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

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在新质生产力领域互补合作时间: 2025-09-04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25年09月03日 作者:刘慧 责编:万山

  

游戏科学发布《黑神话:悟空》,全球销量破千万;深度求索大模型DeepSeek发布,累计下载量突破1亿次;强脑科技的智能仿生假肢提供稳定支撑……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升级新阶段,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各地也在竞相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上海、深圳、南京等25个城市发展人工智能领域,成都、哈尔滨、杭州等14个城市发展集成电路产业。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国内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中,同质化竞争现象初显。专家建言,应强化地方政府的产业调研和规划能力,推动城市立足自身实际找准定位。完善区域分工定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可重点打造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策源地,中西部地区可以聚焦细分赛道,开展特色应用创新,从而探索东中西部地区共建共享的合作发展模式。

同质化竞争可能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近日发布的《我国36个重点城市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及2025年下半年展望建议》(以下简称“报告”)提出,当前,一些城市盲目对标、简单模仿,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中同质化竞争现象初显。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李杨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每个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才储备都存在差异,简单复制、一哄而上可能导致城市产业定位模糊,丧失自身特色优势。比如,一些内陆城市缺乏沿海城市的港口物流优势和国际化人才资源,盲目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高度依赖物流和高端人才的产业,容易出现“水土不服”,不仅无法形成产业竞争力,还会挤占本地优势产业的发展资源,导致产业结构失衡。“一哄而上”也可能加剧城市的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赵硕刚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同质化竞争是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不少行业都存在的现象,其引发的诸多问题可能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盲目对标和简单模仿会给城市自身产业发展造成直接风险。地方政府忽视对城市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的考量,盲目跟风,难以形成独特竞争优势,一旦市场环境有变,产业发展将出现困境,影响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引进热门行业企业和项目,地方政府往往会给予企业较大的财税支持力度,并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如果项目产出效益不及预期甚至发生烂尾,不仅前期投入无法收回,后续项目处置还会给地方财政增添新的负担。

地方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扶持方向趋同,再加上城市排名压力,使得一些地方政府急于追求短期的产业规模和经济数据,倾向于选择已被市场验证、发展路径相对清晰的热门领域。

李杨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排名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不愿投入时间和资源扶持具有潜力但短期内见效慢的差异化产业,加剧了政策扶持方向的趋同。从企业层面看,众多经营主体倾向于涌入热门赛道,而非探索差异化技术或细分领域,是技术壁垒、市场风险、成本收益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技术壁垒和市场风险是主导因素。

摆脱短期政绩焦虑,引导地方树立长期发展理念

在国内,“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概念火热,一些城市纷纷争夺“机器人第一城”称号,还有一些城市竞逐“低空经济”万亿级新赛道。城市要结合自身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制定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

李杨表示,要强化地方政府的产业调研和规划能力,推动城市立足自身实际找准定位。地方可用好国家高端智库资源,组织专家团队为地方提供产业规划指导,帮助地方梳理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创新平台等情况,明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短板,因地制宜打造新支柱产业。建立产业规划评估机制,考察地方制定的规划、执行的政策是否与本地实际相契合、是否具有差异化特色、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还要优化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地方树立长期发展理念。”李杨说,改变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产业规模为核心的考核指标,将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链完整性、生态可持续性、就业质量等纳入考核体系,对在差异化产业培育、核心技术突破、细分领域深耕等方面取得成效的地方政府给予更多激励,让地方摆脱短期政绩焦虑,有更多动力投入到具有长远价值的差异化产业发展中。

赵硕刚表示,应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规划。地方政府应基于本地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人才储备、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科学评估自身比较优势,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合本地的产业发展规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地方政府着力打造良好发展环境和营商环境,将政策支持的重点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转向鼓励企业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完善监督考核机制,转变“唯GDP”的政绩观,考核指标在设计时更加注重地方发展的实际成效、产业特色培育等,对盲目决策造成损失的进行问责。

实际上,不同的分工定位、加强产业协同等,可以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在新质生产力领域互补合作,避免更多的同质化竞争。

赵硕刚表示,避免同质化内耗,可完善区域分工定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产业基础雄厚、科教资源突出,可重点打造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策源地。中西部地区有要素成本优势与特色应用场景,可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聚焦细分赛道,开展特色应用创新。加强产业对接,探索东中西部地区共建共享的合作发展模式,促进地区间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流动与共享,推动东中西部产业协同互补。此外,强化地方政策协同,完善各地产业政策协调机制,避免同质化竞争和“内卷式”竞争,对地方保护及以税收优惠、补贴政策扭曲要素配置的做法予以坚决制止,维护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李杨认为,可建立跨区域产业协同机制,搭建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对接平台。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动东部地区将技术研发、高端制造等环节的部分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发挥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配套产业或特色产业。比如,东部地区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产业的研发方面具有优势,可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为其提供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和广阔的应用场景,实现互利共赢。还应加强区域间的政策协调和资源共享,建立东中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协调机制,统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标准。推动区域间创新资源共享,如共建实验室、共享科研设备、联合培养人才等。

从加大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壮大新质生产力

报告提出,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培育“土壤”,构建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当前,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呈现“东优于西”“南高于北”的区域分化趋势。

如何缓解区域分化趋势?李杨认为,各地区要坚持因地制宜,聚焦自身优势领域深耕细作。东部地区重点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高端产业培育,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西部地区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配套产业,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东北地区要依托传统工业基础,推动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模式的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各行业要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李杨说,企业应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高端材料等领域的研发中,突破技术壁垒,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创新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推广。

优化营商环境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保障。李杨说,应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展望未来,李杨表示,随着差异化发展路径的逐步确立和区域产业协同机制的不断完善,各地区将逐渐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避免同质化内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效率也将显著提升。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和市场环境的持续优化,各行业将更加注重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提升,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将更加坚实。

赵硕刚表示,随着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各地区将形成特色鲜明、协同高效的产业发展格局,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下一步,可从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强化跨区域协调机制、改进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发力,进一步壮大新质生产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