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选择50个左右试点城市打造消费新高地时间: 2025-09-24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25年09月24日 作者:吕红星  责编:万山

 

9月16日,商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9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扩大服务消费有关政策措施。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司长孔德军表示,下一步将通过竞争性评审方式在全国选择50个左右人口基数大、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好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增加优质消费供给,创新和丰富多元化消费场景,推动新的消费业态不断涌现、消费活力进一步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消费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我国服务消费增势稳定。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1%,快于商品零售额增速。服务消费已成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领域。

创新举措意义重大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是创新消费供给、激发消费潜力的有力抓手。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竞争性评审方式在全国选择约50个城市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建设,属于政策创新举措,旨在通过优质供给引领和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消费新业态试点将重点解决传统消费业态无法满足的品质化、个性化需求,推动区域消费资源整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创新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振中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竞争性评审选拔消费试点城市具有三方面积极意义。

一是有利于公平公正选取有能力的试点城市。通过申报—评审—竞争流程,能够筛选出真正具备创新意愿和实施能力的城市,鼓励其提出差异化方案,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探索特色发展路径。

二是有利于发挥促进新兴消费的示范效应。通过选取人口基数大、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好的试点城市,增加优质消费供给,创新消费场景,快速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从而激活各地方消费潜能。

三是有利于政策资源集中高效使用。试点城市可获得资金补助、土地政策倾斜、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和市场准入便利等组合式政策支持,有利于集中资源办大事,避免撒胡椒面式的资源分配,形成“鲶鱼效应”。

但也要看到,这种政策实施方式面临巨大挑战。

“一方面,区域平衡的挑战。经济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东部沿海城市和大城市可能在竞争中占据天然优势,可能更易获得试点,导致政策资源进一步向发达地区倾斜,不利于缩小区域差距。另一方面,短期绩效与长期效益平衡的挑战。试点项目可能偏重短期可见的‘形象工程’,而忽视长期可持续性。”刘振中表示。

要避免“雷声大、雨点小”和“一哄而上”的局面出现

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需求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消费者对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传统消费业态、模式和场景难以完全满足。如何避免试点城市建设出现“雷声大、雨点小”和“一哄而上”的局面是关键。

在洪涛看来,为避免试点城市建设出现“雷声大、雨点小”和“一哄而上”的问题,需从评审机制、动态管理及资源整合三方面入手。

第一,严格竞争性评审标准。一方面,试点城市应优先选择人口基数大、消费潜力高、辐射能力强的区域,并明确要求申报方案需包含具体场景创新、资源整合路径及量化目标。另一方面,评审需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重点考察地方财政配套能力、产业基础及政策创新性,避免“重申报轻落实”。

第二,强化动态监督与退出机制。建立年度考核制度,对试点城市的新业态培育、消费增长等核心指标进行动态监测,未达标者取消试点资格并收回资源支持。同时,通过“一地创新、多地联动”模式促进经验共享,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第三,优化资源供给与政策协同。试点城市需配套专项消费补贴和信贷支持,但需严格审核资金使用效率。此外,应放宽医疗、文旅等领域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避免政府单方面投入导致的可持续性不足。

为防止试点工作陷入“一阵风”式的治理困境,刘振中给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建立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构建“月度监测、季度考核、年度评比”的常态化监督机制,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试点城市,建立退出机制和政策回收机制,确保政策实施效果。

二是强化地方政府实施能力建设。要求各试点城市设立由地方行政首长牵头的专门工作班子,编制《消费新场景建设总体规划》和“一城一策”实施方案,确保政策落地有机制保障、有人员负责、有资源支持。

三是鼓励差异化探索,避免同质化竞争。引导各试点城市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找准定位,避免盲目跟风模仿造成的“千城一面”和资源浪费。

四是完善政策激励与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地方大胆探索创新模式,为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提供试错空间。

刘振中认为,通过分析试点城市的选拔标准、不同城市的特色定位以及可能形成的“服务消费产业集群”,以下城市有望凭借此次政策红利脱颖而出。一是消费市场规模大、国际化程度高、首发经济基础好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二是区域辐射能力强、消费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如重庆、成都、武汉、西安。三是特色优势产业基础好的城市,如珠海、佛山、昆明、威海等。四是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品牌知名度高的文旅资源富集城市,如杭州、成都、桂林、三亚。五是数字产业基础好、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数字技术创新城市,如深圳、杭州、贵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