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汪清农村调查报告:乡村振兴中的“喜”与“忧”时间: 2018-09-25信息来源: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2018-09-20 作者:黄进辉 韩非池 张践祚 张胜满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摄 责编:qgy 宋璟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汪清县挂职干部韩非池:近年来,面对脱贫任务较重的现状,吉林省汪清县采取了兜底保障和资产收益扶贫两种脱贫手段,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但汪清要进一步向致富的目标迈进,还需要发展其他产业,形成多头共进、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要让人们过得更好,乡村的“里子”,即生活方式、公共服务、文化风俗等“软”环境也需要更加重视。

编者按

在去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部门组成调研组,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进行专题调研。

          乡村振兴是一项重大战略,除了汪清,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摄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摄

乡村振兴是一项重大战略,除了汪清,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

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汪清县东光镇、百草沟镇、大兴沟镇、天桥岭镇、罗子沟镇、鸡冠乡共五镇一乡,走访了发改局、住建局、人社局、卫生局、统计局等政府部门,深入调研了汪清干菜加工有限公司、中华参加工有限公司、满天星森林公园、汪清光伏产业园、裕康菌业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和项目,与贫困农民、村干部、企业家等进行了数十次“一对一”入户访谈。

此次调研,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指示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开展了蹲点调研,探索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着力点。

黄进辉 韩非池 张践祚 张胜满

汪清县隶属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距俄罗斯边境40公里,距朝鲜边境18公里。全县总面积9016平方公里。下辖汪清镇、东光镇、复兴镇、百草沟镇、大兴沟镇、鸡冠乡、天桥岭镇、春阳镇、罗子沟镇8镇1乡。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汪清成为汉族、朝鲜族、满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聚居地区。2017年,汪清县户籍人口221651人,其中城镇127205人,农村94446人,除汉族外,朝鲜族比例较高,约占26%。

汪清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尚不发达。201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8276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三次产业结构为15.1:43.0:41.9。农业方面,粮食是汪清主要农产品,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玉米和大豆,2017年,产量分别为28896吨、150721吨和69159吨。工商业方面,201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2253万元,同比增长0.3%,利润总额21897万元,增速较慢,总体盈利水平并不乐观。人民生活方面,2017年末,全县登记失业率3.4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20元,增长6.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02元,增长14.6%,就业相对稳定,农民收入增速较快。

农民增收

喜在脱贫有保障,忧在致富缺动能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汪清的情况好于西部地区尤其是“三区三州”的深度贫困地区,但与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县市相比差距巨大。如全国百强县的昆山市,面积是汪清的近1/10,经济总量却是汪清的近500倍。

近年来,面对脱贫任务较重的现状,汪清县采取了兜底保障和资产收益扶贫两种脱贫手段,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他们将贫困户全数纳入低保,按照延边州“一张网兜底”政策,由政府贷款帮助贫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贫困户一分钱不担,65岁(女性60岁)后能每月拿到约250元净收入。在此基础上,加大了产业扶贫力度,以百草沟镇为例,2017年通过扶贫资金投资实现收益的产业扶贫项目,共为全镇贫困户发放收益款133.42万元,贫困户人均受益802元,实现了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的目标。2017年,汪清全县共脱贫5129人,占贫困户人数的36.8%。调研的五镇一乡,各村干部群众均表示脱贫没有压力,三年内能够按期完成脱贫任务。

尽管脱贫攻坚进展顺利,但摆脱贫困后的汪清农民如何进一步致富,却还面临两个大问题。

一是农村人口“未富先老”。2017年,汪清全县60岁以上人口40503人,占总人口的1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调研看,年轻、较高学历的人口基本都流向了县城、延边州乃至更远的长春、北京,朝鲜族人口则普遍到韩国务工。留在农村的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基本在50岁左右,学历主要是初中文化,“空心村”数量较多,人力资本存量不足。较高的年龄使村民脱贫后普遍缺乏进一步辛勤致富的动力,对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路径依赖强烈。

二是农民致富能力培育不足。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提供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带头人等技能培训,在东部地区如上海、山东等地取得了良好效果,已成为农民提升致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在汪清县,通过参加新型职业农民或农业带头人培训,学到新技术而增加或改变经营范围的农户几乎没有。调研发现,汪清的农民技能培训人数少、时间短、针对性差的问题比较突出。汪清县新型职业农民历年累计培训910人,不到全县农民人数的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期仅7天,农业带头人培训为期仅2天;从内容看,也少有多期培训、系列培训的课程设计,培训的主要形式是请高校的教授在课堂上讲理论。农户对这种纯讲课无实操的培训方式普遍存在接受障碍。东光镇东兴村村民说,这种讲课与农业经营实际有距离,听课“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漏”。还有部分培训设定在农忙时间,农户参与意愿低,只能靠拉村干部参加凑数。

农业发展

喜在单点已突破,忧在体系未成熟

汪清县昼夜温差大,空气含水量足,适合优质黑木耳生长,黑木耳成为汪清农业领域比较成熟的拳头产业。2017年,汪清县全县黑木耳栽培总量达6.5亿袋,实现产值超过30亿元。依托产业优势,编制完成《吉林汪清北耳(黑木耳)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函规划》,引导17家黑木耳加工企业进入产业园,园内黑木耳总产量达3.3万吨,产值22.7亿元,耳农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万元。天桥岭镇作为汪清县黑木耳产业发源地和木耳强镇,率先做了3件事:一是成功引进大连富森(汪清)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液态菌设备生产和技能培训;二是引导桃源小木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高标准栽培基地;三是引进上海环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用于废弃菌料回收再利用工程,逐步形成集“菌种研发、设备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集中销售、废弃物处理”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成为全国唯一的黑木耳全产业链特色镇。

木耳产业的兴旺,也带动了木耳菌包厂的建设和生产。从调研看,超过一半的被走访村都通过扶贫资金建设了菌包厂,收益分给农户用于脱贫攻坚。大兴沟镇上村投资250万元建设的菌包厂承包给公司经营,一年承包费收入15.4万元,每年拿出承包费一半给贫困户分红,贫困户每户增收667元。鸡冠乡大北村的村长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头建设了年产700万袋的菌包厂,菌包加工和销售年利润超过100万元。总体来看,汪清木耳生产加工产业链条基本成熟闭合,惠农增收效果明显,是汪清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

但汪清农民要进一步向致富的目标迈进,还需要发展其他产业,形成多头并进,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由于环保压力大、交通区位偏远、虎豹公园建设等原因,汪清县发展工商业带动经济的条件有限,致富还得在农业产业化上做文章。历史上,汪清县政府和农户曾尝试过其他一些产业,如黄牛养殖和中药材种植,但均未能推广。汪清县产的延边黄牛肉质好,销路畅。但由于当地牛骨架较小,产肉量少,经济价值相对其他牛种较低,而改良品种所需资金、技术门槛较高,政府和企业都难以负担。据大兴沟干部反映,该镇是汪清县黄牛养殖规模最大的乡镇,共有黄牛2.4万头,按照每头牛需要4平方米牛舍,每平方米1200元成本计算,如全镇黄牛都进行集中养殖,至少需要土地9.6公顷,投资约3亿元,县里财政难以承受,集中这么大面积的土地也有一定困难。汪清政府曾鼓励农户大规模种植人参、五味子等中药材,但药材市场价格波动极大,而农户难以承担种植风险。据二甲山村干部反映,五味子需要培育三年,第四年才会结果。当时农户开始种植时五味子市场价格为60元,到第二年下跌到十几元,农户因害怕血本无归,纷纷将已种的药苗拔掉。

汪清县为何在一些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中屡遇瓶颈?当地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配套条件确实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

一是土地颁证进度不快,质量不优。发展农业产业化,土地的集约利用是重要条件。从该县农业局提供的资料看,汪清土地面积6.3万公顷,确权5.6万公顷,流转面积2.58万公顷,土地颁证预计到2019年全部完成。但从调研看,走访的大部分村目前土地还未颁证,干部群众对2019年完成颁证并不乐观。颁证进度迟缓的原因,首先是册外地较多。由于农户普遍在承包地外自行开垦土地,确权颁证过程中,农户上报的土地面积远远大于承包合同上的在册面积,确权面积不好确定。例如东光镇东兴村某农户,台账上承包地不到3亩,但该农户要求将其自行开荒的2亩土地也纳入确权颁证,当地政府没有支持这一主张,于是双方形成僵局。其次是群众之间在土地面积权属上存在纠纷。去年汪清县发大水后,部分田垄被毁,还有一些土地田垄弯曲,农户间土地权属分界难以厘清,导致纠纷不断。如果土地权属纠纷不解决,即使2019年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完成颁证任务,未来纠纷隐患也很大。此外,部分村干部对于推动土地确权流转积极性不高。从调研看,自己经营专业农场或菌包厂,有流转土地需求的少数村干部对推动确权颁证积极性高,但还有不少村干部对确权颁证的意义认识不足,这也影响了改革进度。

由于大部分土地未颁证,汪清县土地流转的形式基本还是口头转租,这种流转形式无法支撑大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颁证土地少,客观上还降低了土地的有效供给,尤其影响采用正规的长期租地合同流转土地的专业农场经营。汪清县的专业农场主要种植粮食,目前总流转面积9000多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5%。据我们走访的农场主袁某反映,由于手续上、位置上便于流转的土地相对供不应求,近几年土地租金上涨较快,由原来的不到3000元上涨到4000元左右,许多农户还在流转土地签合同时附加要求获得相关的粮食生产者补贴和轮作补贴,两项因素导致种粮利润空间缩窄明显。如果租金再上涨到4000元以上,极有可能出现亏损。

二是合作社“空壳化”普遍。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合作社汇聚资源,分担风险,降低成本的作用非常重要。汪清县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共896家,但“空壳社”较多。据东兴、鸡冠、新屯子等村的干部和农户反映,农民成立合作社主要是为了获得上面相关的扶持和补贴政策,大部分实际上不合股,合作社社员也仍然“各干各的”。还有一些合作社社员虽然众多,但实际管事的只有发起人一人,内部治理机制和信息公开都不健全。此外,由于目前取缔合作社需要参与的每个社员都签字,而一些社员经常联系不上,导致清理“空壳社”也难以进行。

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汪清县物产丰富,除了木耳以外,干菜、松茸、松子、人参等都有较高开发价值,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优质资源的开发。从调研看,制约汪清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融资。据汪清一家干菜出口企业负责人反映,汪清的干菜、菌类等土特产加工或速冻后,在韩国销路很旺,年销售增长率超过30%。但目前该企业产能已饱和,更新设备需要上千万元资金,而企业难以达到银行资产抵押要求,扩大规模计划只能搁置。

农村建设

喜在“面子”变样,忧在“里子”待缮

近年来,汪清县在推进乡村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全县拿出1000万元用于农村环境整治,深入实施以“六清”(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堆、清院落、清沟渠、清死角)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清洁工程,实行门前“三包”管理,并做到“六有”:有计划、有设施、有保洁人员、有经费保障、有村规民约、有验收标准。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包括危房改造、旱厕改造、垃圾清理、污染防治等各项任务持续推进。百草沟镇2017年危房改造200户,旱厕改造257户。天桥岭镇2017年共清运越冬垃圾8000多立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200余处,清理排水沟1.8万延长米等。在扶贫资金支持下各村均建设了明亮整洁、标识突出的新村部,部分村庄修缮了村路,还在道路两旁修葺栅栏、种植花草、粉刷围墙,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美丽乡村建设治理了农村的“硬”环境,改善了“面子”,但要让人们过得更好,乡村的“里子”,即生活方式、公共服务、文化风俗等“软”环境需要更加重视。从调研情况看,干部群众反映突出的是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分旱厕改造不符合农户生活实际。一些旱厕在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农户房屋结构,导致农户在旱厕建好后又把厕所拆掉或改成仓库、搭上炕另作他用。二是村医配置薄弱。汪清县一共170个行政村,村医总数为91人,50岁以上的占一半。大部分村卫生所只有一名医生,还有53个村没有卫生所。东光镇磨盘山村从外地请来一名村医,干了三个月后便由于待遇低离职。三是部分风俗陋习尚需打破。在汪清县,“天价彩礼”现象仍然存在,百草沟镇彩礼的基本要求是男方给10万元现金、县城买房买车,女方购置家具家电作为嫁妆;罗子沟镇结婚彩礼标准甚至达到40万元,“因婚致贫”仍时有发生。

此外,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上级层层下达的填表考评检查等任务十分繁重。最近两年,百草沟镇迎接国家扶贫三方考核2次,省级检查3次,州县级检查及扶贫成效考核10余次,向上级报送材料40余次,表格50余份。大兴沟镇上村去年一年填了七次表格,而且对不同层级和部门要提供不同格式的重复信息。许多村干部都反映,在完成各类填表评比接待工作后,基本很难再有余力推进其他工作,更不用说去管村民上厕所、打针吃药、婚丧嫁娶等具体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以汪清为样本,思考农村地区在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喜”与“忧”,成绩与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义。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