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人口流向是城镇化资源配置的风向标时间: 2022-04-12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22年04月12日  作者:徐蔚冰  责编:万山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新发展阶段,人口、资源等加速向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集聚,中小城镇和东北、西北等部分地区正面临着人口流失、城市收缩等现象。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小城市和人口流出区域该如何应对城市收缩的现实问题,及时实现转型?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以及人口结构变化,我国城镇化将由过去的“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分化加剧、部分地区人口外流城市收缩等挑战。专家建议,全国统筹建立城市协调发展体系,应依据人口、产业等实际需要,差异化规划城市建设,形成大中小城市融合发展的格局,高质量推进城镇化进程。

 人口流动新动向

 近年来,我国新增城镇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由过去以农民工为主转向以各类高校毕业生为主。进城的动力从提高收入、满足温饱拓展至追求生活品质。专家预计,在“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城镇化将由过去的“高速度”转向“高质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表示,我国城镇化已从粗放式大开发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此背景下,部分城市需要做“减法”,不能一味贪大求快,应依据当地人口、就业、交通、水利、教育、能源、福利保障等实际情况,规划城市建设发展,避免形成“空心城”。他表示,一些地区应按照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等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认为,中国已经从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转向城乡融合阶段。因此,公共政策应该从单向的城乡两极的发展思维,转向城乡融合的发展思维,更要在城乡融合的形态下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城乡融合阶段的城乡发展。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城市百人论坛联合秘书长毛其智认为,如何以都市圈和城镇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中国的城镇化成为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是今天所面对的挑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李晓江关注到了人口流出大省在城镇化发展中的新特征。其团队研究表明,截至疫情前(2019年),在河南等9个人口输出大省中,本地城镇化的趋势正在减少,即农民工回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人口输出地,县级正在成为承载新增城镇人口的重要空间。李晓江认为,异地城镇化会带动县域城镇化,进而减少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动城镇化向高质量方向迈进。

 人、产、城要挂钩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肖金成认为,应理性看待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人口流向和城市收缩现象。从客观来看,人口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符合城镇化发展规律,也更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我们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做过一个分析,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更大,部分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不够的。”

 虽然当前国内的城市收缩现象仅发生在少数区域,但在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秘书长倪鹏飞看来,潜在的城市和区域的人口收缩比,或比当前数据反映的形势更严峻一些。

 倪鹏飞认为,当前,一些城镇或城市正面临着三重人口流失或者流出的压力。第一,经济发展规律的使然。从个体城市来看,其存在生命周期,特别是一些资源城市,当资源被开发完后,势必会出现城市人口的流出。针对这个趋势,要顺应规律,积极应对。

 第二,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人口发生变化。倪鹏飞指出,部分城市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一些县级的人口在流失;另一方面,很多大中城市、超大城市,由于人口的过度聚集而出现了“城市病”。倪鹏飞认为,造成该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在于公共服务的匹配、分布存在问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城市的行政权力越大,优质的公共资源可能就会布局在这些城市。反之,城市级别越低,优质的公共资源就会越少。这是中小城市或者是地级以下城市人口大量流失的原因,而这也导致了超大城市、大城市人口过度聚集。

 第三,发展战略层面的原因。倪鹏飞表示,在2003年实行土地财政以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一些北方城市没有条件与全球产业对接,在当时的背景下,一些城市通过城市化、土地开发,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经济的增长。显然,这一模式难以持续,而这也导致了目前一些地区人口的流失。

 如何应对城市人口的流失或者收缩,倪鹏飞给出了三方面的建议。

 第一,顺应经济规律。对于一些因经济发展规律而出现人口流失的城市或者区域,可以发展紧凑型城市。同时,要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公共产品的质量。还要创造差异化的公共产品,支撑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应对紧凑型城市的发展,满足当地留守人口的福利。

 第二,要调整公共产品的布局。在疏解大城市人口的同时,要把优质的公共服务向外疏解,不仅要向周边疏解,还要向县城疏解,尤其是大都市周边的县城及城镇。这既能够阻止一些小城市过度收缩,又能够解决大城市的一些问题。

 第三,针对一些城市出现的人口流失、债务攀升、住房过剩等问题,建议统筹化解城市收缩所带来的风险,把人口、经济、住房、债务等问题充分考虑,将流入城市和流出城市联合起来进行考虑。

 刘守英则认为,在上一轮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这也导致了传统的县城和乡镇经济活动有所萎缩,产业越来越单一,乡村的经济活动也有所收缩。而在未来的城乡融合的阶段,由于人口的重新分布,尤其是县城人口聚集功能的加强,会给其市场带来新的发展以及经济活动的增加,并推动产业的重新复兴。乡村的经济活动会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农业和产业革命也会进一步推进。因此,要理性看待目前部分地区的人口流动、产业发展和城市规模,这三者要统筹挂钩,顺应经济规律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