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独特优势与主要任务时间: 2019-02-14信息来源:《区域经济评论》2018年第6期 作者:喻晓莹 喻新安 责编:qgy 柳 阳

摘 要:国家是否支持一个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并不是仅仅看某个城市现在的经济规模、产业基础、国际影响、行政层级等,还要立足全国大局和未来发展需要,着眼国家级城市群的构建和核心城市的培育,综合现有基础、空间布局、区域协调、发展潜力等因素后才能做出决策。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郑州所具有的综合优势、潜在优势和发展前景,着眼全局和未来,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做出的重大决策。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在于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枢,构筑竞争新优势;夯实产业基础,建设全国新的增长中心;突出改革创新,建设活力之都;深化对外开放,构筑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彰显人文特色,建设国际化现代都市;优化空间格局,建设郑州大都市区。

关键词: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战略考量;独特优势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5766201806-0099-06 收稿日期:2018-10-10

作者简介:喻晓莹,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偃师分院研究人员(偃师 471900)。

喻新安,男,经济学博士,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名誉院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二级研究员(郑州 450002)。



201612月,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61214日和201712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分别发布《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复函》(发改规划〔20162650号)和《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复函》(发改规划〔2017154号)。2018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规划〔2018220号),明确了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至此,国家层面布局规划的国家中心城市共9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都、广州、武汉、郑州、西安。

本文重点分析阐述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条件与任务,并就坊间的一些疑惑提出个人看法,就国家中心城市设立的标准及相关考量谈些认识。

一、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

201612月,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消息,曾经引起一些议论,议论的核心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够不够格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当时国家正式公布的国家中心城市只有8个,其含金量、稀缺性和厚重性可想而知。那么,什么是国家中心城市,郑州能够荣膺其列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所谓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以说,争取进入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规划是许多省会城市和重要城市的诉求。以中部六省来说,据报道,除太原外,其他省会城市都正式提出甚至高调宣示了这一目标。从结果来看,郑州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胜出,似乎有悖“常理”。

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郑州经济总量0.79万亿元,地方生产总值排序在郑州之前的大中城市除北上广深津渝外,还有苏州(1.54万亿元)、成都(1.21万亿元)、武汉(1.19万亿元)、杭州(1.10万亿元)、南京(1.05万亿元)、青岛(1.00万亿元)、长沙(0.93万亿元)、无锡(0.92万亿元)、佛山(0.86万亿元)、宁波(0.85万亿元)和大连(0.82万亿元),郑州排在全国大中城市第18位。若论经济实力,还真轮不到郑州。

若论行政级别,郑州更处于劣势。国家当时已正式宣布的8个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级别最低,是唯一的正厅级省辖市。传闻中的11个国家中心城市,即天津、重庆、沈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杭州、青岛、郑州、厦门(北京、广州、上海、深圳为全球城市),只有郑州行政级别最低。

但是,国家把经济总量并不领先、行政级别偏低的郑州列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列,自有其道理,应该有着全局的、战略的、长远方面的考量。

从全球海权向陆权转变的时代大背景考量。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更多的活动发生在陆地上,开辟了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古代丝绸之路。一直到15世纪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崛起,人为阻断了东西方贸易通道。欧洲人被逼探险寻求新航路,导致地理大发现和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过去的500年里,世界贸易中陆权一直从属于海权,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但随着高铁和重载铁路的发展,陆上运输正在重新占据主动。可以判断,未来高速铁路和重载铁路相结合,不但运量大、运费低,比海运更高效、更安全。陆上运输技术的重大变革,正在颠覆几百年来主要靠海运进行国际贸易运输的现实。郑州拥有“米”字型高铁运输网,是全国高铁布局最密集的区域,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决定了郑州在全球海权向陆权转变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从综合交通条件、信息技术和新业态对区位的影响考量。除风靡全国的高铁外,高速公路网的完善也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传统的时空概念正在被颠覆。加上资源、市场、环境容量等因素,近年出现了沿海产业向内地大转移的风潮,内陆地区正在成为海外投资的重要选择。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新的业态如跨境电商等,做得好不好与内地还是沿海没有必然联系。就郑州来说,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地位基本确立,郑州机场客货运增速持续保持全国大型机场领先位置。中欧班列(郑州)运行几年来,凭借货运总量高、承运货类全、开行频次密、市场化程度高等综合实力,在全国30多家开行的中欧班列中持续领跑。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E贸易)业务量增长迅猛,在全国试点城市和跨境综试区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从新的三大战略国家的影响和需求考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中游经济带发展这新的三大国家战略,对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河南地处中原,是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的唯一省份,与新的三大国家战略高度契合和融合,中原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更加彰显。郑州是“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上的主要节点城市、中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内陆进出口大市,中央对郑州发展寄予厚望。在新的形势下,郑州有望在内陆地区开放、内陆中心城市国际化、综合枢纽建设水平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14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指导工作时明确要求,把郑州“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

从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要求来认识和考量。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出口的贡献率不断下降。要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有进,必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而其重要举措就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在位于经济地理版图中心位置培育若干大城市,吸引来自国内和全球的要素,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郑州腹地市场广阔,2010年商品零售总额1678亿元,位列全国第17位,2015年达到3294亿元,位列全国第12位。以郑州为中心的“1小时高铁圈”覆盖河南省18个省辖市,人口数量达1亿人;“1个半小时高铁圈”覆盖中原城市群所有城市,人口数量达1.8亿人。目前,该区域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从国家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来考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2016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6%。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大中城市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延伸面向腹地的产业和服务链,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节点。”为落实中央战略部署,住建部于2016年初启动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提出构建“十百千万”的城镇体系。郑州是国家重点培育的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同时又位于“两横三纵”发展格局陆桥通道和京哈京广通道的交叉点,提升郑州的辐射带动能级,推动与周边城镇基础设施连接和公共服务共享,引领带动中原城市群建设,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的客观要求。

总之,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郑州所具有的综合优势、潜在优势和发展前景,着眼全局和未来,深谋远虑做出的重大决策。尽管郑州现在经济体量还不大,建设水平还不高,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赋予郑州新的重大历史使命,为了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郑州必须有更大的作为和担当。

由此也可以认识到,国家是否支持一个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并不是仅仅看某个城市现在的经济规模、产业基础、国际影响、行政层级等,还要立足全国大局和未来发展需要,着眼国家级城市群的构建和核心城市的培育,综合现有基础、空间布局、区域协调、发展潜力等因素后才能做出决策。就是说,不仅要看这个城市的现有基础和条件,更要看这个城市的未来前景和担当。

二、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独特优势和制约因素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对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准确把握,这样才能在建设进程中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1.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独特优势

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和战略需求看,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除前面谈到的宏观背景外,还具有许多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综合交通优势。包括公路交通优势、铁路交通优势和航空货运优势。

公路交通优势。截至2016年底,以郑州为中心的河南公路通车总里程26.7万公里,居全国第2位。其中高速公路6448公里,实现所有县城20分钟上高速。

铁路交通优势。以郑州为中心,形成“双十字”铁路客运枢纽和“米”字形高铁网,郑州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名列第四的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米”字形高铁网营业里程已达5371公里,构建起连通全省的1小时经济圈、覆盖中部地区的3小时经济圈、辐射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8小时经济圈。

航空货运优势。郑州机场是全国第二个“铁公机”零换乘的大型机场。2010年到2016年,郑州机场航空货运量年均增速34.7%,全国排名由2010年的第22位跃升至第7位。20171月至7月,郑州、长沙、武汉三大中部机场客运量分别为1353.5万人次、1351.72万人次、1339.27万人次,郑州机场客运量首次居中部机场首位。

二是内陆开放优势。包括口岸优势、进出口优势、丝路优势和国家战略叠加优势。

口岸优势。郑州已成为功能性口岸最多、种类最全的内陆城市,目前拥有河南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进境水果、肉类、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屠宰用牛、汽车整车、国际邮件等8个功能性口岸。2017年,郑州国际邮件经转口岸进出口邮件3452.8万件,增长114.8%,成为继北上广之后全国新的国际邮件集散中心。

进出口优势。2016年,河南省进出口总额4714.7亿元,进入全国外贸10强。其中前9位依次是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北京市、山东省、天津市、福建省、辽宁省。此外,外贸10强中,只有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及出口总额累计同比增长率均为正值。郑州市对河南外贸的贡献率超过70%

丝路优势。中欧班列(郑州)开行频次达到每周“八去八回”,全年发送500列,是国内唯一实现满载去回的班列,也是唯一实现冷链业务常态化的中欧班列。班列网络遍布欧盟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24个国家121个城市,成为企业眼中名副其实的“黄金列车”。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持续发力,已联网欧美亚3大洲23个国家100多个城市,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一点连三洲,一线串欧美”的航空国际货运网络。郑州E贸易“电子商务+保税中心+行邮监管”通关模式,打造“秒通关”综合信用服务平台,首创“B2B2C”模式,成为解决E国际贸易的中国方案(郑州模式)。

三是国家战略叠加优势。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关于河南或与河南密切相关的发展战略达13个之多。特别是2016年以来,中原城市群规划等一系列战略规划和平台相继获批,共同构成了引领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组合。

诸多国家战略密集布局中原,呈现叠加之势,意味着郑州和河南在全国的战略优势更加彰显,在发挥腹地效应、辐射周边、活跃全局方面能够发挥更大作用。这些国家战略规划和平台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引领性战略,在塑造郑州和河南发展定位、支撑未来发展等方面发挥引领功能,包括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二是整体性战略,以郑州为中心或主要依托,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包括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城市群规划等;三是专题性战略,包括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这些国家战略之所以密集落地中原,与郑州的地位和成就密不可分,同样,实施这些战略,郑州必须发挥龙头和核心作用。

事实上,郑州也正在充分利用这些国家战略提供的机遇加快发展。如借助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大力推进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发展以航空物流为重点的航空运输业,促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又如借助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把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与发挥交通区位、人力资源等比较优势结合起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实现“不沿边、不靠海”与“买全球、卖全球”的神奇结合。

四是后发赶超优势。近年来,郑州坚持后发赶超,发展势头强劲,成就得到各方认可。例如20177月,中国权威媒体《第一财经报》发布的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商业魅力排名显示,除北上广深外,15座城市入选“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天津、苏州、西安、长沙、沈阳、青岛、郑州、大连、东莞和宁波,郑州入选“新一线城市”名单。再如20178月,复旦大学发布《2017中国空港经济区(空港城市)发展报告》,以全国27个空港经济区为样本,排出全国空港经济区综合竞争力10强,依次为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成都、郑州、天津、深圳、武汉和杭州空港经济区。

另外,郑州还具有其他多方面优势。郑州与河南人口众多,且人均消费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未来消费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人口众多且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年轻,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

2.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制约因素

对照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郑州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还有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

经济发展体量小。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的城市已达12个,2017年郑州经济总量为9130.17亿元,仅是武汉、成都的70%。经济总量占河南全省的比重为20.3%,低于武汉(36%)、成都(37%)、西安(34%)、杭州(24%)。

产业竞争力不强。2016年郑州传统资源型产业占比仍在40%以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51.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居35个大中城市第22位、省会城市第16位,与杭州(61.2%)、西安(61.2%)、南京(58.4%)、成都(53.1%)、武汉(52.8%)相比,有明显差距。

科教创新基础薄弱。国家及部属重点院校和高层次科研机构较少,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薄弱。2016年郑州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比为1.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第26位、省会城市第20位。

综合承载力不足。在国家支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中,郑州的区域面积最小,约为成都(14312平方公里)的一半。环境容量趋于饱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城市中排名靠后,生态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薄弱。

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

综合考虑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独特优势和制约因素,我们认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6个方面。

1.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枢,构筑竞争新优势

构建对外开放的综合枢纽与大通道。建设拓展航空枢纽网络,根据客、货吞吐量,有序推进跑道、航站楼和货运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按“开美、稳欧、拓非、联亚”的主攻方向,扩大货运航线覆盖。拓展铁路枢纽网络,在稳定郑欧班列的装载率和开行班次基础上持续拓展线路,稳定开行特殊铁路货运专列,如冷链专列、高铁货运专列等。

打造四港联动的多式联运及国际贸易中心。进一步提升郑州在国际多式联运中的话语权,提高物流服务效率,以通关一票制、保税货物流转等手段提高货物的联运时效。搭建多港多口岸统一信息平台,推进智能分析手段在供应链服务中的应用。搭建开放透明的负面清单、商事等级等投资监管制度。

推动建设双向流动的国际资源要素配置中心。集聚跨国金融集团,形成具备区域影响力的金融资源配置中心;促进郑州参与全球人才分工体系,通过跨国企业的多元化人才结构和本土人才的海外就业,实现双向人才流动;实现知识产权交易、技术交易和技术合作等信息的自由流动。

2.夯实产业基础,建设全国新的增长中心

构建有力参与全球竞争的产业经济体系。实施产业竞争力集群计划,依托郑州及河南优势产业,通过有针对性的产业生态打造提升附加值,形成产业集群,如临空产业集群、机械工程产业集群、先进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谋划城市产业发展框架。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一代智能终端、电子核心基础部件、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高端合金材料等新兴产业。

建设国家级服务中心。健全多层次大物流体系,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国际物流中心;加快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郑州期货交易所等平台发展,搭建辐射全国的特色化、专业化服务平台;推进旅游业与关联产业的深度融合,将郑州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意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城市。

3.突出改革创新,建设活力之都

完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中科院郑州工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等平台建设。

突出开放创新。推动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在郑州设立或共建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统一开放的技术交易市场,集聚用好国际国内创新资源。

推进全国重要科教中心建设。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设立分支机构。合作办学,迅速提升本地教育的国际化和先进性。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推进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精准对接。

4.深化对外开放,构筑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积极推进商事制度、关务制度、监管制度、金融制度创新。完善大通关体系,形成投融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物流便利化、监管服务便利化、人员往来便利化的制度高地。扩大投资领域开放,积极有效地吸引境外资金、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

以航空物流、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打造现代产业基地。以完善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为重点,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对全省开放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买全球、卖全球”的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体系,确保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发展口岸经济。健全口岸经济发展机制,促进口岸与枢纽、物流、贸易、金融联动发展。提高功能性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运行效益,加快发展中转贸易、离岸贸易等新型业态。

5.彰显人文特色,建设国际化现代都市

打造生态文明的环境风貌。通过水域环境综合整治建立都市水系与绿廊系统,建立从大都市区级到社区级的公园体系;将古代文化遗迹和近当代工业遗产融入城市设计,促进城市遗产价值提升;结合文化根基与创新需求,建设地标性建筑和名片性公共空间。

建立长效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严格控制工业废气排放,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严格控制和监督工业废水排放,建立水质监测预警机制;监控市域农业面源污染,强化新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控制主城区机动车和建筑业噪声污染,优化城市声光环境。

提高智慧精细的城市治理水平。利用传感设备和技术,建立对城市各类实体、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感知系统;加快实施“宽带中原”战略和“互联网+城市”行动计划,建设高速畅通、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信息基础网络;构建面向城市基础设施、基本资源、社会资源、社会主体的城市综合治理平台,强化智慧化管理和监控,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6.优化空间格局,建设郑州大都市区

一体化布局大都市区空间。缓解特大城市中心资源压力,承接城市中心成本升高引起的产业转移,疏解非中心城市功能。有机协调主城区更新并创建特色鲜明的新区、新市镇和新型农村,以存量用地再开发促进市民生活环境提升和城市功能再平衡,突出各片区生态和人文资源特色优势,重视战略空间留白。

保障和集约利用约束性资源。通过雨污分流和回收利用保障水资源供给,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严控耕地红线和禁止建设区边界,鼓励限制建设区人口迁出并向新区集中,通过产业和人口导入提高已开发用地坪效。禁止破坏性旅游开发,防范西北部水土流失和东部沙地危害,通过自然保育促进生态功能恢复。

构建畅通高效的交通体系。通过快速轨道交通加强郑州主体功能区与大都市区各市县的要素往来;推进市域快线、市区普线及轨道交通枢纽建设,强化主城对新城的辐射,加强新城之间、各功能中心与火车站和机场的联系;加强轨交站点对城市服务功能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刘修岩,李松林,秦蒙.城市空间结构与地区经济效率——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模式选择[J.管理世界,2017,(1.

2]周阳.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特征、功能及其评价[J.城市观察,2012,(1.

3]喻新安.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十年的巨大成效、基本经验和未来取向[J.中州学刊,2014,(12.

4]姚士谋,孙阳,陈振光,等.国家级中心城市的成长条件及其因素分析[J.城市观察,2018,(2.

5]刘勇.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演进轨迹和操作取向[J.改革,2012,(9.

6]喻新安.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区域板块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中州学刊,2015,(12.

7]喻新安.坚持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创新[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Study on the Unique Advantages and Main Tasks of Zhengzhou in Building the National Central City

Yu Xiaoying  Yu Xin’an

AbstractWhether to support a city to build a national central city in China is not only based on its present economic scale, industrial bas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administrative level, etc., but also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level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cities, and to integrate the existing found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regional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other factors, then can we make a decision. Supporting Zhengzhou to build a national central city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 made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dvantages, potential advantage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Zhengzhou, with an eye 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and with a long-term vision and foresight. The main tasks of Zhengzhou’s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central city are to build a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center and make a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to consolidate the industrial foundation and build a new national growth center, and to stres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build a city of vitality, and to deepen the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build an open inland economic highland, and to highlight the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 an internationalized modern city, and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build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Zhengzhou.

Key Words: Zhengzhou National Central City Strategic Consideration Unique Advant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