车使用能耗的城镇化居民生活用能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北京市居民生活用能以年均8.0%的增长率快速增长,已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20%,由家庭消费带来的能耗及温室气体排放比例越来越不容忽视。开展居民生活消费领域的能耗和排放研究,对于促进低碳消费以及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2 北京市居民生活用能特征
 
     2.1 居民生活用能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城市居民生活用能增速加快
 
     居民生活用能包括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生活用能两部分。近10年来,随着北京市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用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生活用能总量从2005年的814.4万tce,增长到2012年的1398.7万tce,年均增长率为8.03%。在各年度居民生活用能中,城市居民的生活用能约占75%~80%,乡村居民约占20%~25%。城市居民生活用能总量从2005年的630.2万tce,增长到2012年的1115.4万tce,年均增长率为8.50%。乡村居民生活用能总量从2005年的184.2万tce,增长到2012年的283.3万tce,年均增长率为6.34%。城市居民的用能量和增长速度均远远高于乡村居民,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城乡居民生活用能总量各年度增长幅度变化不大,增长率逐年微幅下降。城市居民生活用能变化率呈“s”形上升趋势,在2008年以前上升,2008—2010年间有所回落,2011—2012年间呈现大幅增长。乡村居民生活用能虽然总体也呈上升趋势,但是各年度的增长率水平出现较大起伏,分析原因可能是本市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房地产开发市场进程与农村集体土地的征迁与开发、农村压减燃煤工作等多重因素所致。
 
     2.2 生活用能结构逐渐向低碳发展,呈现多元化、清洁化发展趋势
 
  居民生活用能包括煤炭、电力、热力、天然气、汽油,以及少量其他品种能源。煤炭用于居民供暖、供热,电力用于照明、家用电器的使用等,热力用于供热、供暖,天然气用于做饭、供热、供暖,汽油主要用于私人小汽车的消耗。
 
  总体而言,居民生活用能结构呈现多元化、高效化、低碳化发展趋势。“十一五”以来,居民年生活煤炭消费总量保持在270万t左右,2008年出现较大回落,2009年回升后再度下行,其占生活用能总量的比例从2006年的20.9%减少到2012年的13.9%。随着全市压减燃煤工作的持续深入,居民煤炭消费量还将继续保持下降趋势。除个别年份外(如2006年天然气消费出现的大幅增长),电力、热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量出现较为一致的稳定增长势头,2005—2012年间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0%、8.1%、11.6%。相比之下,居民汽油消费量总体持续增长,由于受到市场和政策双重因素的影响最大,呈现出较为独特的变化趋势。“十一五”期间汽油的消费量增长率远远高于“十二五”时期。2005—2010年期间,年均增长率均在10%以上;2011年起全市实行摇号购车制度后,汽油年度消费量增长率趋于稳定,平均为6.6%左右。
 
     2.3 城乡居民用能结构差异显著,乡村居民煤炭消耗比例大
 
     人均生活用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统计数据表明[3],我国2005—2012年间的人均生活用能为261.3kgce/a,年均增长率为5.7%。北京2005—2012年间的人均生活用能为622.2kgce/a,年均增长率为3.5%。北京市人均生活用能水平是全国总体水平的2.38倍。
 
     2012年,北京城乡居民总人口为2069.3万人,生活用能总量为1398.75万tce。其中城镇人口占比86.2%,用能占比80%;乡村人口占比13.8%,用能占比20%。全市人均生活用能为676.0kgce/a,城镇人均生活用能为625.4kgce/a;乡村人均生活用能为992.0kgce/a,远远高于全国人均用能水平。从全国范围看,城市居民的人均能耗水平一般是乡村人均能耗水平的2~3倍,随着乡村人均生活用能水平的提高相对差距将逐步缩小。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的乡村人均生活用能却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分析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北京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发展到相对较高的阶段,乡村居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水平已与城镇居民差距不大,在人均占有土地空间、道路资源等方面甚至高于城镇居民;二是北京作为一个城镇人口密度高度集中的特大型城市,大量城镇人口的集聚效应同时降低了人均用能的水平;三是从用能结构方面,乡村居民在供暖、供热时主要消耗的是煤炭,其能源利用效率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耗的热力和电力,因而造成用能绝对量的增加。
 
     从用能品种上看,北京市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的用能结构差异较大,乡村居民的清洁用能量比城镇居民低很多。2012年,乡村居民人均煤炭、液化石油气和电力消费分别是城镇居民的21倍、4.4倍和1.1倍;城市居民的人均汽油和天然气消耗则分别是乡村居民的5.0倍和6.7倍,热力几乎只用于城镇居民的生活。居民生活中77%的煤炭使用主要在乡村,而油品、天然气、热力则主要集中在城镇,各类用能在城镇和乡村的分布不均匀,见表1。
 
 
 
     2.4 私人小汽车的快速增长使得汽油消费成为生活用能中增长最快的能源品种
 
     随着北京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消费能力也大幅提高。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机动车特别是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近10年来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由2005年的246.1万辆增加到了2013 年的543.7万辆,年均增长率为10.4%。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由2005年的154万辆、占比62.6%,增加到了2013年的426.5万辆、占比78.4%,年均增长率为13.6%。
 
     图2显示了全市机动车和私人机动车2005—2013年以来的增长率变化情况。可以看出,2005—2010年,私人小汽车的增长率每年都在17%以上,平均每年新增私人机动车44万辆,2010年达到峰值,年增长率高达24.7%。2011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了摇号购车政策,以限制机动车的无序增长,取得显著成效,2011—2013年,私人机动车保有量年均增长量减少为17.4万辆,年均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私人小汽车的快速增长,使得居民汽油消耗的比重不断增加,从2005年消费103.4万t、占居民生活用能总量的12.7%,增加到了2013年的277.47万t、占比18.6%,年均增幅达到14.4%;而汽油之外的其他生活能源品种消耗年均增长率仅为6.97%,远远低于汽油消费增长速度。
 
 
 
     3 居民生活消费节能政策建议
 
     人口规模、技术进步和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生活用能消费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人口规模和技术进步对居民生活用能的影响力远高于人均收入水平;虽然技术进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能源消费扩张,但是如果未来几年内技术进步速度不能加倍提升,则技术进步不足以弥补收入水平提高和人口增长的反向影响[4]。针对北京市居民生活用能中存在的能源消费总量增速过快、城乡居民用能结构差异较大、私人小汽车汽油消耗快速增长等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3.1 严格控制外来人口规模增长速度
 
     北京市人口总体规划曾被定为“到2020年控制在1800万”。但到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已达到1961.9万,提前10年达到了总体规划目标。2015年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在“两会”北京团开放日上表示,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将控制在2180万。到2020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将控制在2300万以内[5]。这是自“1800万”的目标被突破后,北京再次设定具体的人口指标。“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政府采取多项政策措施,使外来人口快速增长的幅度得到遏制,人口发展呈现常住人口增量、增速保持“双下降”,常住外来人口“流动少”,出生人口逐年增加等特点。最近,国家明确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人口政策。这将给未来北京市的人口总量保持预期的规模带来巨大压力,必须对外来常住人口进行更严格的准入控制和有效疏解。
 
     笔者在相关研究中[6]根据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和人均生活用能发展分析,采用线性增长率模型及二次移动平均修正法,预测居民生活用量发展需求状况。分别对用人口增长率模型预测的各年度人口数量值和政策预期目标增长量下的各年度人口数量值进行了测算,得到2015—2020年北京市居民生活用能消费需求区间为1863和1967万tce。其中1863万tce是到202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时的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需求,1967万tce是人口突破预期目标值、按照模型预期发展增长到2020年2427万人的生活用能需求量。研究表明,如果采取严格准入政策控制外来常住人口并及时疏解低端服务人口,将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则可比理论人口发展规模减少生活用能总量104万tce。由此,从能源供求角度来看,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对于缓解北京市面临的能源资源承载力瓶颈问题是相当重要的。
 
     3.2 持续优化调整居民生活能源结构
 
     从当前北京市城乡居民生活能源的消费结构看,还存在着农村居民煤炭消耗量占比较大,天然气、热力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较小,城镇居民私人小汽车使用量较大、绿色出行结构比例不高,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新能源使用比重与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相比仍然较小等问题,从能源消费结构的改进方面仍然具有相当大的空间。2012年,北京市居民生活煤炭消费量约占全市煤炭消费总量的12%左右,其中农村居民煤炭消费占比达到9.3%,主要以散烧煤方式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和郊区,用于家庭取暖。要在农村尽可能减少煤炭散烧,大力扶持和发展天然气综合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等分布式能源,推广地源热泵等清洁供暖技术及设备,尽可能将直接燃煤转变成电能及其他清洁能源供给。在不得不散烧煤炭的地方,要制定对低硫煤的补贴政策,加大绿色生活消费和新型供暖方式的宣传,逐渐改变人们的用能方式和固有思维,使新能源广泛进入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通过采取多种政策及技术手段,促进电力、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居民煤炭消费量,持续优化调整居民生活能源结构,缩小城乡居民生活用能结构差距,从而全面提高人均生活能效水平,减少浪费。
 
     3.3 减少居民私人小汽车使用数量和频率
 
  于晓勇等[7]的研究表明,居民部门能源消费总量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弹性最大,为1.24,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上升1%,居民部门能源消费总量上升1.24%。2012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46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046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5倍和3.04倍,均为全国领先,预计“十三五”期间其人均收入水平还将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持续上升。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一个最显著的消费效应就是居民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同时带来居民汽油消耗的剧增。目前,私人小汽车的增长趋势已基本主导了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的总体发展趋势,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庞大基数已经形成,私人小汽车的日常大量出行,成为道路交通拥堵严重、汽油消耗巨大、空气环境污染恶化等问题的根源所在。北京居民私人小汽车所消耗的汽油量占全市汽油消费总量的比重已由2005年的44%上升到了2012年的63%,年均增幅达到14.8%;同时车均汽油消费量也以3.37%的年增长率微幅增长,预计到2020年私人小汽车汽油消耗为407.8万t,占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1/3左右,相当于600万tce,是2020年北京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公共电汽车、轨道交通、客运出租车)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2倍[6]
 
     私人小汽车车均汽油消耗逐年增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居民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二是摊大饼式的城市规划造成的居民职住分离,使得平均通勤距离拉长,从而导致私人上下班出行小汽车消耗的汽油量随之增长;三是滴滴专车、快车等打车软件在私人小汽车车主中的应用,使得一部分私人小汽车进入营运市场,增加了本人计划出行之外的运行里程,导致油耗增加。在未来发展中,一是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低碳出行;二是科学修订城市规划,尽可能实现近距离的职住功能平衡;三是要科学引导交通出行需求,适时制定征收中心区拥堵费、排污费等相关政策,全面提高私人小汽车使用成本,从数量和频次上引导私人小汽车减少出行,从而减少汽油消耗,达到低碳交通和生活的目的。
 
     3.4 大力推广居民生活节能技术与产品
 
  我国自2010年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以来,对于促进绿色消费,建立起节能产品推广体系,有效拉动节能产品消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促进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节能产品的推广中,也存在着居民对于不同节能技术或产品的认知及消费意愿的差异性。杨树[8]通过实证方法对中部城市居民的不同节能行为研究表明,居民对节能家电技术成熟度及能效标识的认可度远远高于新能源汽车,是导致对于节能型家电产品的购买意向较高,而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向相对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动机多出于经济利益和优惠便利,而非技术认可。从政策扶持和宣传推广方面,居民对于传统耗电型节能家电相关的补贴政策总体上更为熟悉,而对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家电类产品的政策补贴则所知不多,说明在新能源节能技术及产品的政策宣传推广方面还有待加强。对于节能产品生产厂家,应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提升产品能效和技术成熟度,实现量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在节能产品供应流转环节,供货商应加大节能产品技术及能效宣传推广力度,完善售后服务,引导居民积极主动参与绿色消费,放心选购节能产品;对于居民认知度尚不够高的新能源汽车等节能产品,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财税补贴及配套设施保障政策,降低清洁能源、新能源技术及相关节能产品在生活消费领域的成本,以合理的经济利益引导居民参与到新能源产品消费中,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切实保障居民绿色消费的权益不受损害。
 
     3.5 深入开展低碳生活宣传教育
 
     观念和认识上的差距,是影响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向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朱力等的研究表明[9],居民对低碳消费概念认知的程度受其文化程度影响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虽然对低碳概念认识水平相对较低,但日常行为受经济水平限制,属于“被动低碳”群体;而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虽然更加了解低碳知识,但由于其经济状况较好,消费水平较高,很难做到真正的低碳生活。儿童、青少年和收入较高的群体为最需要低碳生活行为指导的人群。在开展节能宣传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群体特征,采取文化、艺术、竞赛、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既有广泛性又有针对性地开展低碳宣传教育,教育儿童、青少年从小养成节能环保的观念意识和行为习惯,抑制低收入年轻居民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增长由“被动低碳”向“主动高碳”转变,引导高收入消费群体转变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拒绝奢侈生活,走向“主动低碳”的绿色生活道路。
 
     参考文献:
     [1]Dietz T, Gardner G T, Gilligan J, et al. Household Actions Can Provide a Behavioral Wedge to Rapidly Reduce US Carbon Emissions [J]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9, 106(44): 18452-18456.
     [2]冯玲,吝涛,赵千钧. 城镇居民生活能耗与碳排放动态特征分析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5):93-100.
     [3]国家统计局.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4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4]姚娟. 人口规模、收入水平与居民生活能耗间的耦合关系分析—兼议技术进步对居民生活能耗的影响 [J]. 市场经济与价格,2012,(04):40-44.
     [5]北京副市长:2020年北京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 [EB/OL]. http://news.qq.com/a/20150307/003031.htm.
     [6]胡红.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下的北京交通节能降耗路径研究 [R]. 北京节能环保中心,2015.
     [7]于晓勇,尚赞娣,朱东华. 中国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影响因素定量研究 [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41(6):79-82.
     [8]杨树. 中国城市居民节能行为及节能消费激励政策影响研究 [D]. 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9]朱力,林逢春,陆慧萍. 上海市闵行区居民低碳生活现状调查及启示 [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1):19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