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区域合作
区域合作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竞争力动态评价比较研究时间: 2016-10-21信息来源:《东南学术》 , 2015 (2) :108-115 作者:林寿富 责编:hjr_admin

     摘要:区域合作与发展是各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经济基础、市场规模、外向型经济、财政金融、居民收入5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2013年泛珠三角各省区的经济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综合比较和分析了各省区经济竞争力的差距和变化趋势,同时分析了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本文就推动泛珠三角各省区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互动合作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泛珠三角;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互动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5)02-0108-08
     DOI:10.13658/j.cnki.sar.2015.02.01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协同进化机理、评价及耦合优化研究”(项目编号:13YJC790089);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海西环境创新竞争力评价及其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项目编号:2014C032):2014年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我国区域环境创新竞争力的形成机理、评价与提升战略研究”(项目编号:JAS14076);福建师范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基金(fjsdjk2012011)资助。
     作者简介:林寿富,管理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一、引言
 
     随着竞争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各种要素资源在区域内频繁流动,资源的重新配置导致区域之间的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任何一个经济区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大力提升经济竞争力。泛珠三角地区也不例外,它也必须要与国内其他经济区或区域进行竞争,同时,泛珠三角内部的各个地区之间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竞争,但在竞争的同时,他们又具有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中不断共同推动泛珠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因此,研究泛珠三角内部各省区的经济竞争力,同时研究它们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这对于提升泛珠三角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的地位以及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和比较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形成了一批富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其中,国外对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古典学派,长期以来竞争力理论被运用于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分析,很少将竞争力理论运用于对区域问题的研究。对区域竞争力理论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是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虽然这两个组织开展了国家竞争力的研究,但是它们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国家也是一个区域,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对区域问题的研究。WEF和IMD每年分别发表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和《世界竞争力年鉴》在国际上有重大的影响力。我国区域竞争力研究始于1996年,国家体改委国际司、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利用瑞士公布的全球国际竞争力报告及相关资料,对我国的区域竞争力展开研究。目前的一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如王秉安等(2000)提出了由3个直接竞争力因素和支撑他们的4个间接竞争力因素构成的区域竞争力模型。王秉安和李闽榕(2006)首次提出了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概念。李建平等(2007)建立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它是迄今为止指标最多也最为全面的指标体系,他们在2007~2013年连续出版了七部《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系列研究成果,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名分析。目前,该评价指标体系包含1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和210个四级指标(李建平等,2013)。
 
     当前,国内对泛珠三角内部各省区经济竞争力的研究仍是空白。虽然有部分学者研究了泛珠三角的区域竞争力,但多数只是针对泛珠三角的某一产业或某一经济领域或经济的某一部门等单方面的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系统的经济竞争力研究却很少,比较接近的研究只有雷明全和胡武贤(2009)的核心竞争力研究,但他们并没有分析中国香港和澳门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本文选择研究泛珠三角内部各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既有利于填补这方面的研究空白,也希翼能为提升泛珠三角区域竞争力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经济竞争力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决定和影响经济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复杂,有其独特的内在结构特征,对它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评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各区域的经济竞争力水平、全面掌握经济竞争力的各个方面及内在机理。
 
     构建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就是要尽量简单化区域经济竞争力系统中所涉及的所有领域的复杂关系,用尽可能简洁的评价指标来获取尽可能多的评价信息,同时注重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兼顾数据的可得性和评价的可操作性,使得各区域的经济竞争力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据此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因此,本文基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实际、发展目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数据可得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首先尽可能多地搜寻各种指标,构筑起较为全面的框架体系,然后根据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减少一些不太重要的指标,而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系统性的指标,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最终形成一套内容丰富、逻辑合理、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为使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不仅能够评价各区域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又能够评价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本文在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下面设了5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经济基础、市场规模、外向型经济、财政金融、居民收入,而在这5个二级指标下面又共设了23个三级指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香港和澳门城镇化率为100%,因此没有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为了便于它们和内地省份比较,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它们的农民人均纯收入。
 
 
     三、泛珠三角各省区经济竞争力评价与比较
 
     在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部分对2006-2013年泛珠三角各省区的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各指标数据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香港统计年刊和澳门统计年鉴。由于篇幅所限,文中未列出各年数据,有需要的话可向作者索取。
 
     对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一般采取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运用比较广泛的有AHP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由于AHP法需要人为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主观性较大,同时也不能很好地反映竞争力的内在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而主成分分析法并不存在这些缺点,它是一种实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能够在保持样本主要信息的前提下,提取少量具有代表性的主成分来反映复杂现象的内在关系,既可以排除在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时的主观因素影响,又可以消除指标间相互重叠的信息影响,使得定量分析涉及的变量较少,而得到的信息量又较多,从而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综合评价结果客观、合理。因此,本文将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对泛珠三角各省区的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基本操作步骤如下:1、将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2、计算各指标标准值的相关系数矩阵;3、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大小排列后根据累计贡献率确定前几个主成分;4、求各主成分与对应标准化指标的系数关系;5、求出各对象主成分得分和排名;6、分析主成分的经济意义,并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各省区经济竞争力的现实水平、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泛珠三角11个省区经济竞争力评价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表2为完全变量解释,可以看出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2.571%,并且各主成分的特征根都大于1,因此提取的主成分共有4个,主成分负荷矩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GDP增长率、城镇化率、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地方财政收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共10个指标的信息,涵盖了全部指标信息的40.78%;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GDP、人均GDP、三产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总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支出、财政赤字、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共11个指标的信息,涵盖了全部指标信息的35.493%;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最终消费率共1个指标的信息,涵盖了全部指标信息的10.576%;第四主成分主要反映地方财政支出占GDP比重1个指标的信息,涵盖了全部指标信息的5.722%。
 
     通过因子载荷量和特征根可以求各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并将之与各指标标准化后的值相乘,得到各主成分的得分函数,再以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重,用线性加权的方法求得综合主成分的得分函数,其综合主成分得分函数为:F = 0.4078F1 + 0.35493F2 + 0.10576F3 + 0.05722F4,最后求得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得分如图1所示(由于篇幅限制,具体评价得分未完全列出)。
 
     由图1可知,广东的经济竞争力一直处于第一位,得分均在1.5分以上,远高于其他地区;以下依次是香港、四川、湖南、福建、江西、广西、云南、贵州、澳门、海南,排位基本稳定,个别省份在个别年份排名会有所变化,比如福建在2007年赶上湖南,排在第4位,但是在2008年又回落到第5位,之后排位一直保持不变。总的来看,2006-2013年,除香港外,各省区的经济竞争力综合得分均呈上升趋势,而内地各省份的经济竞争力与香港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在图1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香港的经济竞争力呈持续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内地各省份的经济竞争力持续上升的结果,它们与香港的竞争力差距在不断缩小,这也说明了内地在这些年间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发展非常迅速,这从上文的比较中可以很好地看出来。
 
  另外,澳门的竞争力得分很低,排在倒数第二位,这是由于澳门许多指标在区域中差不多是最弱的,比较占有优势的指标主要是人均GDP、三产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赤字、居民收入等几个指标,另一方面是由于澳门特殊的经济结构使得它的经济竞争力不可能很强,而且内地各省份快速的发展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使得澳门的经济竞争力相对较低。
 
  此外,各省区经济竞争力的标准差有缩小的趋势,从2006年的0.514下降到2013年的0.456,说明各省区的经济竞争力差异在缩小。而从各具体因素来看,财政金融是导致经济竞争力差异的最主要因素,2013年的标准差达到0.199,是5个因素中最高的,也正是由于该因素的极高得分,使得广东省的经济竞争力遥遥领先。其次是外向型经济,也对经济竞争力的差异有较大的影响。而居民收入的影响最小,2013年的标准差只有0.005,这从各省区的具体得分也可以看得出来,内地各省份的得分基本上接近为0分。总的来看,各省区要想提升经济竞争力,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应该重点加强财政金融、外向型经济方面的竞争力,当然也不能忽视经济基础、市场规模、居民收入方面的竞争力。
 
     四、泛珠三角各省区协调发展的互动合作机制探讨
 
     区域合作与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区域之间始终保持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因此,泛珠三角各省区在大力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互补互助,注重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在已有的合作平台上,健全和完善区域互动合作机制,积极拓展新的合作领域,用机制完善和创新全面推进区域互动合作,形成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新型合作区,有效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
 
     (一)完善利益分享机制
 
     互惠互利、利益分享是泛珠三角各省区相互合作的前提。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只有建立在所有地区共同分享利益的基础上,才有存在的可能。这是因为,泛珠三角各省区在进行跨行政区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各省区对于经济合作利益的评价标准不同,利益诉求也有差别,另外各省区所做的贡献和收益大小也不好准确计量,因此很难避免在合作过程中出现搭便车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很容易产生心理和实际利益上的不平衡。如果缺乏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这种经济合作将是非常不稳定的。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就是要从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的利益出发,通过协商共同制定和完善对区域内各省区的分工与协作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进行协调和分享的长效机制,区域共建,利益共享,合理兼顾和平衡各方利益,消除地区间要素流动的障碍,减少合作摩擦。
 
     一般来说,利益分享机制主要包括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流动、制度共建、组织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需要营造平等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分配机制,合理确定各省区协作收益的分配比例与方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还需要建立恰当的利益补偿机制,对于在合作过程中暂时受到损失的地区给予适当的支持和相应的补偿。利益分享机制是一种平衡各省区利益诉求,协调各省区利益关系,解决利益冲突的正式制度安排,具有很强的激励和约束功能,对于减少合作摩擦、稳定合作关系、降低合作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合作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二)强化相互促进机制
 
     泛珠三角内部各省区的差异比较大,既有香港、澳门、广东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有贵州、广西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这种差异恰好给地区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省区可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认真分析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各自的优势所在,加强合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相互促进机制包括市场、产业、投资、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以资源、资产、市场、产品、产业、科技、文化等促进区域合作,联合发展。市场是发展的基础,市场的开放开发是实现区域互动合作的根本。泛珠三角各省区应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打破区域壁垒和市场分割,共同构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大市场,制定统一的市场门槛、法规和标准,营造公开、透明、稳定、和谐的市场环境,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和加速融合。产业是发展的重点,产业协作是区域合作的主要表现形式,各省区产业的相互促进发展也是相互促进机制的主要内容。泛珠三角各省区要充分按照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原则,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内在的产业联系,避免重复建设。投资是发展的动力,泛珠三角地区应该建立起科学的投融资促进机制,改善投融资环境,加强统筹,设立各种协作发展基金、平台,并充分利用这些载体加强地区之间的资本流动,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如香港、广东的交流与合作。在统筹对内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认真梳理各省区现有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招商引资对象实行同等待遇,联合造势,合作招商。相互促进机制是泛珠三角各省区合作发展的动力基础,对于强化地区之间的融合、提升区域发展层次和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合作顺利进行发挥关键作用。
 
     (三)深化组织协调机制
 
     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对于深化泛珠三角各省区的合作至关重要。国内外区域联合协作的经验表明:健全、完善的组织协调机制能够有力地推动区域合作,深化合作层次和水平。为促进泛珠三角各省区合作进一步发展,应该充分发挥泛珠三角各省区的积极能动作用,以市场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互惠多赢,分步骤、分阶段地建立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组织协调机制或机构,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稳定的组织协调体系,把经济交流与合作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组织协调机制包括建立各类组织协调机构、设立各类发展平台、建立跨区域同业或行业协会等。泛珠三角区域可以参照国内外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经验,建立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定期就区域合作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高层协商。建立诸如区域协调小组办公室、省长联席会议制度等,具体规划、领导、协调整个泛珠三角区域的发展建设,对于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加强沟通、交流、协调,达成共识,形成决议,加强落实,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立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沟通交流平台,如民间组织的或行业协会性质的各种交流会、学术研讨会、发展论坛等,对区域合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遇到的困难等进行探讨、交流、沟通,增强全社会的关切度和工作合力。建立政府部门间、企业间的经常性联系制度,加强经常性的沟通联络,搞好协调,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当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拥有两大平台,即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和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两者均由九省(区)人民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担任论坛指导单位。这两大平台仅是开端,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深化,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同时重视和加强市场作为协调手段的力量,不断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更加平稳、有序、协调。
 
     (四)加强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时代,信息是重要的资源,沟通信息就是互换资源。为了巩固和发展区域合作,需要构建区域经济合作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网络、传媒及其他各种渠道实现信息和资讯的共享,为寻找、开发新的合作提供途径、搭建桥梁,同时使区域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效果。
 
     信息共享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各种领域、各种类型的信息共享平台、共享系统,制定加强信息共享的政策、制度和规范等。其中,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或系统是最基本的内容,而建立泛珠三角宏观经济信息共享系统又是最重要的内容,需要加强各省区在宏观经济数据库、宏观经济监测、宏观经济预警、宏观经济预测、宏观经济专题研究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同时,区域间信用信息、技术创新信息等也可以进行共享。此外,泛珠三角各地方政府需要建立各类合作信息交互平台,尽可能将其经济政策、制度、措施等内部透明化,以便区域内合作方根据相关信息对相关地区或者项目进行筛选、决策。各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网络、报栏、论坛等各种信息渠道公布各类经济政策、合作项目的相关信息及进度,便于合作方实时查询、及时掌握各类信息。同时,积极推动各类信息共享平台的互联互通,提升区域信息化整体水平。信息共享机制是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可以实现区域内经济数据、政策措施等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与联合发布,对于各省区加强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五)健全互助扶持机制
 
     互助扶持机制是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补充。泛珠三角区域中,香港、澳门、广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领先于其他地区,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扶持相对落后地区获得更好更快发展。同时,这些相对落后地区在许多方面也有自身的优势和经验,也可以有效地帮助较发达地区获得更好的发展。
 
     互助扶持机制主要是指在产业、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建立起长效的区域互帮互助工作机制,加强经济较发达地区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对口援助,先富帮后富。制定区域应急保障互助方案,建立应急资源数据库,有效调配资源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健全互助扶持机制对于降低泛珠三角各省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和不平衡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总体上看,上述五个机制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相互交融,构成互动合作机制的整体。建立健全互动合作机制是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协调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着力加强的具体工作,对于打破区域分割状况,推进区域合作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泛珠三角地区包括内地的9省区,即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还包括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大多属于珠江流域或与珠江流域有密切的经济联系。
 
     参考文献: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英]朗•西韦尔:《核心竞争力》,姜法奎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美]加里•哈默尔,普拉哈拉德:《竞争大未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克鲁格曼、奥波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赵彦云等:《国际竞争力统计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年版。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王秉安等主编:《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王秉安、李闽榕主编:《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报告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李建平等主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雷明全、胡武贤:《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间核心竞争力评价》,《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8期。
     黄茂兴、林寿富:《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竞争力比较与联动机制探讨》,《东南学术》2012年第2期。
     肖红、黄小贝:《泛珠三角九省中湖南省吸引外资的比较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5期。
     蔡定昆等:《云南面向泛珠三角的比较优势及其区域合作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2期。
     徐淑云、林寿富、陈伟雄:《福建沿海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