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高质量发展:“十五五”关键命题的必然性与紧迫性时间: 2025-10-28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25年10月28日 作者:刘慧 责编:万山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坚持高质量发展”纳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六个原则之一,将“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列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个主要目标。

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如何理解在这一关键时期强调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与紧迫性?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十五五”时期突出高质量发展,既是遵循现代化建设规律的长远之策,也是应对风险挑战、夯实发展基础的现实需要,将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决定性基础。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吴卫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十五五”时期强调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的必然性与紧迫性。从必然性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提升供给质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紧迫性看,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复杂激烈的外部环境,只有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国内发展也面临转型升级压力,需要通过高质量发展破解深层次矛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因此,“十五五”时期突出高质量发展,既是遵循现代化建设规律的长远之策,也是应对风险挑战、夯实发展基础的现实需要,将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决定性基础。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十五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有两个重要衡量因素: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这两方面是“十五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没有量的合理增长,现代化建设就缺乏足够的物质保证。在经济保持合理增长的同时,我国追求的经济增长是结构优化、动能优化的增长,是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增长。因此,在“十五五”时期这一关键阶段,要扎实把高质量发展做实做细,全面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要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也必须在“十五五”时期做好足够的积累,这样才能够确保远景目标的实现。

京东集团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对“十五五”时期强调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必然性和时代紧迫性作了分析。他表示,从必然性看,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五五”时期需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到2035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从紧迫性看,“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战略主动。同时,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需要通过高质量发展破解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中央财办副主任韩文秀也指出,从现在起到2035年只有十年时间,前五年发展好了才能争取更大主动。

“十五五”高质量发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抓手

“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有哪些?吴卫星表示,相较于“十四五”时期注重创新驱动与结构调整,“十五五”规划建议对高质量发展的部署更加强调“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统一,突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抓手。其新的侧重点在科技领域,从“补短板”转向“筑高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以清单制攻关“卡脖子”技术,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夯实自立自强根基。在产业层面,聚焦产业链韧性升级,针对性强化半导体等领域供应链,培育量子计算等未来产业,推动服务业专业化与数字化转型。在发展格局上,深化内需与区域协同,通过提升居民收入、布局新基建激活内需,完善区域协调机制,统筹粮食安全与乡村产业振兴。生态领域升级为系统治理,推动产业与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强化跨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在民生方面,聚焦共同富裕,精准支持重点群体就业,优化收入分配,推进社保制度全国统筹与精准化。开放领域转向质量引领,优化外贸外资结构,深化“一带一路”高质量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魏琪嘉表示,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要重点推进的12项重点任务,就是“十五五”时期的努力方向,每一个方向都是根据当前面临的形势、需要破解的难题提出来的。从侧重点看,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作为第一项任务,这本身就体现了对实体经济的高度重视,也指明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和重点方向。12项重点任务是“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重点任务可以归纳为三类大方向,包括实现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持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持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更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沈建光表示,“十五五”规划建议对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呈现出若干新的侧重点,其中也蕴含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首先,更加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公报突出了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对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重要性,并强调“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以自主创新、前沿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体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其次,更加注重消费的增长支撑作用。公报在建设强大国内市场部分表达了对消费的高度关注,还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表明“十五五”时期更注重夯实消费的收入和制度基础。最后,更加强调高水平对外开放。公报在主要任务中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位置大幅提前到第五位(“十四五”时期是第九位),说明随着外部形势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十五五”时期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对“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抱有坚定信心和积极预期

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丰富人才资源等优势,还有中高速增长的经济底盘,基于此,受访专家均对“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抱有坚定信心和积极预期。

吴卫星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未来十年需保持年均4.5%以上的经济增速,这为发展设定了清晰刻度。通过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尤其注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赋能先进制造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着力形成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可能通过税制改革(如优化增值税分配)等措施激发地方促消费的积极性。同时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适应贸易伙伴多元化趋势,依托其“类避险货币”属性提升国际使用水平。

魏琪嘉表示,“十四五”即将收官,为做好“十五五”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充分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这也是更好完成“十五五”时期各项任务的关键所在。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产业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各种有利条件。展望“十五五”时期,“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气去完成公报中提出的各项任务,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积蓄力量”。

沈建光表示,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未来十多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市场潜力巨大。加上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完整的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预计“十五五”时期经济结构将更加优化,创新驱动特征更加明显,发展质效将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已渗透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结合京东大数据分析,中国消费呈现出很多新动能新趋势,比如国货潮品消费表现亮眼、悦己健康消费持续火热、新技术新产品消费快速崛起、老年人消费活力不断释放等,这都是高质量发展理念在消费领域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