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环境经济

中国区域经济学开创者刘再兴先生学术思想回顾时间: 2017-12-04信息来源:孙久文 李青 作者:qgy_admin 责编:

摘 要: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已故教授刘再兴先生(1926—1999年),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代表性学者,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学的重要开创者。刘再兴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起便从事经济地理,特别是工业布局的研究,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领域进行过广泛的探索,他在中国经济地理学性质、中国经济区划、地区差距和西部发展、生产分布规律、中国国土规划等问题上均有领先研究,并率先提出空间推移“主导论”思想。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刘再兴先生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对中国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工业布局;经济地理;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7)05-0135-04
收稿日期:2017-6-14
作者简介:孙久文,男,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北京 100872)。
        李青,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刘再兴先生生前为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教授,自20世纪50年代起便从事经济地理特别是工业布局的研究。改革开放后在除工业布局领域外,其还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领域进行过广泛研究,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代表性学者,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学的重要开创者。

    一、刘再兴先生简介
    刘再兴先生1926年生于湖北新洲县,20世纪40年代末毕业于武汉大学,他在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从事经济地理、生产布局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刘先生于1955年开始重点研究中国工业布局,1980年后研究重点转向区域经济、国土规划,重点研究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西部开发、区域经济理论和国土规划等方面。1982年和1986年刘先生先后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是中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全国首个区域经济(经济地理)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刘先生曾兼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产业发展规划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及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国土规划和国家海洋局中国海岸线开发规划研究学术顾问。因其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1992年刘先生开始享受中共中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刘先生学术成果丰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共发表了12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著作。如《中国工业布局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中国经济地理概论》(合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年英文版)《生产布局学原理》(全书统纂定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区域经济学》(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黄土高原地区工业发展与工矿区、城市合理布局》(主编,中国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国区域经济:数量分析与对比研究》(主编,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年出版)《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主编,中国物价出版社,1994年出版)《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主编,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年出版)《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主编,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年出版)《九十年代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合著,华夏出版社,1991年出版)等。其中,《生产布局学原理》于198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著作奖;《甘肃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考察研究》于198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一等奖;《京津唐地区工业结构与布局问题综合研究》(与杨树珍合著)于1987年获北京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于1996年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开发重大问题研究及总体方案》于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地区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综合研究》于199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刘先生主持的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九十年代中国生产力布局优化研究”于1993年结集出版,该书被许多高校指定为研究生必读书目。

    二、刘再兴先生主要学术贡献回顾
    刘先生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国内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领域最领先、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其学术贡献主要有七个方面。
    1.领先提出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经济学性质
    关于中国经济地理学属性的讨论自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地理学,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经济学,这一争论长期都没有定论。在改革开放前的较长时期内,对于中国经济地理领域的教学和研究,除中国人民大学等少数高校外,其他院校大多将其纳入地理学领域,以描述和分析经济地理现象和规律为主。改革开放后,经济地理学面临着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时代要求,以及如何进一步突破“描述与分析”层面的问题,势必需要建立一个更具有经济学科性质的学科,或在经济地理学中更多地引入经济理论和视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刘先生提出经济地理学属于经济学范畴,应更多地运用经济理论补充经济理论在空间方面的不足,从而引发了地理学界的广泛讨论。尽管仍然存在不同观点,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在中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当中,越来越多的区域经济专业、城市经济专业逐步建立起来,使得中国经济地理学能够以更强的能力参与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决策当中,并成为中国经济学的一门“显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培养出了一大批深入实际、面向实践,在中国生产力布局、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等方面具有较强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学者。
    2.率先提出“主导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经济地理学界普遍开展了空间推移理论研究,刘先生是“主导论”的首创者。他不同意简单地按“梯度”理论认识中国经济分布和空间特征,也不同意不符合历史基础和现实可能的“反梯度论”,以及多种推移形式并存的“并存论”。他认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梯度推移,但同时要坚持大范围内的梯度推移与局部范围的反梯度推移相结合,提出了客观可能的区域发展方式。
   3.领先研究中国经济区划问题
刘先生是中国最早提出“三个经济地带”思想的学者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初完成的《中国经济地理概论》中,他明确提出“根据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历史发展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除台湾外,全国大体上可分为沿海发达地区、边疆待开发地区和介于上述两大区域间的中部地区”,并对比分析了三大地区的发展条件、生产特点和发展方向。在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现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的一次小型座谈会上,集中讨论中国地区布局地域单元划分问题时,他系统地分析评价了以往中国经济布局所釆用的地域单元划分的缺陷,提出了在一级综合经济区划分之前,可先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中部地区,作为安排宏观布局的地域单元,并进一步具体阐述了全国生产力总体布局及三大地带各自的发展战略。他的这一观点在其后一系列论文中都有系统地阐述,这些观点与中国“七五”计划中地区布局部分的基本内容一致。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他在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基础上,对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区划进行了客观系统的评价,研究了经济区划的原则和指标体系,提出了比较科学的区划方法和方案。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又深化了对生产力总体布局框架的研究,在三大地带的基础上提出“以沿海为主轴,促长江干流腾飞,深化黄河上中游优势资源的开发,加快西南重化工业带的建设,以沿边开放为突破口,启动南北边疆地带的发展”的构想。
    4.领先研究地区差距和西部发展问题
地区差距和西部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在20世纪80年代,刘先生在大量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区域差异、西部开发、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这些意见不仅在西部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对中央政府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最早研究区域差异和西部发展问题的学者之一。
    刘先生一直坚持速度、效益和缩小东西差距的思想,提出了“依托东部循序西移,中间突破”的观点。在评价西部地区的优劣势和工业化进程的得失,西部开发效益以及西部开发战略模式、结构优化、总体布局等争论很大的重要问题上,刘先生在《论西北西南的开发》等研究成果中提出了系统的观点。如针对改革开放后工业布局偏于东部所引起的矛盾,进一步阐述了“协调东西关系,必须协调宏观布局的两大政策目标(效益与均衡)”的观点,并论证了这两大政策目标统一的可能性与途径;提出并阐述了“产业倾斜必须以相应的地域倾斜作依托”“产业政策向基础产业倾斜,在空间政策上必须相应向中西部富能富料区倾斜”等观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在《西部开发的若干战略问题》等论文中对上述观点进行了丰富和完善。20世纪90年代初,他提出了布局政策“效益与均衡”两大目标的合理结合区间概念,指出区间的一端以不影响2000年全国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界限,区间的另一端以不至于出现两极分化、保证社会安定为界限,同时测算了四种方案,认为实现布局政策两大目标的结合是完全可能的。实践证明,他的理论思想是正确的。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当时普遍否定三线建设、工业布局战略西移的观点,以及将三线企业当作包袱卸下的主张,刘先生发表了《论三线建设》《总结经验教训,发挥三线地区的潜力与优势》等论文,以历史的观点,辩证分析和评价了三线建设的得失,提出了通过调整、改造、配套,克服缺点、发挥优势的途径与措施,与此后国务院组建“三线企业调整领导小组”时对三线建设的综合评价是一致的。
    5.领先研究生产分布规律问题
    20世纪80年代,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领域的一种观点是,生产分布只有一般规律而无特有分布规律。针对这一观点,刘先生明确提出这两类分布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并分析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对生产分布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特有分布规律和社会主义特有分布规律作了科学的表述,阐述了两种分布规律的具体表现和作用。在《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书中,他系统论述了生产力布局的三大理论基石,并创立了“空间投资理论”。他认为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都需要一定的投资作保证,总投资的部门分配是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手段之一;总投资的空间分配是调整经济布局的基本手段。另外,他还独到地提出了工业布局的“集聚论”和“消聚论”,认为企业的空间集中可以产生组合效应,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正是集聚效益,使城市化、城市大型化以至大城市带的产生具备了必然性,而当集聚效应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有诸多反集聚因素产生,从而导致消聚的开始。他提出集聚与消聚不是绝对对立的,不是无限制、无条件的,两者需要相互结合,结合的方式一是集中中有分散,分散中有集中;二是“大分散”与“小集中”有机结合。
    6.领先开展区域发展的比较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刘先生注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先后建立了诸多计量指标,用以研究中国生产力布局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而后,他又对所构建的指标进行了系统归纳,建立了中国生产力布局及区域经济分析的计量指标体系,对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7.领先研究中国国土规划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是中国国土规划的发端和兴盛时期。在此期间,刘先生参加了国内几十个省、地、市、县国土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对国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规划框架和基本内容,以及国土规划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论述,发表了许多论文、调研报告和专著,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受到了有关省区国土部门的重视。

    三、结语
    刘先生淡泊功名,不慕浮华,坚持学术原则,重视理论结合实际,治学严谨,言必有据,文必有意,不做媚上应景之作。他在主持“七五”国家重点攻关课题——“黄土高原地区工业研究”的5年中,多次深入西部七省区的各重要工业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曾五上吕梁山,协助离柳能源区、兴县等重点试验县开展国土规划的研究与编制,吕梁行署为此专门授予荣誉证书。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提出建设山西煤炭能源基地的10年中,刘先生的足迹遍及山西各能源重化工建设区,对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山西省及重点开发区国土规划,以论文、考察报告、会议讲话等形式发表了大量真知灼见,被称为山西人民的老朋友。1982—1994年间,刘再兴先生共招收一批硕士研究生和15名博士研究生。刘先生对学生学术期之殷、学风束之严、生活关之切,言传身教,授业解惑,以自己严谨的学风和高超的造诣教导和影响学生,树立起道德文章的榜样。
    2017年初《刘再兴文集》出版问世,这本文集是中国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历史记录和学术成果,是我们回望先生、怀念先生的一个依托。如今区域经济学在中国发展兴盛,得益于先生一辈的开创性工作,也有赖于后进学人的共同努力。前路漫长,薪火相传,愿我们继承前辈的初心、坚韧与至诚而努力前行。


Review on the Contribution to China’s Regional Studies by Prof. Liu Zaixing
Sun Jiuwen   Li Qing
Abstract: Liu Zaixing(1926-1999), the late professor at Inst. of Regional Economics and Urban Manage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w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scholars in economic geography and the pioneer in regional economy studies in China during 1950’s to 1990’s. Prof. Liu Zaixing worked in economic geography especially in industrial location studies since 1950’s, furthermore in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economics since late 1970’s. He had leading researches on the nature of China’s economic geography, zoning of economic activities, regional disparities, western region development, rule of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and territorial plan. Besides, he proposed the “domination theory” about spatial transfer process. During the long time teaching and research experiences, he had great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economics in China and which should be reviewed and memorized.
Key Words: Industrial Location; 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Economics
(责任编辑:齐 双)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