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

浔龙河:以“创新驱动”打造生态小镇时间: 2017-05-13信息来源:陈刚 作者:hjr_admin 责编:

DOI: 10.13816/j.cnki.cn11—1351/f.2017.03.027

  位于湖南省长沙县果园镇双河村的浔龙河生态示范点项目,是湖南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市交易、集体产权制度、社会治理结构以及农村金融制度的综合改革试点区,规划总面积1.5万亩。在试点过程中,项目以“创新驱动”为内核,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多规融合制定发展蓝图

  浔龙河项目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因此,在规划方面,浔龙河项目强调的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规划的统筹推进,实现多规融合,最终形成以民生规划为核心、土地利用规划为保障、产业规划为引领、建设规划为推手、社会发展规划为长远目标的规划体系。

  民生规划。充分考虑村民需求,从改善生活品质、提升居住质量、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并制定了详细方案。更重要的是,民生规划从维护村民利益出发,将其所掌握的土地资源、生态资源逐步资产化,实现村民增收。

  土地规划。在坚持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实现了对土地的混合运营,形成了耕地全部保留、林地基本保留、建设用地则根据环境的需要呈点状、带状布局的土地利用规划形态。在1.5万亩的项目区内,不改变使用性质的2000多亩耕地和8000多亩林地采用流转的方式由公司统一经营;1000多亩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和村集体经营;3500亩国有建设用地招拍挂出让后由企业进行产业开发。浔龙河项目打造的生态小镇实现了农民集中居住、资本集中下乡、土地集中流转、产业集中发展、环境集中整治、公共服务集中配套。

  一是全村502户农民集中居住,实现水、电、路、气、网、公交车站等公共设施和医院、学校、银行、公园、文化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全配套,逐步形成可容纳3万人规模的中心小城镇,同时,点状或带状布局建设用地,开发乡村别墅,吸引城市资本下乡,共同形成城乡融合的生态小镇。二是通过实施土地集中流转,推进农业现代化。在不减少耕地面积、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蔬菜、优质稻、花木种植,并依托农业基地和山水、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实现产品外销及品牌输出;生态产品方面推出农创社区、童勋营(市政公园)、云田谷(农民菜园)和牧歌山亲子主题公园等。

  产业规划。定位于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和小城镇商居开发等农业综合产业。这些产业既有良好的市场预期,又具有较好的互动性,是当地劳动力就业转移、城市居民周边游、小城镇长远发展的重要依托。

  建设规划。编制立足于高品质、综合化,邀请国内外优秀的规划设计机构,力图打造高品质的文化、艺术、生态小镇。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对不需要开发建设的山地进行整体流转后保持原状,只利用其生态价值;对需要开发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化改造,打造出山水园林景观,提升项目的整体形象。坚持少开挖、不填塘,使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合理融合。依山就势布局建设,对建筑密度、高度、风格进行严格控制,做到不脱离、不破坏自然景观。对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避免破坏环境。坚持先进环保节能技术的充分运用,利用废弃有机物生产有机肥技术,大量采用节能建筑材料、节能路灯等环保产品,强势打造各类生态产业,发展景观农业、现代农业,实现有机生态产品生产。

  社会发展规划。浔龙河生态示范点的目标是建设成为3万常住人口、1万流动人口的小城镇,人口规模是根据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规划的建设用地规模和容积率进行测算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公共基础和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划定城市边界,使人口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同时,根据发展需要,对社会治理结构、治理方式进行城市社区化转变,逐步完善管理方式,建立与小城镇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创新机制推进项目建设

  浔龙河生态小镇是湖南省首个以“市场主体运作、政府主导推动、基层组织参与决策、群众意愿充分表达”模式开展建设的新型城镇化项目,主要有以下创新点:

  创新土地运营新举措。一方面,稳妥推进土地流转。通过开展土地调查确权,将土地集体所有权由村确权到组。对项目区内的1万亩土地实施集中流转,不改变耕地的农用性质,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对山地予以保留并开展残次林改造和生态环境建设,充分体现农村整体风貌,提升区域整体品质。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按照耕地每年亩产600斤谷子、林地150斤谷子、坡地、水塘及其他闲置用地200斤谷子的价格标准对全村土地进行流转,实现了“寸寸土地长稻谷”。另一方面,全面实施土地综合开发。选取现代农业、休闲文化旅游和乡村地产开发为三大主体产业,形成了“一产为基、二产引导、三产为主、一二三产协调联动”的发展思路,并按照产业布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形成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创新民生保障新机制。通过实施集中居住,全面改善农民的居住水平和资产价值;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通过预留250亩集体建设用地及公共设施的集体经营,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确保项目发展与农民增收同步;通过文化场地和组织建设,繁荣农村文化,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

  创新“两型”发展新思路。按照“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原则,规划了现代农业、农村休闲旅游和乡村地产开发三大主体产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坚持不使用农药、化肥,保护土地资源;农村休闲旅游则是对农村生态资源的整合、放大;乡村地产坚持点状、带状布局建设用地,不开山、不填塘,保持农村自然原貌,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相融。公共配套设施和涉农项目按照规划统筹实施,避免重复投资建设造成的浪费。


(作者供职于湖南省长沙市国土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