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市群(都市圈)
城市群(都市圈)

面向新时代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时间: 2017-12-22信息来源:新京报 2197-12-09 作者:杨开忠 责编:qgy_admin

由新京报主办的“绿色崛起 瞩目未来:2017中国张家口城市发展峰会”于12月9日在张家口举行。
 

以下为杨开忠教授演讲整理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各位来宾:大家好!
 

      感谢新京报邀请我参加今天的论坛!主办方请我讲一讲十九大报告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逻辑。结合这一要求,我想以“面向新时代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为题,讲三个问题,也就是,什么是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以提升地方品质为重要中心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成为世界一流的美好民生圈。


 

    一、什么是现代化新型首都圈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首都经济圈的需要。世界上不同国家首都圈具有不尽相同的特点。《京津冀协同发展发展规划纲要》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面向未来打造的我国首都圈,明确地定义为“现代化新型首都圈”,要求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支撑带。
 
    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发展规划纲要》对 “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并未做出说明,三年来,社会各界基本不知道什么是“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也鲜有人对“现代化新型首都圈”进行解读和探讨,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甚至将之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目标。然而,无论是“2012年出台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还是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纲要》”,所定义的京津冀城市群在范围上均只是京津冀地区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迄今为止也不曾有过一份重要的党和国家文件在范围上把京津冀城市群等同于京津冀地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现代化目标、征程与战略,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纲领性文献,为深刻理解和把握“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指明了方向。
 
    以十九大报告精神来透视,所谓“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就是适合新时代现代化要求的、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首都圈,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支撑和引领新时代现代化进程的新型首都圈。按照十九大的部署,新时代分三步走,第一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第二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第三是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首都所在地和主要核心区域之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起着支撑引领作用。因此,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是京津冀地区适应和驾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必然相应地分三步走,到2020年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首都圈,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首都圈;到2050年全面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现代化新型首都圈。
 
    由此可见,现代化新型首都圈是覆盖新时代京津冀地区整个时空的。可以说,首都圈与京津冀城市群的区别就如日本东海道城市群与日本本州岛的区别 。
 
     二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首都圈。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基本方略之一。面向新时代打造的现代化新型首都圈,无疑应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2月23日在河北省雄安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雄安新区要建设成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样板间”。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中央对现代化新型首都圈的定义。因此,所谓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就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首都圈。


 

    二、以提升地方品质为重要中心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


    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用“节点、轴线、面域、密度、功能、品质、机制”七个方面有序推进。“品质”即地方品质,是由不可贸易品数量、多样性和质量所决定的。从这个框架来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要把全面提升地方品质放在中心位置。
 
    为什么要以提升地方品质为重要中心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
 
    首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十九大报告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比较单纯强调生产,忽视生活,生产生活严重失衡。以北京为例,英国拉夫堡大学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基于生产性服务,把全世界主要城市进行了排名,北京这些年来一直排在全球前十名之内。然而,在美世咨询2016年全球生活品质排名中,北京虽然是中国大陆城市排在最靠前的城市,但也仅为全球第101位,远低于上述生产性服务在全球的排位。
 
    因此,全面提升地方品质,解决生产生活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客观要求。
 
    其次,这是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需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是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与以资源、劳动、投资驱动为基础的传统产业体系不同,现代产业体系是创新驱动的,是知识化、文化化、数字化、绿色化、全球化转型的产业体系。首都圈是我国经济核心区,在我国现代产业体系中,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居于顶端层级,更为高值、高效、高辐射。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指出创新驱动本质上就是人才驱动。这是一个为国内外实践所证明的科学论断。从国外经验来看,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商业与创意力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通过对美国大量高科技城市成功经验调研,提出人才掌握创意资本,有人才才有高科技产业;哈佛大学城市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教授通过对上个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以美国纽约为代表的全球性城市转型的研究同样发现,稀缺的人才是决定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有人才的地方便有知识、技术密集的产业。
 
    由于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随着创新驱动转型,全球创造性阶层迅速兴起, “脑力战争”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企业之间越演越烈。人才有着更高的需求层次,更加偏好高品质生活。在当今日益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地球表面任何一个人,不论其生活在任何宜居地方,都可以日益有效地获取任何地方生产的可贸易品,因而,在一个人才日益流动的社会中,人才区位日益决定于地方不可贸易品的数量、多样性、独特性和质量,也就是地方品质高低。有魅力的高品质地方,吸引和集聚人才。
 

    因此,以提升地方品质为中心,是京津冀地区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建设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引擎的需要。


 

    三、成为世界一流的美好民生圈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分三个阶段有序推进。今年是第一阶段收官之年。回顾过去三年,从宏观上来看,在提升地方品质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集中在以北京中心城区、副中心、雄安新区等为代表的点域、以“轨道上的京津冀”为导向的线域和以生态环境代表的面域。
 
    未来要适应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实施全面品质提升战略,把首都圈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美好民生圈。
 
    首先,要协同提升全要素品质。从构成要素来看,目前,京津冀地区提升地方品质比较集中在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上面,而私人的、公共的生活服务相对滞后。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要协同提升全要素品质,努力在打造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枢纽区域和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的同时,着力推进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地区性质、人口和地域面积与日本本州岛基本一致,二者是可比的。与本州岛相比,京津冀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在数量上并不逊色,2014年千学生教师数为小学61人,与本州岛持平;初中80人、高中83人,分别高于本州岛的70和80人。但卫生医疗、旅游休闲则明显落后。2013年,京津冀医疗卫生机构及千人床位数仅为本州岛的64.7%和36%,其中千人床位数甚至低于我国全国水平。从旅游休闲来看,近两年来,我在主持承担国家旅游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旅游规划纲要》研制工作中发现,京津冀地区旅游总人次仅为本州岛的40.8%,旅游产品相对供不应求,结果,旅游价格水平相对较高,人均花费大约高达本州岛的1.9倍。
 
    着力推进生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要针对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北京的情况,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探索实行高中完全成绩前百分数控制下的一流大学高考招录学生制度,建立京津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的高考招生圈,下决心合理选择几所大学整建制从北京迁入雄安新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双一流”;二要借鉴日本观光立国的经验,以旅游立圈为方针,以建设国际一流旅游休闲区为目标,抓住筹办2022冬季奥运会的机遇,融合生态、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资源和需求,发展旅游休闲业,加快建立京津冀大旅游格局;三要把建设健康中国的一般要求和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的实际结合起来,建设国际一流的健康区域。
 
    其次,要协同提升全空间品质。 一要按十九大精神,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划分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扩大生态空间,提升环境质量,打造美丽首都圈,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要打破地方分割,按照均等可及、低成本、高效率的要求,优化生活服务体系的空间分工与协作,避免 “大而全、小而全”和相互分割; 三要以提升地方品质为中心,以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为牛鼻子,以世界级城市群为主体,点、线、面、体(密度)相结合,构建和谐宜居城镇格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适应空间距离的变化,打造美好通勤生活圈、美好商务交通生活圈和美好一周生活圈等不同意义的美好生活圈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