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

土地整治规划效益提升途径评价时间: 2016-09-02信息来源:李琪 作者:hjr_admin 责编:

     追求效益是经济人做出行为选择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观的取向,更对此有明确的要求。土地整治作为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公共管理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工具,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分析土地整治活动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引起的效益,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治的理论,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治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土地整治规划效益的内涵界定
 
     土地整治规划效益是指在一定投入的基础上,土地整治规划通过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统筹农田整治、农村整治、市地整治,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问题,在保护耕地、保障国民经济发展、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所表现的效果、利益和响应。
 
     土地整治规划作为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民生规划,实施可以实现几个目标:
 
  1. 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土地整治和标准农田建设,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促进田间工程配套建设完善,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基础支撑。同时,通过土地集中提高规模经营和产业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2. 提高农民收入,促进耕地保护。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农民对土地投入与产出结构,进而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助于促进规划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同时,土地整治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可有效减少当地农村过剩劳动力的闲置。此外,农田水利设施及农村交通设施的配置完善,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便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进而增加农业的利润空间。
 

  3.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生态宜居环境建设。一是通过农用地整治,促进田间工程配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农田生态景观的建设,改善当地小气候,增强洪涝灾害抗御能力,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二是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治,通过新社区合理规划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保持水土,美化村庄,充分展示乡村风光。三是积极推进城镇内部结构优化,增加城市内部生态用地比例,同时将基本农田、优质耕地大面积连片布局,优化空间格局,构建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
 
     4. 提高用地效率,促进节约集约。通过开展城镇建设用地整治,提高闲散、废弃土地利用效率。合理引导产业布局,集中建设产业园区,可大幅提高土地集约程度。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和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为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平台,可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合理布局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点,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二、提升土地整治规划效益的途径
 
     1. 完善土地整治调查统计与核实制度。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评价需要以详实、精确和可靠的数据为基础。基础数据的质量高低将会直接影响评价成果的质量,并进而影响科学决策水平。已有的事实证明,层层上报累加数据的传统方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和效果。加强对上报信息的检验核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信息核实时,应以严谨科学的态度,采用前后对比、系列数据规律性判断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有必要的要进行现场调查,认真核实检验,以便及时发现疏误及错误,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应加强对核实人员责、权、利的综合管理,以提高数据的质量。
 
  2. 建立土地整治项目监测评价制度。将土地整治这类公共投资项目的验收纳入监测评价体系的范畴。为了确保土地整治项目的工程质量、使用年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国外通常的做法是将这类公共投资项目的验收纳入监测评价体系的范畴。目前,许多国际组织,多数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监测评价手段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工程质量。因此,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建立监测评价制度,对土地整治项目从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到工程运营管理进行监测评价,对土地整治事业的发展无疑是必须的。
 
  为了确保评价结果能及时有效地反馈到最高决策层,其监测评价部门一般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并直接向最高决策层负责。
 
  应当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参与式监测评价制度。项目参与式监测评价制度是指项目受益者(主要指当地农民)参与项目监测评价数据的收集、记录、整理和信息反馈的全过程,并根据自己掌握的数据和信息与项目管理者和决策者一道对项目实施的相关性、效率、效果、影响等进行评价,以帮助为项目执行机构和决策机构提供切实可靠的数据和信息的一种工作方式。

  3. 建立土地整治生态监测网。鉴于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表现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建议建立土地整治生态监测网,包括监测的时间网、空间网和多部门监测体系,以全面、立体和真实地反映土地整治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土地整治生态监测的时间网是指至少在三个时期必须监测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其一是在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初期进行预分析;其二是在项目实施完毕后,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跟踪监测与评估;其三是在项目实施完毕后每三年或五年进行跟踪分析。
 
  土地整治生态监测的空间网是指实地勘察的网状布点。在整治前实施生态监测的网状布点,进行实地勘察,可以了解项目运行前区域的自然环境系统的详尽状况,包括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区域生物资源的分布、数量、农业投入和产出状况、污染物治理和排放状况等等,预测土地整治实施后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生态效益预分析。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在同样的布点要对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实行跟踪监测,进行现场勘测,有的可能还要取样进行实验分析,根据勘测和监测结果确定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范围和内容,对比分析区域在实施整治活动前后自然环境系统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定期分析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
 
  土地整治生态多部门监测体系是指内部和外部监测同时进行。鉴于知识范围、人员结构、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内部监评难保监测结果的准确和评价结论的公正。并且,从机制上看,仅有内部监评也难取信于公众。因此,建立土地整治生态监测网需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内部监评与外部评价同时进行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