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3.0版机遇在前 广西当驭势而进时间: 2025-09-24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25年09月24日 作者:王彩娜 责编:万山
——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处处长李世泽
9月21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市闭幕。本届东博会、投资峰会抢抓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以下简称“自贸区3.0版”)新机遇,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可谓收获满满。
2025年5月,自贸区3.0版全面完成谈判,各国将推进国内签署批准程序,年底前正式签署议定书。作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广西如何把握自贸区3.0版带来的新机遇,在深化区域经贸合作、构建更具韧性的区域性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重要作用?就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讲师团特聘教授、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处处长李世泽。
开放发展新机遇,捷足先登看广西
中国经济时报:自贸区3.0版与1.0版、2.0版相比有哪些升级?为什么说这一升级将为广西开放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
李世泽:中国—东盟自贸区1.0版以货物贸易、关税减免为核心诉求,2.0版扩展至服务贸易、投资自由化,3.0版不仅将进一步扩大贸易投资开放力度,还首次纳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9大新兴领域,强调规则互认、标准对接和中小微企业支持,在领域拓展、规则深化、效率提升、包容发展等方面全面升级。这有利于双方在新形势下推进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力促进双方产供链深度融合。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单边主义措施频发的背景下,自贸区3.0版将为区域和全球经贸合作注入更大确定性,为各国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作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广西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到东盟。东盟是广西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占据广西外贸的半壁江山。2024年,广西与东盟进出口总额3978.2亿元,同比增长17.2%,东盟连续25年保持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今年1—8月,广西对东盟进出口2750.9亿元,增长12.9%,对东盟进出口额居中西部省份首位。此外,东盟也是广西开展双向投资、产业合作等领域国际合作的重点区域。广西具有与东盟开展互利合作,特别是有连续成功举办22届东博会、投资峰会的良好基础,一定能乘着自贸区3.0版的东风,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提升合作便利化水平,服务构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
中国经济时报:自贸区3.0版在提升合作便利化水平上有哪些突破?广西应如何利用这些突破更好地服务构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
李世泽:自贸区3.0版在提升合作便利化水平上有重大突破。一是供应链互联互通系统性升级。针对全球供应链中断风险,新增章节明确双方共同促进关键产品和服务自由流通,并建立供应链应急响应机制。二是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的效率跃升。这方面较2.0版本和RCEP有新进步,包括推进智慧海关合作、优化货物放行和快件处理流程。三是检验检疫标准强化互认。允许双方企业通过公开征求意见程序参与彼此标准制定,首次承诺在制定自身标准的时候要参考对方的标准,推进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领域的标准互认。
从广西来看,要充分利用合作便利化规则,更好地服务构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一是推行贸易便利化新举措。全面提升南宁空港口岸服务能力和口岸运行效率,构建海铁联运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体系,推动“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合作,把“一带一路”海关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作为重点合作项目,构建海陆空三位一体的高效通关网络。二是高效布局跨境产业链。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布局一批对供应链时效、投资安全性要求高的产业,加力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促进通道与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建设,积极构建以汽车、电子信息、高端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为重点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三是打造更加稳定的重要物资进口供应链。加快建设能源、矿产、粮食、东盟特色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平台),开展面向东盟特色农林产品的大宗商品交易,运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搭建进口供应链金融平台,不断提升重要物资进口供应链稳定性。四是探索共建应对供应链中断的相关机制。充分利用多口岸多通道的优势建立多元化出入境通道体系,在保证东兴、凭祥等主要口岸出入境高效畅通的基础上,提升其他口岸跨境物流通达性。适当在物流通道沿线布局“平急两用”仓储、集散、转运设施,完善供应链危机识别评估、紧急应对措施、恢复计划等方案。
拓展新兴领域合作,构建更宽合作版图
中国经济时报:自贸区3.0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合作新领域?广西应如何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对接这些领域的规则?
李世泽:自贸区3.0版涉及的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属合作新领域,尤其值得关注。一是数字经济领域的全面突破。系统性构建覆盖数字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标准“软联通”的全链条合作框架。双方通过促进跨境光纤网络、数据中心等数字基建互联,推动电子发票、电子支付系统互操作性,引入高水平的个人信息保护、数字贸易标准等规则,为区域数字贸易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二是绿色经济合作的深化与创新。将“全球发展倡议”纳入合作框架,设立绿色贸易、投资、标准等8个优先合作方向,推动双方在可持续能源(如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碳市场等领域深化政策协同与产业对接。
从广西来看,要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打造对接自贸区3.0版规则新亮点。一是深化“人工智能+”合作。开展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中国-东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协力打造“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推动共建中国-老挝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培育上下游一体、区域联动、辐射广泛的合作生态网络。二是深化跨境数字合作。利用沿边优势和南宁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功能强化数字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标准“软联通”,加快推进跨境光缆建设。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在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领域加强与东盟合作,探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集聚区。三是深化绿色经济合作。深化与东盟在污水治理、大气污染控制、清洁生产技术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合作,提升绿色经济开放发展水平。
强化包容互惠发展,优化区域合作环境
中国经济时报:自贸区3.0版强调“包容互惠发展”,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广西应如何遵循这一理念优化区域合作环境?
李世泽:自贸区3.0版进一步强化包容互惠发展,旨在缩小缔约国发展差距。一是中小微企业支持机制的创新与落地。专设章节提供信用数据互通、通关程序简化、融资渠道对接等支持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应对复杂贸易规则。二是包容性发展制度保障的强化。通过中小微企业支持、竞争政策协调等机制,确保自贸区红利惠及更多市场主体,尤其是东盟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从广西来看,要遵循包容互惠发展规则,在优化区域合作环境方面推出务实举措。一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争取将广西大批量、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纳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中,加强政府决策、行政程序、法律政策等相关信息的公开,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和融资的支持,推广龙头企业牵引的供应链“链式”转型,培育经贸合作综合服务企业,提升中小微企业在供应链上的配套能力。二是强化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结合广西优势积极为区域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加大对周边国家交通和口岸条件改善、农业发展、产业数字化改造、教育发展等方面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力度。探索以现有数字农业服务平台为基础,建立区域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平台,服务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