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以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综述时间: 2015-10-07信息来源:高锡荣 杨康 作者:wl_admin 责编:

    摘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新时期的重要国家战略,而信息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急需研究以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综观我国学者关于信息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多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促进农村现代化、信息化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以及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这三个方面。现有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据此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城乡统筹;信息化;作用;途径


  1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着人为地隔离城乡、优先发展城市、农村支持城市发展的战略,结果导致了城乡产业发展的失衡和城乡建设发展的失衡,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与传统的农村并存的城乡二元结构。目前,农村人口仍然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社会差距和文化差距巨大。为了缩小城乡差别、消除城乡隔阂、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奔小康,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时地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战略,并分别在重庆、成都等地开展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安全等诸多因素。面对复杂的局面,我们急需系统地思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在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诸多因素当中,信息化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一般都是远离城市,交通不便,通信不畅,信息闭塞,造成了城乡两重天的二元结构状况,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在农村地区推进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实现城乡之间的快速沟通,将农村及时地融入到城市的发展范围,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城乡统筹发展路径。


  2 城乡统筹的概念及国内外实践


  2.1城乡统筹的概念


  城乡统筹,就是要从根本上摒弃以往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充分发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第二层是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第三层是城乡民生的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关键是城市带乡村。城市带乡村,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


  2.2 发达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与经验


  (1)美国。美国解决二元经济及城乡统筹的主要做法,一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来促进农业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三是开展多元化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四是健全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法律体系(张晴、罗其友、刘李峰,2009)。


  (2)韩国。韩国政府于1970年启动了“新村运动”,走出了一条由政府主导推进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其主要做法,一是重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三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南刚志,2008;杨明秀、祝海波,2009)。


  (3)日本。日本的主要做法,一是寻求土地经营方式转变,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农民兼业经营(杨明秀、祝海波,2009)。二是保护农村工商业的发展(黄立华,2007)。三是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和实行造村运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城市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陈永国,2008)。


  (5)国外经验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启示。一是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夯实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杨明秀、祝海波,2009)。二是要明确执行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陈永国,2008)。三是要加大政府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转移支付力(王敬华、陈田,2009)。四是要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注意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五是要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和农民一起参与新农村建设(瞿振元、王孝东,2005)。六是要实施乡村教育计划,提高农民素质(戴宏伟,2008)。


  2.3 我国不同地区的城乡统筹实践


  (1)东部地区——以北京、上海为例。近20年来,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以城市工业支援农村为起点,以乡镇企业发展为脉络,带动郊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城镇建设发展,形成了“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的发展模式。上海以提高城乡综合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加速城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保证上海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李志强,2008)。


  (2)中部地区——以湖北为例。湖北坚持“一主三化”的道路。“一主”就是要发挥民营经济动力机制强、市场化程度高、吸纳就业效应明显等独特优势,继续坚持“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方针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三化”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城镇化助推新型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夏春萍,2005:赵凌云,2008)。


  (3)西部地区——以成都、重庆为例。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与做法,一是创新产业发展方式,推行“三个集中”和“三大重点工程”,促使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农村环境建设、强化扶贫开发。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农村综合改革。三是把传统的“城市规划”转变为“城乡规划”(何阳仲、庞波,2010)。成都采取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模式,逐步形成了由特大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小市镇——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现代城镇体系(兰南,2010)。目前,成都已规划建设14个中等城市、300个小市镇,并按照城镇标准规划建设2000个农村新型社区,水、电、气、路和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同步配套,为城乡的同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川大学成都科学发展研究院,2010)。


  重庆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一是初步建立了城乡统筹的就业体系,加强了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开通了农村劳务信息网,建立了以重庆为基地的“全国劳务电子商务平台”,已为45万农民工登记信息,与7000多家企业签署了就业服务合同,帮助5,5万人找到了工作(重庆市发改委,2009)。二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三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建设重心逐步由城市转向农村。四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初步构建了行政层次少、运行成本低、管理效率高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五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初步建立了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框架和城市反哺农村的扶贫机制(陈映,2007)。六是开展试点示范,以点带面推进城乡统筹(重庆大学城乡统筹发展研究院,2008)。


  3 国内外信息化与统筹城多的研究现状分析


  3.1对信息化促进农村现代化的研究


  刘美平提出了信息化是实现城乡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刘美平,2002)。李荣华、柳思维认为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影响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李荣华、柳思维,2007)。赵保佑明确提出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赵保佑,2008)。张少明等认为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推进农村跨越式发展必不可缺的动力之源(张少明、李习文梁春阳,2009)。曹力佳认为信息化不仅是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数字鸿沟,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曹力佳,2010)。李道亮认为农村信息化是把信息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协调发展的要素,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路径(李道亮,2010)。


  3.2对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作用的研究


  姜奇平、汪向东阐述了信息化与“五个统筹”的内在联系。他们认为信息化是实现“五个统筹”的必由之路,“五个统筹”哪一个也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从本质上说就是统筹,用市场化加信息化来实现“五个统筹”,“五个统筹”是下一步信息化的诉求点(姜奇平、汪向东,2004)。刘溢海论述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城乡统筹中的地位和作用(刘溢海,2005)。高永敏通过对庆阳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实地调查,研究了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作用(高永敏,2006)。汪礼俊、初蕾认为推进信息化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推进农村信息化,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汪礼俊、初蕾,2007)。


  张红胜提出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他以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创新应用为个案,结合对农村信息化是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阐述,论证了农村信息化是构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手段(张红胜,2008)。


  杜琳、钟志奇阐述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重庆城乡一体化的意义,信息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关键措施,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杜琳、钟志奇,2008)。李盛祥解释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对重庆城乡统筹实验区建设的积极意义,农业信息化可以提高城乡统筹大背景下农业生产,推进城乡统筹大背景下劳动力有序流动,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城乡统筹大背景下经济的发展(李盛祥、徐孝勇、邹颖璐,2008)。


  张鸿、张权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统计回归分析,深入探讨了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本投入与农业劳动力投入是促使农业经济增长量变的重要因素,而农村信息化却是促成其发生质变的重要因素(张鸿、张权,2008)。


  俞乔、童晓渝以四川联通“天府农业信息网”为例,对信息化和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信息化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确实起了作用,认为广大的农村地区在信息时代被边缘化,农村的信息贫困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革命为农民收入提高提供了新的途径,它为信息和知识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俞乔、童晓渝,2008)。


  朱启贵认为,信息鸿沟是我国城乡差距逐步拉大的重要原因;农村信息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朱启贵,2009)。吴纯阐述了抓好农业信息化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推进器,信息化有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助于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信息鸿沟”,有助于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有助于活跃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素质,有助于改善农村管理深化农村改革(吴纯,2009)。陈帆阐述了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信息化推动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陈帆,2009)。


  沈丽英从语言文化、地理地貌、民族宗教、社会习俗、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发展条件等方面阐述了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特殊性,进而论述了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特殊作用和重大意义,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加速发展民族经济、普及现代科技、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等方面都有深远意义(沈丽英,2010)。


  饶旭鹏、刘海霞以实践结构论为理论视角,探讨了信息化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农村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信息化对农村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观的转变;引起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饶旭鹏、刘海霞,2010)。


  3.3对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途径的研究


  方维慰结合江苏的城市化现状特点,提出了以信息化推动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具体路径:①根据城市发展的差异,有侧重地发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功效,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②加快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工业化,实现农村城镇化;③积极建设“数字城市”,加强城市收集信息、管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使城市成为腹地的信息集散地,以带动城市化的有序进行;④合理规划信息化浪潮下的城市扩散运动和聚集运动,利用信息网络加强城市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最终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城市体系(方维慰,2003)。许大明等从城乡制度政策改革、统一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利用信息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多元信息化市场体系,加强城乡文化信息的交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大力推进城乡数字化建设(许大明、修春亮、王新越,2004)。


  4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1)现有研究的主要贡献:现有文献主要论证了信息化在带动城乡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缩短城乡差距中的积极作用。少数学者研究了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措施,包括消除城乡隔离,统一城乡待遇,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信息化市场体系,加强城乡文化信息的交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大力推进城乡数字化建设等。


  (2)现有研究的不足:a.对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机理缺乏研究;b.对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的关键着力点缺乏系统分析:c.对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般模式和路径缺乏提炼;d.对农村信息化现有政策的实施效果缺乏评估;e.未能从国家层面整体构建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曹力佳.关于农村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0.(17):185-187,194.


  [2] 重庆大学城乡统筹发展研究院.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系列调研报告[R].2008-12.


  [3]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2009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报告[R].2009-10.


  [4]陈帆.农村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D].河南师范大学,2009.


  [5]陈映,成渝试验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比较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5):12-15.


  [6]陈永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国际经验、教训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8,(19):113—114,139.


  [7]戴宏伟,城乡统筹与县域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5.


  [8]杜琳,钟志奇,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重庆城乡一体化发展[J].中国市场,2008,(5):28-29.


  [9]方维慰,以信息化推动江苏城市化进程[J].现代经济探讨,2003.(1):23-25.


  [10]高永敏,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庆阳农村信息化的调查与思考[J].开发研究.2006,(5):19-21.


  [11]何阳仲,庞波,城乡统筹的成都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12]黄立华,日本新农村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07,(1):21-25.


  [13]姜奇平,汪向东,“五个统筹”与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3):5-8.


  [14]瞿振元,王孝东,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北京论坛文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5]兰南,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16]李道亮,农村信息化与数字农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7] 李荣华,柳思维,借力信息业,实现城乡和谐发展[J].中国电信业,2007,(7):28-31.


  [18]李盛祥,徐孝勇,邹颖璐,城乡统筹框架下重庆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科学咨询,2008,(15):2,4.


  [19]李志强,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20]刘美平,信息化是实现城乡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J].经济纵横,2002,(8):17-19.


  [21]刘溢海,论城乡统筹与农业信息化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5,(24):121-122.


  [22]南刚志,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理论前沿,2008,(10):31-32.


  [23]饶旭鹏,刘海霞,信息化与农村社会发展[J].天府新论,2010,(5):104—108.


  [24]沈丽英,试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特殊作用和意义[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8):27-30.


  [25]四川大学成都科学发展研究院,中共成都市委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年度报告(2009)[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26]汪礼俊,初蕾.浅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信息化的战略,模式及文化意义[J].中国软科学,2007,(12):22-27.


  [27]王敬华,陈田,城乡统筹发展途径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8]吴纯,抓好农业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J].南方农业,2009.(11):1-5.


  [29]夏春萍,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


  [30]许大明,修春亮,王新越,信息化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地理,2004,24(2):221-225.


  [31]杨明秀,祝海波,国外典型农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调研世界,2009,(3):37-39.


  [32]俞乔,童晓渝,信息化与农村发展;基于四川联通“天府信息网”的实证研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3]张红胜,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有力促进手段[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4):45-47.


  [34] 张鸿,张权,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8,(12):100-102.


  [35]张晴,罗其友,刘李峰,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的做法与经验[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2):76-80.


  [36]张少明,李习文,梁春阳,从“试点”到“示范”的跨越: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实践与理论探索[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37]赵保佑,依托信息化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J].中州学刊,2008,(3):38-41.


  [38]赵凌云,湖北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39]朱启贵,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之路[J].统计研究,2007,24(1):17-21.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