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市群(都市圈)
城市群(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横空出世,8个城市的大利好!时间: 2018-12-12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2018-11-28 作者:记者 韩声江 责编:qgy

今天(11月28日)早上,上海官方媒体“澎湃新闻”公布了一个超级重磅消息:沪浙苏三地正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一共涉及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8个城市。

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这个规划的性质,那么请看高层11月5日在上海首届“进博会”上的表态:

为了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决定:一是将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鼓励和支持上海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创新探索,为全国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二是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三是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重点阅读第三点。看到了吗,“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其目的是“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而在2017年国务院对上海2035年总体规划的批复里,也有这样一段话:从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在这段批复里,提出了“构建上海大都市圈”。

因此,我们可以做出两点判断:

1、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存在一个核心圈层,就是“上海大都市圈”,也就是上述8个城市。2、请注意,领导说的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所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不是国家战略的全部,应该还会有一个“长三角规划”的升级版。

为什么可能会有一大一小两个规划?看看下面这张图就明白了。


“上海大都市圈”横空出世,8个城市的大利好!


上图是国家2016年6月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图中8个城市的篮框是我加的,标志着新诞生的“上海大都市圈”,最外面黑色的边界是“三省一市”的整体边界。

中间紫色的边界,则是国家认定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它包括了上海,以及江苏、安徽、浙江的部分城市(共26个城市),其基本资料见下面的截屏:


“上海大都市圈”横空出世,8个城市的大利好!


很显然,南京、杭州等众多长三角城市,没有被列入“上海大都市圈”,而它们也要参与长三角的一体化。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概念提出后,浙江一度抢跑,提出了“杭州大湾区”的概念。我当时撰文指出,长三角是一个整体,国家不可能出台一个区域规划,只给上海和浙江,而不涉及江苏;如果连上海都不涉及,就更不成立了,只能是省里自己的规划。


“上海大都市圈”横空出世,8个城市的大利好!


从上图可以看出,跟珠三角相比,长三角核心区更为复杂。如果说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是一个V形结构,那么长三角是一个W结构,相当于两个组合的V形。

因此,国家不可能在长三角出台一个V形的规划,只能出台W形的规划。而W的规划,一定是以上海为中心,所以我提出这个规划应该叫“上海大湾区规划”。

好了,下面我们看一下“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可能会有什么内容。澎湃新闻的报道还提供了以下信息:

1、上海市正连同江苏、浙江两省酝酿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方案初步拟定将覆盖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等“1+7”市,陆域面积4.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500万人。 2、目前编制工作方案基本稳定,规划拟提出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市政基础设施统筹、绿色网络、蓝网纵横、文化魅力域旅游提升、产业协调发展、合作机制保障与创新等八大系统行动。 3、此次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将从实施国家战略的高度,把握住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机遇,从区域层面构建开放协调的空间格局。加强在功能、交通、环境、设施方面的衔接,促进区域空间协同和一体化发展。

下面是我的分析:

1、这是上海的重大利好,相当于经济版图“软性扩容”。

这意味着“上海大都市圈”正式诞生。之前虽然大家都默认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规划也以上海为中心,但正式编制、出台一个“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意义还是非同凡响的。

两省一市联合制定规划,然后国家批准,意味着上海实现了经济版图的“软性扩容”。浙江和江苏的7个城市,事实上成为上海的“核心腹地”。这7个城市的规划,显然将会更加照顾上海的发展战略,与之协调。

北京通过东进,并把廊坊的“北三县”(大厂、三河、香河)纳入通州规划,以及南下设立雄安新区(“南三县”:保定的容城、雄县、安新),事实上获得了6个县的发展空间。

而深圳通过深汕合作区,获得了400多平方公里的飞地,面积扩大了四分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上海通过设立自己的核心圈层,实现“软性扩容”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由此看来,国家对变动跨省的行政区划边界比较慎重,优先考虑的是协同发展,而不是“硬性扩容”。这意味着发展模式的转变。

2、对于入围的7个城市是大利好。

此次一共有7个城市入围“上海大都市圈”,其中江苏方面是苏州、无锡和南通,浙江方面是嘉兴、湖州、舟山和宁波。

表面上看,这7个城市在很多方面都要配合上海的战略规划,似乎付出更多。但另一方面,上海外溢的资源也会优先分配给这些城市。比如上海第三机场,就可能在上海之外。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2.0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是,围绕着核心城市的“城市群”在崛起,最根本原因是轨道交通(城际铁路、轻轨、地铁)扩展了通勤的有效半径。住在昆山、嘉善到上海上班,就成为可能。

所以,未来7个纳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虽然会被上海“抽血”,但它们也可以对上海“反向抽血”,并面向全国吸引人财物的流入。最终,将做大长三角整体的“蛋糕”。

另外补充一句:在此前的报道里,常州、绍兴、杭州部分区域一度也被列为“上海大都市圈”一部分。但最新的报道里,没有了上述区域。当然,一切都要以最后正式公布的规划方案为准。

3、南京和杭州失落吗?

或许有点失落。但我的看法是:如果南京和杭州纳入“上海大都市圈”反而不符合逻辑了。因为在国家的眼中,南京杭州固然要承认上海这个龙头,并配合之;但另一方面,他们也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形成自己的圈层。

所以南京杭州没有“入伙”,是因为身份太高,而不是太低。事实上,我一直认为,中国未来最有希望冲击一线城市的强二线城市目前是3个,就是杭州、南京,另外一个是成都。

在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规划里,杭州地位偏低(低于南京),希望在新一轮规划里提升杭州的地位。

4、粤港澳、京津冀要有紧迫感。

随着最高领导的表态,以及“上海大都市圈”的横空出世,中国经济的三大发动机,终于全部进入了国家战略。

但很显然,长三角体量更大,粤港澳大湾区次之,京津冀第三。当长三角重新走入舞台中央,大湾区和京津冀都需要更有紧迫感。

5、三大经济圈的结构图耐人寻味。

正如上文所说,长三角是一个W形结构,大湾区是V形结构,这基本上没有争议。

京津冀名义上是一个三角结构,之前是北京—天津—石家庄,目前是北京—天津—雄安新区,但北京过于强大,京津冀更像一个“圆点结构”,圆点就是北京。


“上海大都市圈”横空出世,8个城市的大利好!


想想看,北京汇聚了16万亿的资金,天津才3万亿,石家庄才1.2万亿。跟北京比,天津、石家庄是不是可以忽略不计?

而上海、杭州和南京(长三角三大城市)的资金分布是:11.8万亿,4.0万亿和3.5万亿,是不是更均衡?

香港、深圳和广州(大湾区三大城市)的资金分布是:11.6万亿,7.2万亿,5.2万亿,显然更合理。

我之前在专栏里讲过,京津冀是“父子圈”,因为北京背后是中央政府,北京具有通吃性。长三角是“兄弟圈”,上海很强势,但需要跟江苏浙江商量着来,所以通吃性没有北京强。

而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是“合伙人圈”,这里涉及3个关税区,3种货币,2种社会制度。香港很强大,但跟内地的人流、资金流是受限的,被挡住的资金和人留在深圳,于是深圳崛起。

合伙人圈子需要协商,于是资源配置更均衡,最终诞生了中国三个一线城市。中国人公认的5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广州),珠三角有三个;国际组织评出的中国6大一线城市(加上了台北,其实台北已经快被杭州超过),珠三角也是三个。

所以,中国未来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将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间诞生,目前长三角占规模优势,珠三角占模式和均衡性的优势。

最终鹿死谁手,要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