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
安康高新区总部经济园发展定位及空间布局时间: 2016-04-28信息来源:李凌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总部经济理论的不断成熟,打破了以往只有中心城市才能建设总部经济园的思维定势。一些拥有独特区位、环境和资源优势的中小城市新区也具备了发展总部经济的能力。结合陕西省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部经济园项目,提出了以总部经济成长环境评估和依托特色产业经济发展定位为前提的中小城市新区总部园的空间布局模式,为同类型园区提供可借鉴的开发模式和规划策略。
关键词:总部经济;中小城市;发展定位;特色总部园;空间布局
DOI:10.13204/j.gyjz201509036
长安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金资助项目(310841151099)国家中央高校基金项目(CHD2012TDOB);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14-K1-044)。
作者:李凌,女,1977年出生,博士研究生,讲师。
电子信箱:1391457886@qq.com
收稿日期:2015-04-28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SPATIAL LAYOUT MODEL OF HEADQUARTERS PARK IN ANKANG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Li L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headquarters economy theory, the mindset that only big city can build headquarters park is broken. Some middle and small cities which have unique locations,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also have the ability to develop headquarters economy. Combined with the project of headquarters park in Ankang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of Shaanxi Province, and based on the economic growth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spatial layout model of headquarters park in newly developed zones of middle and small cities.
Keywords: headquarters economy; middle and small cities;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Characteristic headquarters park; spatial layout model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不仅众多一、二线城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一些中小城市新区,也将建设总部经济园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本文结合陕西省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部经济园项目,尝试提出中小城市新区总部经济成长环境评估、发展定位以及空间布局的理念与策略,为同类型园区提供可借鉴的开发模式和规划策略。
1 中小城市总部经济成长环境评估
总部经济概念表明并非任何城市都适合发展总部经济,只有对周边地区具备一定辐射和影响力或拥有特殊资源优势的城市才具有可行性。
1. 1 发展总部经济的基础条件:独特的区位优势
总部经济的形成在于区域资源禀赋的条件,中心城市因其密集的优势资源,成为企业总部的首选集聚地,而一些拥有独特区位优势的中小城市新区亦具备了吸引相关企业总部入驻的条件。
1.2 发展总部经济的环境条件:生态与资源优势
安康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拥有得天独厚的生物、水能和矿产资源,是西部少有的生态资源富集区。其森林覆盖率达56.5%,是我国重要的天然生物基因库和绿色能源基地。特有的生态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为安康高新区总部经济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2 园区发展定位
中小城市新区凭借其特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运用与大城市差异定位的开发策略,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并藉此吸引关联产业、配套产业总部入驻,逐渐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具备发展总部经济和建设总部经济园的能力。
2.1 差异定位、一区多园的互动式发展思路
与依托大城市的总部经济园中企业总部与制造基地完全分离不同,中小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必须依靠特色产业优势,聚集某一或某几个领域的大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总部与制造基地集中布局),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促进特色产业领域总部集聚。
总部经济发展可采用“一区多园”的互动式开发策略,即将重点发展的核心产业形成特色产业园(总部与制造基地同址),而将其部分职能总部(如管理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或采购中心)以及关联产业总部集聚形成特色总部园。
以安康高新区为例,围绕生物医药、富硒食品、绿色环保、新型材料等核心产业,建设了如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富硒食品产业园、金属镍循环产业园等项目,着力打造核心产业联盟,培育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群。
2.2 依托核心产业的项目选址、开发规模及产业选择
“差异定位、一区多园”的互动式发展思路,确立了中小城市新区发展总部经济必须依托核心产业的开发模式。
项目选址方面,应与新区总体规划紧密结合,力求既邻近核心产业园,位置又相对独立,有利于形成花园式的总部办公环境;交通便利,不应远离居住社区,在借用社区良好生活配套的同时,减轻城市的通勤交通压力。
园区规模则主要根据入驻企业总部性质确定。由于中小城市新区总部园主要是针对分布于核心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产业总部,这些企业多为规模不大的中小型总部,如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而且,中小城市新区人口规模较小、经济总量不大,相比于依托大城市、主要承载大型企业总部的总部基地,中小城市新区总部园应适当控制规模,一般在5~15hm2。规模过小则难以形成完整功能,缺乏整体吸引力,不易具备总部经济所倡导的企业聚集效应。
3 空间布局探索
总部园区的空间布局必须考虑园区的产业类型和使用主体,力求空间和产业联动设计,保证土地和设施利用的高效集约。中小城市总部园由于规模小,中小型总部比例高,相对于大型总部基地常采用的功能空间混合分布的布局模式(因地块面积大,各类服务配套常混杂在总部办公楼宇内,以确保合理的服务半径),其功能分区往往非常明确,办公、生活、服务等功能空间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并以多层独栋式总部楼为主,大型企业总部的高层总部楼则以地标形式出现,具有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园林式空间特征。
下面结合安康高新区总部园的规划案例,针对产业特征和中小企业需求,探索一种适宜于中小型总部园的空间发展思路。
3.1 空间布局:“簇群”空间生长、有机秩序建立
安康高新区总部园地处高新核心区,周边分布有富硒食品产业园、付家河生态产业园、生物医药基地和西北国际物流城,占地约12hm2,呈不规则三角形。西临高新大道与健民居住社区相对,北隔学府路紧邻西北国际物流城,邻近机场和安康市区,交通十分便捷(图1)。

整个园区由商务办公、总部办公、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四大功能区组成,有总部独栋28栋、商务办公楼2栋、专家及人才公寓3栋以及含酒店、会展、会议、金融、咨询、商务、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业态的现代服务综合体2栋,总建筑面积约19万m2。
规划根据紧凑集约、疏密有致的原则,采用了中国传统围合式院落空间与西方开放式广场空间相结合的总体布局,勾勒出以中轴线为核心和“簇群”院落为组团空间生长模式的总体布局,以车行交通为主要结构骨架将园区划分为5个地块、7大组团。组团内部利用底层连接将相邻3栋总部楼整合为一个“簇群”,每簇群享有一个三面围合的专属庭院空间。通过簇群组合方式的不断变化,形成相似的院落围合形态和空间弹性生长模式,将散点式分布的建筑单体整合为统一秩序的整体,令园区空间变化丰富又规整简洁,营造出“群体—组团—簇群—单元”清晰可见的空间层级结构(图2)[1]。

3. 2 交通体系和空间景观:便捷的交通可达性、庭院式园林意象
交通及景观体系作为群体空间结构骨架,使园区获得秩序化的形态。园区中心设置一条内环路和以此为辐射的路网组织空间和车行交通,各地块可达性良好,方便企业开展对外业务。建筑临街布置,每栋总部楼都有一定宽度的沿街面,满足企业形象展示的需求。建筑与道路间的空间形成了各总部楼专属的入口广场、庭院和临时停车场。组团内部设计景观小径和连廊以联系各独栋及促进企业间合作与交流,提供舒适宜人的步行环境。
景观体系注重点、线、面相结合,形成了“一心、一带、四轴、多点”的景观构架,即中心广场绿化、带状公共绿化和点式庭院绿化。“一心”指环路内部区域。环路临高新大道一侧为主入口总部广场,以此为起点打造园区空间和景观主轴线,其上分布了一系列如中央绿化大道和中央水庭等开放式公共空间,形成起伏收放有致和节奏变化丰富的空间序列;“一带”指沿高新大道36m宽的绿地景观,形成园区幽雅的办公环境;“四轴”即为沿内部车行道路展开的林荫路,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塑造了绿影婆娑的沿途景观,并自然地将园区划分为不同组团;“多点”指“簇群”间错落布置的专属绿化庭院,提高了企业人员的归属感。这些绿化庭院有节奏地出现,加上穿插期间的流动水景,赋予园区丰富的空间层次和优美的园林意象,营造了韵律感十足的城市街景(图3)。

中小型总部楼以1000~2000m2见多,体量多为3~6层。较小的建筑规模为紧凑集约式的空间布局和具有亲切尺度感的空间氛围提供了前提条件。园区群体空间尺度的把握应以不同层级使用主体的感知尺度为标准,形成群体对应大空间、组团对应小空间、单体对应更小空间的层级序列。
安康高新区总部园将企业群体作为第一级使用主体,对应主轴线上的大型开敞空间,其总面积约1hm2,根据芦原义信“十分之一”理论,接近园区总面积12hm2的最大比例,是尺度恰当的全园公共活动区域。又根据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2]中有关距离与交流的叙述,总部广场及中央景观大道将短边控制在35m左右,满足了清晰倾听的最大距离,方便演讲、展示、集会等企业活动的开展;将组团及“簇群”内企业为第二级使用主体,对应组团围合空间和专属庭院空间,边长控制为20~25m,即“清晰视距”。在这一距离下,“见面变得真正令人感兴趣,并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将独立企业做为第三级使用主体,对应入口、内院、前后院落等空间,边长控制为7m左右,便于“灵敏的听觉与交谈”;以企业内部人员为第四级使用主体,对应建筑内部走廊、共享空间、休息平台、空中庭院等,控制尺度为3m以内,保证“有意义人际交流所必须的细节”。
此外,中小型园区内部交通以步行为主,须注意适宜的步行空间尺度,保证园内任意总部楼到公共区域的距离不应超过500m。安康高新区总部园任意总部楼到地块北部公共服务区和生活区的最大距离控制在400m以内,是舒适的步行范围。
以低密度、低容积率为特征建筑群体,过大的空间尺度不仅场所感不明确,且利用率低。把握好不同层级群体与单体空间尺度,避免大而无当的“荒漠规划”,有助于塑造富有活力的外部空间,促进各类活动和交往的开展。
3.4 空间造型:协调统一中彰显个性
总部园内聚集了众多的总部楼,不同企业对于总部建筑个性的要求和园区整体形象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对企业个体而言,都希望自己的总部具有明显的标志性,而于园区整体考虑,应该强调群体空间的协调统一[3]。成功的总部楼造型设计应以保持园区整体性为前提,运用各种手法创造出和而不同的空间形象。常见的手法有:1)建筑单体采用统一的材料和色调,在形体构成和立面处理上作不同处理,再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拼接,取得和谐丰富的群体效果,同时满足企业对于独立标志性的要求;2)利用色彩的辨识度来突出个性,即统一建筑单体的材料和立面构成风格,而赋予建筑整体或立面局部以不同色彩的方式增强标志性和可识别性。须注意,色彩变换不应过多,色相宜接近,并尽量以组团为单位进行区别,避免色彩凌乱花哨破坏园区空间的整体和谐感[4]。
安康高新区总部园采用了统一建筑立面风格与材料、运用不同色彩的方式来区分各建筑单体和增强可识别性:选择了色相上趋于暖色系列的暗红色和土黄色为主体色彩,交错赋予组团内各簇群形成不同色彩单元,并通过簇群的不同组合拼接与弹性生长模式,令园区内建筑风格协调统一而又不失灵活变化(图4)[5]。立面细节强调与中小企业特征结合,打造简洁时尚、开放透明的企业形象,利用大面积玻璃、回廊、凹阳台、挑台、屋顶露台等手法,加强内外空间交融,形成多层次开放空间。

4 结束语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总部经济理论的不断成熟,打破了以往只有中心城市才能建设总部经济园的思维定势,一些拥有独特区位、环境和资源优势的中小城市新区也具备了发展总部经济的能力。为避免盲目建设、降低项目风险,中小城市新区发展总部经济必须建立在与中心城市差异定位、依托特色产业和资源的前提下,合理进行项目选址、规模确定以及产业选择,并结合自身需求,探索一种符合入驻企业特征、产业与空间联动的因地制宜的空间规划策略,以特色总部经济模式带动本地经济发展,进而辐射周边。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 [M]. 尹培彤,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杨·盖尔. 交往与空间 [M]. 何人可,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李岩. 聚焦效应下的企业总部基地群体设计研究 [D]. 天津:天津大学,2010.
[4]谭晟基. 总部经济园区规划设计探析 [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8.
[5]操毓颖,顾朝林. 高科技总部集聚区功能特征与规划布局 [J]. 规划师,2014(10):12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