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

新时代区域规划应不完全着眼于GDP时间: 2018-01-11信息来源:陆大道 作者:qgy_admin 责编:

2018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新经济 新改革”,数十位中国财经领域的经济学家和顶级智囊齐聚论坛,讨论当前中国经济最为重要的热点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在年会上表示,新时代不同以往的,有些是延续的,有些是不同以往的。与以往不同的,不完全着眼于GDP规模和增长速度,不搞大的地带应经济实力的大调整,也会出现新的区域发展新态势。
 
以下为演讲内容: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对我的邀请。我不是经济学家,如果从大学开始计算,我是经济地理专业,研究了30年的经济,还算不上“家”。我感觉到参加这次论坛很高兴。
 
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我国新时代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的初步理解”。我国经济大格局谋求大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区域发展战略”,它的内涵与过去区域差距相比有更丰富的内容。在大的宏观格局下,既包括地区差距的问题,但重点不仅仅是这个内容,还有更能够体现新时代要求与特色的目标和内涵。对于新时代如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形成具体的认识和建议,这件事非常重要。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大区域问题一直是各个阶段国家最高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区域发展跟整个国家的发展相辅相成,我国各时期发展的综合性战略与规划都包括区域发展方针和政策方向的内容。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伟大辉煌的成就,但是在区域发展决策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区域发展的决策问题,门槛很低,大家都可以说说,但是要符合那个阶段的实际,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而且要切实可行,是很不容易的,过去没有注意这些问题。
 
在各种尺度的区域内协调发展,区域之间的差距,包括区域内部各个方面的主要因素,主要领域相互协调的问题,城乡发展问题等。
 
一、基础与态势
 
“十一五”以来的方针与公共服务地区间差距缩小。西部开发、东北振兴、扶贫、老少边穷地区成就巨大。主体功能区战略开始实施,国土开发、区域发展的科学化管理进入初始阶段。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新区新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
 
但是,大地带间经济实力差距的扩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时期在“T”字型地带。
 
1、划分沿海与内地—重点建设内地(1953-1963)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国家的46个投资集中在“三线”地带。
 
2、一二三线的划分—重点建设在三线地区
 
3、划分沿海与内地
 
4、划分三个地带—三个地带发展战略,中部部分地区重点开放,西部做准备。
 
重点建设资金在沿海和内地之间,海岸带距离和投资规模,向西转移再向东转移。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全国区域经济的大格局,今天形成的态势是经过长期发展的结果。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概念是1992年-1994年提出的,真正的文件出台是1996年,1996年3月17日,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九五”计划》。
 
从改革开放战略实施开始到沿海地区、开发区、开放城市的综合性经济实力的形成,实施需要15年时间,到了1993年基本到了这样的地步,这时候区域协调发展大概是时候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扶贫、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开始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一直到今天发展形成的格局。
 
二、新时代区域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新时代不同以往的,有些是延续的,有些是不同以往的。与以往不同的,不完全着眼于GDP规模和增长速度,不搞大的地带应经济实力的大调整,也会出现新的区域发展新态势。主体功能区战略、东北振兴、西部开发还要继续试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各地区在“三维目标”空间的发展,提倡“三维目标”的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家和各地区发展的“三维目标”,结合起来是协调发展。在主体功能区基础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监测结果。
 
城乡之间的协同发展,农村地区的发展与逐步现代化,包括扶贫、老少边穷地区,围绕共迥服务均等化的大力促进,以区域经济发展,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有关产业的发展。
 
省区市的经济发展,省域经济的结构优化和高端化,省级城市和产业与城市集聚带的发展与创新体系构建。
 
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大格局正在造就中国经济的地理枢纽,三大经济枢纽区及其带起的三大经济合作区的发展,提高竞争力,与“一带一路”对接,在更大程度上引入世界经济体系,发挥更大影响里。
 
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大格局正在造就中国经济的地理枢纽。
 
大背景:经济全球化,管理信息化,地点经济正在向“流”的经济转变,“流”的节点的形成。金融资产与商贸资产聚集地,成为世界经贸中心的控制地。
 
功能与特征:产业的集聚与扩散,高端服务业的集聚,产业的龙头和核心部分,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全球与大区域经济的决策与控制中心,中国必须有这样的决策中国之一。
 
“三大城市群”带起的后方经济区域形成的经济合作区。第二阶段还包括东北、山东、福建。这种合作区跟过去经济区的概念不一样,它的合作对象主要是国外。枢纽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信息、金融、商贸服务、中介、物流,是中国大区域进入世界枢纽,世界进入中国大区域的门户。就像京津冀和部分华北地区的作用,京津冀是全国的主要枢纽和门户。
 
上述方针与政策,要求对区域发展进行科学化的管理,精细化的区域开发与区域管理,这是不同于以往的。
 
三、关于战略转移与宏观格局的大调整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评价,认真考虑到现阶段的发展态势和国情,我认为:今后一个叫长的时期内不宜谋求战略转移与宏观格局的大调整,如果谋求这个目标,将是非常不可行的,代价比任何时期都大。
 
1999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个大开发并不是战略重点的转移,而是国家对问题区域的解决方针。西部是问题区域,东北振兴的东北地区也是问题区域。
东北可以说是结构性危机的区域。东北振兴并不是国家战略重点转移到东北。它们都不意味着国家战略重点的转移。
 
我国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沿海沿江,这是长期中国区域发展的大格局,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我国未来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即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今后几十年我国国土开发布局的一级轴线。“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在80-90年代得到大规模实施,90年代以来,国内著名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王梦奎、王慧炯等人强调“21世纪我国应该继续实施沿海和长江沿岸“T”字型一级轴线的宏观空间战略重要性”。
 
在生产力总体布局上以东部沿海地带和横贯东西的长江沿岸相结合的“T”字型为轴线。
 
总的设想是强化沿海沿江地区,着重开发长江黄金水稻,建设经济走廊,逐步使沿海沿江形成“T”字型的一级开发轴线。
 
在“九五”乃至下个世纪建设一个辐射和支撑全国开发的构架,这个构架就是以沿海开发地区为横轴,长江流域为纵轴的“T”字型开发战略,后劲强而有力,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在全国区域的经济大格局上,今天形成的态势是经过长期发展的结果,现在形成大的格局具有稳定性,未来一段较长时期内,宏观格局不应该大调整。
 
过去我们总是讲区域之间特别是大的地带性之间人均GDP、大区域之间经济总量的差别,大家知道第八个到十个五年计划都把大区域之间的差距作为主要发展目标。第一,中国三大自然区和地势的三大阶梯,对人类社会经济社会的巨大影响,现阶段不是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第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受海洋的吸引是长期趋势,全世界的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呈倒金字塔型分布在海岸地带。
 
1、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会逐渐转到中速增长,我认为中速增长实际上已经存在了,表现在大的经济空间格局是稳定的因素。
 
2、各地区的优势和特点已经基本形成,包括省区市、产业结构和区域之间的格局在宏观上难有大的变化。
 
3、各种新区、特区、开发区布局已经到位,新区、新城已经“饱和”
 
两个月以前,我在野三坡中国经济论坛的主旨报告,主要内容是中国新区、新城已经“饱和”。此地的“饱和”不是填满了,恰恰相反,没有足够的经济要素和创新要素进去,即没有要素的集聚和相应的人才集聚,资金、法律等各方面的服务业就不会到那里去。
 
现在国家的新区、新城搞的很大,现在在苦练内功,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才能实现大的发展。现在的潜力大大没有发挥起来。大家都说要建设创新新高地,首先要有人才、资金的集聚,要为人才创造各种各样的平台,有信息平台、技术平台、信息交流平台、企业家、供应商、销售商的平台,在平台的空间上进行运作,这些空间应该是柔性空间和地理空间相结合,集聚思想、创新,然后推广。很多开发区、新区、新城都没有做到。当然,也有做得比较好的。应该研究它,凡是提倡的政府领导人应该了解什么是服务创新体系,怎么构建,它是什么结构,需要做什么。
 
4、城镇化将更加注重质量而非速度,也是经济大格局的稳定因素
 
很难说城镇化能够加速,我们搞了30年的城镇化,最快的1.7,长期以来稳定在1.3、1.4,每年有1700万-1800万的城市人口,产业能不能支撑?2013年12月11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书记的报告、总理的报告讲了很多问题。如果不强调人的质量,2.6亿的农民工在城市里,他们没有城镇化,他们是什么样的生产、生活条件?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今天的发展就很难说不出现结构性危机。不解决这个问题,还要高速度和扩张,中国就会出现城乡人口的阶梯,城市里原来的人和没有城镇化的农民工的阶梯。
 
有人说应该不断的加速城镇化,我觉得要适当速度的城镇化,是健康的城镇化,真正的城镇化,是保障国家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城镇化。十年、二十年都在加速。中小城镇的产业支撑都面临着困难。
 
5、“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将长期存在
 
80年代,两边的格局是94:6,这个格局没有变,两边的人口总量、经济总量增加了几十倍。但是,格局没有变。
 
即使“胡焕庸线”以西搞起来大量的产业,产品往哪儿运输?经得起3000-5000公里的长途运输吗?有些人说西北地区可以搞高铁、高压输电线,新疆或者河西、青海,什么样的产品运出来才有竞争力?大家说可以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但运输距离改变不了,往哪儿销售?销售就没有成本优势。西北地区搞那么多的风电、光伏发电,为什么大量的弃风限电、弃光限电?因为西北地区不缺电,电力输送距离太远。如果国家全部收购,可能要赔钱,一年要赔15亿-20亿左右。
 
如何对待东西、南北的发展差距?看看国际上的经验。不平衡到平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国家50年代、60年代是南北差异。到了90年代是东西差异。现在是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并存。
 
美国的各个州的差异,人均GDP的差异是1:1.7。各个州的单位面积的GDP差异是20倍-30倍。
 
需要对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概念做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与阐述,提出符合新时代特点与要求的建议,不要用一两个具体概念来概括区域协调发展的全部内涵和政策措施。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来源:网易财经)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