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市群(都市圈)
城市群(都市圈)

北部湾城市群:次湾区合作发展的探索时间: 2017-11-23信息来源:李红 作者:qgy_admin 责编:

编者按:2017年7月7日,由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共同发起举办的首届“中国城市群发展高端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以“城市群发展:新特点 新思路 新方向”为主题,就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新特点、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促进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新思路与城市群研究的新方向等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论坛期间还成立了“中国城市群研究联盟”,对于促进中国城市群理论与政策研究,推动中国城市群健康发展,讲好中国改革空间试验场故事,具有重大意义。本刊特刊发论坛正式发言或书面提交的部分研讨成果,以飨读者。特别感谢上海财经大学张学良教授帮助本刊联系专家并组稿。
关键词:城市群;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创新发展;区域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5766(2017)05- 0001- 25 收稿日期:2017-07-09
 

    每个城市群都有其独特性,因此我们在进行一般城市群发展模型的实证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需要针对所专门研究的城市群构建、充实其自身发展的理论基础。这里以北部湾城市群的研究为例来说明:除一般城市群的理论外,像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这样的研究,需要建立与该城市群特性相应的理论基础,如湾区城市群或次湾区城市合作发展等理论。
   
     一、需要从“湾区”经济角度审视北部湾城市群

    北部湾东临中国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临广西壮族自治区,西临越南,与琼州海峡和南中国海相连,被中越两国陆地与中国海南岛所环抱。2017年规划的北部湾城市群,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崇左市,广东省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和海南省海口市、儋州市、东方市、澄迈县、临高县、昌江县,陆域面积11.6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4234公里,包括相应海域。2015年末常住人口414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6295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01%和2.25%。应该说,这个比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从新世纪初的“广西北部湾城镇群”、2008年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到2010年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化战略格局及2017年规划跨越桂、粤、琼三省区的“北部湾城市群”,逐步体现出湾区经济的发展理念。
    事实上,包括当前北部湾城市群的北部湾地区是一个完整、典型的湾区。以海洋、城市或者区位命名的湾区,不仅是海洋与陆地经济的接合部,也是陆地上相邻国家或地区之间市场与产业的接合部、集聚带。从行政管辖或治理方面看,湾区是一个跨越了不同行政区域边界的区域;从区域经济层面看,湾区具有资源与产业集聚潜力,是一个跨境的经济区域或发展系统。在离心力(centrifugal force)与向心力(centripetal force)相互作用下,湾区经济围绕着一个虚拟的中心以及现实的沿岸核心城市(或增长极),在集聚的同时,也不断分化。多核分化竞争(“离”)与跨境集聚整合(“合”),是湾区经济较为特殊的两个特征(李红,2009)。
    从湾区经济的这些发展规律看,北部湾城市群需要分层次地逐步整合,需要建立“大湾区—次湾区”“整体—局部”及城市群内外之间的多层级互动。

    二、需要从“次湾区”(sub-bay)合作发展角度研究北部湾城市群
    北部湾城市群也是一个典型的跨境湾区和发展中的城市群。跟跨界或跨境(cross-border)的国际“次区域”(sub-region)概念相似,简单地说,“次湾区”是指地理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市场力量作用下,沿陆地以及海湾边界(即沿海沿边或沿湾区)而“自然”形成的陆海地缘经济区、沿岸港口城市(镇)对子或地缘城市(镇)群。其主要特征:一是地缘性:跨界或跨境,即跨越了不同国家、省市以及制度、文化与海陆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边界。正因为如此,这些地区与城市的人文和水资源等丰富,宜居生态良好,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滨海旅游以及蓝色宜居海湾的重要基础。二是跨境联通性:物理、制度、人员联通(physical[infrastructure]/institutional/people-to-peo
ple connectivities),或者要素跨境流动,湾区沿岸港城间联通、连绵,甚至跨境通勤(李红,2010)。三是层次性:即城市群从局部地区开始形成或正在形成;城际合作水平层次参差不齐。简而言之,次湾区城市群是陆海地缘的产业空间集聚,包括湾区内多核分离、竞争,跨境集聚、一体化或整合等合作与竞争。
    事实上,学术界对北部湾区域跨界合作做了长期的探索,包括20世纪后期以来的西南大陆桥及出海大通道中的北部湾经济圈研究、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框架中的中越“两廊一圈”(即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和南宁—谅山—河内—海防两条经济走廊与“北部湾经济圈”)研究、泛北部湾合作研究、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框架中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及城镇群发展规划等。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有学者提出建设广西钦州—海南洋浦—越南海防的“国际(增长)三角”“北部湾经济圈”、广西防城—钦州—北海构成的钦州湾“金三角”、钦州湾区—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北部湾中三角”。但30多年来的理论与实践没有涉及跨境湾区的理论以及次湾区城市群发展层面的探索。当然,这与国际形势和地缘环境因素有关。随着国家开放合作环境的改善,2004年,中越两国在《北部湾划界协定》生效之后提出建设“两廊一圈”。现在这个概念在实践中虽已少见,但2017年北部湾城市群规划范围大致就是当年北部湾经济圈的中方地域范围,可见“次湾区”之类的跨境湾区合作理念还是在发展。北部湾这样的国际次湾区的空间集聚和竞争,包括沿边沿海的地缘空间竞争、城市及产业等国际分工与合作。
    从这个意义上看,由于国际地缘环境的变化,过去从广西北部湾城镇群等局部地区或中越“两廊一圈”等次区域局部推进北部湾地区与城市合作,当前将北部湾城市群规划成“一湾双轴”,即蓝色宜居海湾及南北钦防发展轴和湛茂阳发展轴,以及“一核两极”,即特大城市南宁一核与海口、湛江两极,构建“蓝色海湾城市群”等做法,也是必要和可行的。不过,在城市群竞争合作的新形势下,北部湾城市群需要整个过去局部的各个次湾区合作,未来在中越国际基础设施、制度及人员互联互通对接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形成较为系统、深入的跨境湾区或大湾区城市群。

    三、需要从“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角度审视湾区城市群
    次湾区是陆海地缘接合部,且是当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接合部。特别地,北部湾城市群起着沟通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之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因此,需要跟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应部分互联互通,在“一带一路”框架体系中合作发展。
总之,除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外,像别的城市群一样,成长中的北部湾城市群也表现出其独特性。虽然现有很多已成型的湾区,如美国的旧金山大湾区、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等,但现在的北部湾是成长中的次湾区,是沿边沿海地缘空间聚集与跨国跨省跨市等跨界合作的一个典型。需要在新的理论框架和国际地区环境下,联合国内外学界、政界及商界等,开展不同区域层面的次湾区城市合作发展探索。
 
作者简介:李红,男,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宁 530004)。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