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区域政策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30年时间: 2018-02-14信息来源:肖金成 作者:qgy_admin 责编:

多年实践证明,开发区的经验是成功的经验,开发区的管理模式是先进的模式。开发区过多过滥不是开发区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些地方政府为加快本地区发展所采用的“一轰而起”的现象。开发区的管理应规范化,不同的区域应确定不同的投资强度标准和产出强度标准,谨防“一刀切”和“一阵风”。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起源于1979年后设立的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从国务院 1984年批准设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我国的开发区建设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技术开发区尤其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所在城市盛齐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技术与管理的创新点和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
 
经济技术开发区 发展的基本经验

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特殊试验区”和“排头兵”,在特殊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发挥了其体制创新的功能,在大力引进和利用外资,不断进行各种超前的改革和试验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增长因素,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发区经验。
体制创新是开发区的生命。各开发区立足于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努力营造一种按国际惯例运作的投资“小气候”,积极进行投资体制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企业制度的改革等等。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发区管委会实行 “小政府、大社会”的新型管理体制,改变了计划体制下的政府机构垂直对口、人员臃肿、包袱过重的局面,并大力强化政府管理机关的服务职能,坚持以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坚持以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法制为准绳,主要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行政措施进行调控,营造出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社会保障方面,积极推行全员社会劳动福利保障制度体系 , 企业用工和医疗、工伤、养老、失业等多项保险初步实现社会化,减轻了企业的社会负担。在土地使用上,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制度。事实证明,体制创新比起政策优惠,其作用更关键,更持久,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更大。这就是很多开发区虽然优惠政策在不断消失,但外商投资企业数和外资利用规模仍大幅度增长的原因。
科学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是开发区的重要经验。多数开发区大多从设立伊始,就从市政建设、项目引进、产业结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信息系统、资金运筹、经营管理 逐个方面提出了战略构想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又制定出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从一开始就站在高起点上,有十分明确的科学的发展目标,从而正确地、
有效地指导开发建设实践。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体现时代特色,标准先进,容量充足,为以后的发展留有余地。许多开发区采取了“大规划,小开发”的做法,即在制定远景规划的前提下,立足实际可能的条件,扎扎实实,小块起步,以项目带开发,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发展。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不大,市场体系建设也不够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功能仍需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开发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有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开发区的发展缺乏法律保护
开发区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有关开发区的法律体系。我国的法规都是由行政部门来制定和实施的,尽管开发区所在的省(市)人大都制 定了开发区条例,但开发区的管理机构(管委会)在中国的行政序列中并没有明确的地位,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开发区《条例》的规定与有关的上一层次法律、法规相冲 突时,开发区的管理条例就失去了法律效力,这同时也给一些外商造成错觉,开发区建设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因而动摇其长期投资的信心。从法律上明确开发区的管理体制、管理职能权限和运行机制,这是保障开发区管理体制科学性、规范性和相对稳定性的重要条件,也是从根本上改善开发区投资软环境、获得外商依赖的关键。

存在向旧体制复归的压力
开发区创立之初就立足于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地位,大胆进行体制创新,努力营造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小气候”,十几年来已形成了高效精干的“小政府,大社会”管理体制。而近几年来,国家和省市先后对工商、税务、金融、社会保障等机构实行了垂直管理,这样开发区以前享有的一些特殊政策和经济管理权限受到弱化,向一般行政区体制退化的压力不断增大,部门行政规章和地方法规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增大。中央部门要求的纵向集中管理与地方政府通过法规条理赋予开发区的权力之间的冲突现象日益明显,开发区的体制优势不断丧失。与当前的一般行政区相比,开发区具有体制新、观念新、机构简、人员精、包袱轻、效率高的一系列比较优势,如果滑向一般的行政区,就会淡化和削弱开发区的优势和特色,影响对外开放取得的已有成果。

各开发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技术水平总体偏低
由于各开发区的条件和起步的时间不同,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开发区社会技术水平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项目的整体规模、水平、档次还不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 外延型经济增长,集约开发和经营的潜力还很大;经济体制创新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这是当前开发区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开发区内企业看,很多区内大企业并没有形成以龙头产业为主的产业群,区内小企业尽管数量众多,但也没有起到协作配套的作用,其中许多小型企业纯属“三来一补”的加工出口型,与当地企业没有任何配套关系。
 
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战略

新城区战略
所谓新城区战略,是指在开发区 现有基础上,着力完善其城市功能,使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化新城区。
建设新城区是开发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开发区建立之初,有的紧靠母城,有的远离母城,第二产业发展很快,第三产业相对发展不够,比较普遍存在着“人气不足”现象,特别是远离母城的开发区,更像一个孤岛。国际经验证明,没有商贸、金融、文化事业的相应发展, 经济很难繁荣,并将制约第二产业的发展。人气、商气也是一种重要的投资环境,为此必须全面配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聚集人气商气,增强投资的吸引力。开发区要创造新优势,必须把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城区作为新战略,进行规划和布局。因此,开发区应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新城区不仅是开发区发展的方向,而且是加速开发区发展的手段。
具体来说发展新城区可以有几种选择:一,在开发区基础上建立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城区。适应于那些远 离母城的开发区。二,依托于母城又相对独立的功能区。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但是这又要因区而异。三,按照功能分区的原则,发展工业园区或出口加工区。毗邻母城的开发区,因其能够利用母城的基础设施和商贸设施,没有必要另搞一套,应发 挥自身优势,继续向单纯的工业园区或出口加工区发展。

“三个并重”战略
所谓“三个并重”就是二三产业并重、内外资并重、内外销并重。即根据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开发区内人气不足的状况,加快发展第三 产业,完善各类服务体系。发挥体制创新功能,积极有效利用内资,同时扩大国内市场的占有率。
二三产业并重是开发区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各级各类开发区应坚持以龙头产业为先导,促进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只有发挥开发区的龙头和基地作用,才能优化结构,促进产 业升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竞争中应开拓思路,积极吸引国际跨国公司投资建立高新技术项目和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并发挥这些项目的孵化和辐射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形成 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和产业群,同时把开发区办成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开发区的重点必须放在技术含量大、加工程度深、产品外销竞争能力强的项目上,从而使开发区高新技术项目不断得到新的扩充和发展。但开发区内企业不能仅以高新技术企业等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的发展如金融保险、中介机构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样应摆到开发区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二三产业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没有发达健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制约。所以要强调引进技术和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一批生产、科研、开发相结合的实体组织,开发新技术、研制高档产品的同时,完善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增强开发区的人气、商气,对开发区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更好地利用内资。工业向园区集中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经验,这是解决工业分散布局、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实现基础设施共享的有效手段。在注重引进国际 资本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国内资本的巨大潜力,加强对国内资本的引进与集聚,包括积极、稳妥、有效地在区内发展国内国有和民营企业,对一 些管理水平高、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要加大引进力度,使开发区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继续扩大出口的同时积极扩大国内市场。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都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开发区的发展也应适应这一变化,在形成一 批充分利用本地和国内资源、扩大出口创汇的项目的同时,一方面利用开发区内大部分企业技术的优势与产品优势,积极扩大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通过开发区新城区的建 设,加快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从而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为扩大内需的目标服务。扩大内需是开发区新时期的一项新的特殊任务,为此政府也应给出相应的特殊政策来加以扶持。

体制创新战略
体制创新功能是开发区先行先试的优越性的最好体现,也是促进开发区发展的动力与基石。开发区今后的发展要立足于变政策优势为体制优势,因而体制创新对于开发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制度的创新,企业是开发区经济有机体的细胞,是开发区活力的微观经济基础,企业制度的创新对于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开 发区的企业制度创新应从产权制度、资本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同时着手,从实际出发,分类型、分阶段实施改革。
体制创新的另外一个方面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这是开发区扩大开发和开放、增加发展动力的重要保障。应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模式,科学地构筑适应开发区发展需要的精干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型行政管理体系,以体制的最大活力,求得开发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最大动力。同时应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各类中介组 织,营造一种符合国际惯例的服务大环境。尤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难点上,可以给开发区一个先行先试的优先权,不必全国统一起步走。开 发区“二次创业”的最终目标是在壮大开发区自身区域经济的同时,更好的发挥其对其它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说开发区在第一次创业中,更多地是依托母城,而第二次创业中 开发区应侧重于服务母城。开发区作为试验区,应把在开发区行之有效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如“小政府,大社会”等,进行推广和进一步法制化,这才是我们设立开发区的宗旨。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