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园地 > 区域学者
学者介绍

李国平时间: 2015-09-12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作者: 责编:zlh_admin qgy

                   个人简历

                 

            

李国平(1961年12月-),黑龙江省拜泉县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82年2月,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 1984年12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198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6年 3月,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理学系研究科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1996年 4月,日本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外国人特别研究员;1997年 4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后,1999年7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副教授。

2001年12月起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系主任,同时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访问研究员。现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



主要成就


学术活动

1.1999年10月10-15日:"地区发展:工业结构、劳动力市场和竞争
北京大学李国平教授作报告北京大学李国平教授作报告
力"国际学术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协调办公室主办),大会报告:"九十年代里以来中国城市竞争格局及其变动研究"(上海:千鹤宾馆)。
2.1999年12月18-19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整体形象战略研讨会"(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主办),大会报告:"面向奥运申办的北京都市营销战略"(北京国宜宾馆3楼会议室)。 [2] 
3.2000年7月8-11日,"内蒙古、北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讨会"(北京市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会议报告(包头市)。
4.2001年5月25-27日,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员代表会议(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主办),会议报告:"中国首都圈区域结构研究"(天津:南开大学)。 [3] 
5.2002年3月31日,日本地理学会2002年春季学术大会(日本地理学会主办),大会报告:北京高科技产业的集聚与区域分工(北京におけるハイテク产业の集积と地域的分业)(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文理学院)。 [4] 

教学科研

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99年以来,在教学与教学研究领域内获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等在内的各项奖励6项。编著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经济地理学。主持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经济地理学概论》,被评为北大优秀主干基础课。1999年以来主要在以下三个经济地理学领域(北京高科技产业发展与首都圈建设领域、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等国际经济地理领域、以东
北京大学教授 李国平北京大学教授 李国平
北地区为主的区域发展与规划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国际合作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各一项,北京市软科学研究项目以及国家教委项目十余项,参与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多项。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刊物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5] 

科研项目

(一)目前正在主持的主要研究课题
(1)国际项目:
日资企业对华投资动机、区位选择及其实施效果的地理学研究(日本平成13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特别研究员奖励费)(中方主持人);
首都圈的地域结构与首都机能的日中比较研究(日本(财)住友财団,2000年度「アジア诸国における日本関连研究助成」课题);
(2)国家基金项目:
夕阳产业地域的形成、演变与持续发展研究--以东北为例(4007104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首都空间发展新战略--关于营建首都圈的理论与规划实践研究(Z00029)(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
(3)北京市软科学研究项目:
首都空间发展战略--关于营建首都圈的战略规划工研究(RK00-56);
北京市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分工研究(RK00-57);
北京市第二次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重组研究;
北京高科技产业竞争优势形成与区域创新环境建设研究;
北京若干高新技术重点领域产业链研究(总体组)(RK01-65);
(二)目前正在参加的重大研究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港澳-珠江三角洲及其外围地区协调发展研究
(2)国家社科九五重大项目: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 [6] 

社会任职

·学会——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兼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政府——北京市政府顾问,北京市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校外——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经济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校内——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海外——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JSPS-PFFR),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访问研究员。 [7] 

论文著作

  • 主要论文
1产业国际转移中我国产业结构重组基本策略探讨——《中国软科学》李国平,俞文华,1999年第2期,PP.17-20。
对外直接投资对全球经济空间重组的影响分析——《世界地理研究》,李国平,窦文章,1999年第8卷,第1期,PP.1-8。
3 日本钢铁工业发展与空间格局演化的机制研究,《地理研究》,李国平,1999年第18卷,第3期,PP.282-288。
4 面向世界城市的北京经济功能强化方向研究——《中国软科学》,李国平,1999第11期,PP.73-76。
5 中国城市竞争格局变动的进一步研究——《世界地理研究》,窦文章,李国平,王立明,1999年第8卷,第4期,PP.103-110。
6世界城市格局演化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定位——《城市发展研究》 ,李国平,2000年第1期,PP.12-16。
7 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基本分析框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李国平,2000年第1期,PP.52-60。
8 面向21世纪的日本国土开发与国土结构——《东北亚研究》,李国平,郭思琪,2000年1期,PP.47-52。
9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的区域差异研究——《世界经济》,李国平,2000年第2期,,PP.50-56。
10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与空间转移特征及其机制研究,——《地理科学》,李国平、杨开忠,2000年第2期,PP.102-109。
11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动机的空间选择及其特征的初步研究——《现代日本经济》,李国平2000年第2期,PP.20-24。
12 新国际劳动分工研究动态——《世界地理研究》,孟庆民,李国平,2000年第9卷,第2期,PP.31-37。,
13 新国际分工的动态——《国土开发与整治》,孟庆民,李国平,2000年第10卷,第2期,PP.17-20。
14 新国际分工的动态:概念与机制——《中国软科学》,孟庆民,李国平,杨开忠,2000年第9期,PP.112-116。
15剩余权理论及其对我国高校企业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孟庆民,李国平,王建平,2000年第4期,PP.51-56。
16 Urban Competitive Pattern and Its Changes in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Dou Wen-zhang,Li Guo-ping, Gan Yin-jin, Wang Li-ming, Yang Kai-zhong,2000.Vol.10,No.2 PP.105-112。
17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北京农村工业发展对策分析——《世界地理研究》, 谭成文,周异决,谭遂,李国平,2000年第9卷,第3期,PP.61-66。
18"密云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及其政策含义——《经济地理》, 窦文章、杨开忠、李国平,2000年第6期,PP39-43。
19 阜新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课题组(窦文章、李国平执笔),2000年第3期,PP71-75。
20 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经济地理》,李国平,2001第1期,PP33-37。
21 关于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与战略研究——《中国科技论坛》,李国平、孙铁山,2001第2期,PP18-21。
22 中国首都圈发展的三大战略——《地理科学》, 谭成文、李国平、杨开忠,2001年第1期PP.12-18。
23 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AND CHARACTER OF THE INDUSTRIAL AND SPATIAL TRANSFERENCE OF FDI IN 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Li Guo-ping, Yang Kai-zhong, HE Qi-chun, SUN Tie-shan,2001,Vol.11,No.1 PP.1-10。
24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与结构变化研究——《现代日本经济》,李国平,2001年,第3期PP.7-11,21。
25 可持续发展类型与测度的理论探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孟庆民、韦文英、林承格、李国平,2001年第15卷,第1期,pp42-50。
26 水源保护区可持续产业发展方向研究——《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李国平、杨开忠、方森,2001年第4期,PP.70-7
27 学习型区域--面向全球化的区域发展——《地理科学》,孟庆民、李国平、杨开忠,2001年第3期PP.205-209。
28 日本国土结构及其方向的初步研究——《人文地理》,李国平,2001年第5期,PP66-71。
29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TYPES AND MEASUR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MENT,——《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MENG Qing-min LI Guo-ping,,2001,Vol.11,No.3 PP.201-210。
30 抚顺煤田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形态及结构演化研究——《地理科学》,李国平、张洋,2001年第6期PP.511-518。
31 关于经济地理学教学及其改革的初步探讨——《经济地理》,李国平,2002年第1期,PP.124-128。
32 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地理研究》,李国平、卢明华,2002年第2期PP.228-238。
33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模式与政策导向的初步研究 ——《地理科学》,李国平、卢明华,2002年第3期PP.263-269。
34 中国夕阳产业地域划分及其类型——《地理学报》,李国平、玄兆辉、李方,2002年第4期,469-478。 [6] 
  • 主要著作
    《网络化大都市——杭州市域空间发展新战略》
    《产业与空间:北京市产业用地分析、评价与集约利用研究》
    《京津冀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
    《区域科技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6] 



李国平致力于经济地理等领域的研究,发表《网络化大都市--杭州市域空间发展新战略》等著作;他在教学领域上成绩斐然,于2001年获得教学优秀奖。

折叠编辑本段西安交大教授


折叠简介

西南财经大学(77级入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MBA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研究员;全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科委软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折叠研究领域或方向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区域与城市产业分布及可持续发展

主讲课程

区域经济学、区域创新与网络、区域可持续发展

工作简历

1985.3—1994.1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任教

1994.1—1999.12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国际经济系主任

1999.12 至今 西安交大金禾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经金学院教授、博导、MBA导师

主要作品

区域经济结构转变的相图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 2001年2期。

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总第426期

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专业化产业集聚、空间成本与区域工业化,《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4期

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梯度推移粘性研究,《经济地理》,2005年第1期

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动态,《地理学报》,2007年第10期

梯度理论创新与西部开发的战略选择,《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

产业结构特征的定量分析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第9期。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效率特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区域经济研究的进展及其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8年第4期。

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9年第1期。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经济学家》 1999年第6期。

梯度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 《经济学家》 2002年第4期。

梯度理论综述,《人文地理》,2008第1期

分工演进与城市群形成的机理研究,《商业研究》,2009年第3期

基于企业网络的经济和区域发展理论(上),《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23卷第3期

基于企业网络的经济和区域发展理论(下),《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23卷第4期

技术创新扩散对区域生产率差异的影响,《科学学研究》,2004年第5期

我国区域竞争力区位差异的实证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当代经济科学》2007第3期

我国产业集聚原因的探讨——基于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的新视角,《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模型及政策分析:Harris-Todaro与新经济地理模型的综合,《世界经济》2009年第3期

陕北地区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的环境破坏损失价值评估,《统计研究》,2006年第3期

基于EKC框架的社会资本水平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1995-2007年面板数据,《统计研究》,2009年第5期

我国采矿行业税收负担水平研究,《税务研究》,2010年第7期

Nic Groenewold, Guoping Lee and Anping Chen, “Output Spillovers between Chinese Regions: Distinguishing Regional from National Shock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as a chapter in ACESA Conference book (ECONOMIC TRANSITION, GROWTH AND GLOBALIZATION IN CHINA edited by Yanrui Wu,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heltenham, England, 2006.)

Nic Groenewold, Guoping Lee and Anping Chen, “The Cyclical Behavior of Regional Growth Rates in China”, forthcoming in Australian Journal of Regional Studies.

Measurement on Industry Contribution to Employment——The Case of Shanxi, China-USA Business Review,May 2004,Volume 3, No 5, Anping Chen Guoping Li.

Min Wei, Guoping Li,Analysis on the Stickiness of Grades Process in China[J].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Volume3, No.2, 2004,

Min Wei, Guoping Li,Technical Protectio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 in China[J].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Volume2, No.3, 2003,

Technology Protectio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 in WTO,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Oct.2003.Vol.2

主要著作

中国区域工业差异与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动态研究,2010,高等教育出版社

我国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中的价值损失及补偿,2009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产业集群演进机理与区域发展研究,(2排2)2009年,中国经济出版社

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9月

经济学原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000年再版。

西安产业协调发展与结构调整研究, 排名第一。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

主要科研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及其应用”,(项目批准号97BJL037), 主持 1997—1999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支持系统”,(项目批准号00BJL046),主持2000-2002年。

西安市科委软科学基金项目,“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研究”, 主持 2000-2002年。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陕西不可再生资源成本效益空间异置及利总人口补偿机制研究”主持2003-2004年。

曲江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主持,2004年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广义梯度理论研究” 主持 2002-2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北非再生性资源开发环境补偿机制研究” 主持 2003-2006

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区域工业差异与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动态研究” 主持 2008

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首席经济学家,2010-至今

折叠荣誉与奖励

1993年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四。

1995年获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1998年获陕西省政府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9年获西安市政府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1999年获西安交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9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经济理论工作者奖。

2000年获陕西省政府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


专著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