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东北振兴
东北振兴

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发展的现存难点与对策研究时间: 2016-04-13信息来源:徐充 刘志强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产业转型既是推进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又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东北地区产业经过十多年的转型发展,其经济发展速度、规模、水平、层次、结构和质量等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当中国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阶段时,面对“三期叠加”内外部因素和环境的变化,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发展固有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等矛盾日益凸显。在这一转型发展特定时期,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提高市场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培养高层次人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摆脱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发展困境。
        关键词:东北地区;产业转型;沉没成本;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6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1-0032-004
        DOI:10.16064/j.cnki.cn34-1003/g0.2016.01.005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北地区制造业创新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09BJL056)
        作者简介:徐充(1955—),吉林德惠人,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刘志强(1976—),河北昌黎人,吉林大学博士生,总后政治部干部部干事,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自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产业经济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但面对“三期叠加”外部环境的刚性约束以及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加大,东北地区(三省一区)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等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产业经济指标增幅回落幅度较大甚至出现负增长迹象。目前,东北地区GDP和工业增加值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5%和20%下降到10%以下,远远落后于相对发达的省份和地区。鉴于此,要想改变这种振而不兴的现实困境,加快产业转型推进步伐刻不容缓。
 
        一、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发展的现存难点
 
        所谓产业转型,即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直接或间接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装备,不断提升产业之间协调能力和绩效的过程。东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因而绝大部分产业都属于资源型产业。有史以来,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不断加快,致使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继续推进产业转型面临严重障碍。
 
        1. 产业转型期间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形成了一大批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的资源型产业。在绝对的资源优势和旧体制残余的双重因素影响下,以资源型为主导的国有经济成为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自改革开放以后,东北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比重,在全国范围比较中却呈现出迅速下降和停滞态势。虽然近年来在产业转型方面与过去相比有所起色,但由于资源的急剧消耗和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产业发展的后续能力严重不足,投资动力深度陡降,经济下行压力与产业转型难度持续增大。2014年,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46096亿元,增长2.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分别低于东、中、西部地区12.7、14.9、14.5个百分点。其中,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增长速度分别为1.5%、15.1%、-1.5%,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7%)。[1]从长期沿袭的以GDP数字论英雄的政绩考核制度看,因业转型在短期内会形成沉没成本、降低产值和增长速度,某些地方官员为了体现自己的政绩也不愿强力推进产业转型。此外,我国人口众多,就业负担特别繁重,作为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就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产业转型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将会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所以,不论是产业转型期间的经济增长压力,还是摆脱就业困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转型的推进。
 
        2. 主导产业的雷同延滞产业转型步伐
 
        东北地区产业雷同程度较高,且多集中在上游产业,地区经济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重型化特征。从东北地区各省产值最大的五个主导行业看,黑龙江省的主导产业有: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吉林省的主导产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辽宁省主导产业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在产业结构上有严重的趋同现象。自国家提出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以来,地方政府也希望借机获得资金、政策、税收等多方面的支持,实现区域产业转型。但是,由于各省优势资源的相似性导致其主导产业结构雷同,且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缺乏发展其他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的可能性。所谓的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基本上都是从既有的优势产业出发,通过高新技术投入延伸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因此,这种意义的“产业转型”,既不能摆脱主导产业对资源的强烈依赖,也没有改善同质性的产业结构,无法达到产业转型的根本目的。
 
        3. 产业转型缺乏自主核心技术支撑
 
        产业转型的关键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不仅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培育出高新技术的新兴产业,而且还可为产业结构优化注入新鲜活力,以此加快产业转型步伐。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整体工业水平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落后,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优势,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不多,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都依附于技术进口或承接基础零部件加工,核心技术和重要装备对外依存度较高。例如,光电子产业是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佼佼者,但与广州、深圳、武汉的光电子产业等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工艺技术、核心材料、关键器件与生产设备四个方面处于劣势。自主核心技术和重要设备的缺乏使得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最终只能停留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低端环节,走依靠价格取胜的道路。由此可见,在引进技术过程中,不注重技术的吸收、改进和创新,就不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4. 产业转型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技术装备是产业转型发展的硬件保障。东北地区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比较落后,由于长期未能得到系统性改进,产业转型缺乏高技术装备的有力支撑。总体上看,东北地区的技术装备大多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投资形成的,多数设备都属于超负荷运转。例如,沈阳市只有1/10左右的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其中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仅为13.4%;长春市工业设备的平均役龄在20年以上的约占60%,在2.4万多台机床中,80年代水平的约占17%,70年代水平的占47.2%,60年代水平的占19.7%,50年代水平的占15.4%。[2]落后和严重老化的生产技术装备,不可能制造出拥有高产出率、高附加值的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产品。

        二、制约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发展的深层原因探析
 
        1. 沉没成本形成的产业转型壁垒
 
        沉没成本是指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过程中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将新古典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作为研究参照,假设“经济人”能够在现在和未来作出对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最优选择,认为决策者在进行商业决策时只会考虑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不会将沉没成本作为参考依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东北地区产业转型涉及大量传统制造业,这些产业的前期投入十分巨大,并且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销售渠道。由于专用生产设备和原材料成为了最重要的资产,当这些专用生产设备和原材料一旦从原有产业退出,就基本丧失了投资收益,形成庞大的沉没成本。所以,作为产业基本组成单位的企业在面临产业转型决策时,不仅会考虑过去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以及对产业转型新增成本的实际承受能力,而且还要进行沉没成本与预期收益的比较。由此说来,沉没成本是东北地区产业转型的首要障碍。
 
        2. 开放程度不高对产业转型的制约
 
        对外开放不仅可以吸收境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而且还有利于产业的转型和发展。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较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成功依托国际市场不断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集约化程度,并将区域优势转化成了产业发展优势,而东北地区在这方面却表现明显落后。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时间晚、程度低,加之人们在观念、意识和思维习惯等受计划体制影响较深,单纯依靠企业自我技术更新或产业发展难以完成发展模式转变。譬如,在东南沿海地区已经把大力发展外向型、技术密集型、非资源型产业作为经济发展重点时,东北地区仍然坚持资源型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支柱;当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产业开始向现代产业转变,将产业链由单纯的产品制造向设计研发拓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时,东北地区还在沿用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滞后和开放程度不高,既影响了体制改革的推进,又滞缓了产业的转型和发展。
 
        3. 人才匮乏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羁绊
 
        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表明,科技创新是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人才又是科技创新的根本。近些年东北地区人才资源大量流失,高端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严重短缺。目前,东北地区高校数量达到88所,其中985、211工程大学分别只有4所和7所;在校博士生24189人,硕士生115162人,普通本科生1012357人,高校毕业生占全国的10%。但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待遇,大量的技术人才、企业管理精英流向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除了人才数量不足之外,高素质人才还呈现畸形化分布。以辽宁省为例,辽宁74.31%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在事业单位,只有25.69%在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更小,只有21.05%在企业工作,而具有正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仅有3.1%留在企业。[3]人才匮乏所带来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资源型产业转型的瓶颈。
 
        4. 地方政府对产业转型支持力度不够
 
        产业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就目前而言,东北地区的产业转型过度依赖企业的自觉调整和市场导向。但是,在资源优势依然存在的产业中,市场机制无法引导企业主动进行产业转型。这是因为,在资源型产业仍然具有较强生命力条件下,市场信号会引导大量要素流入资源型产业,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源供给相对减少,此时必须通过政府进行适当调节和政策扶持,才能克服市场自动调节的缺陷。可是,东北地区某些政府部门,由于过多考虑产业转型显见的效益周期长,不能尽快形成经济增长点,加之手中掌握的财力不足,这注定了政府对产业转型的扶持力度十分有限,出台的某些措施虚多实少。因此,东北地区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企业生产设备老化、产成品科技含量较低、质量相对落后的问题更加突出。
 
        三、推进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对策
 
        产业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本文针对东北地区产业转型面临的难点及成因,结合东北地区“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省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吉林一带一路北向开放窗口”、“内蒙古口岸枢纽”等发展战略,建议如下:
 
        1. 重点提升市场化程度
 
        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对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的区域,更是衡量体制改革成效的主要考核指标。东北地区要实现产业转型,必须提高市场化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资源从低效率向高效率产业转移,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4]为此,一要健全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维持市场秩序,倡导公平竞争,为产业转型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二要保证市场信息的真实性,让企业能够准确估算产业转型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沉没成本和市场需求,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三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权力寻租,打造服务型政府。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正确划分政府与市场边界,为促进产业转型创造基础性条件。
 
        2. 着力打造外商投资平台
 
        为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有效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并完成资金、技术的引进,是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东北地区要摆脱产业转型困境,必须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进一步开放外商投资领域。比如石油化工、天然气、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通过引进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推动东北地区某些行业的技术革新;适度放宽外资进入金融业的条件,通过竞争实现服务质量的提升。二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要引导和鼓励资金、技术投向农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并结合原有产业优势深度挖掘产业链价值,开发密集型产业的后续发展能力。三是净化外商投资环境。通过加强基础实施建设,完善招商引资的政策法规,杜绝一切有关部门为实现权力寻租的乱收费、乱罚款、频检查等行为。
 
        3.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产业转型依靠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所以,东北地区要把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作为产业转型的关键。首先,要切实重视产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对现有的产业技术人才通过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根据产业特色和发展方向开展职业技能训练,以此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其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吸引海内外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来东北地区安家创业。最后,要加强本地人才的专职培养。东北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但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所以,只有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才能为东北地区产业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4. 逐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产业转型仅仅依靠企业和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政府要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产业转型不仅涉及民营企业,还有国有企业,一般说来,在资源稀缺和市场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国有企业可以凭借行政性垄断形成竞争优势,而民营企业就必然处于竞争劣势。这种不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一方面造成某些国有企业产业转型没有动力;另一方面,某些民营企业具有产业转型要求而无产业转型能力。所以,要想促进产业转型,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不可或缺。其次,要建立多元化产业转型融资体系。产业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自有资金量十分有限,多数企业无法支撑产业转型。因此,政府可以组织建立产业转型专项基金,选取具有广阔转型前景的企业优先获得资金支持,帮助其进行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同时,积极发挥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资金保证。最后,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出,对产业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直接给予资金鼓励;也可利用税率调节机制,对传统企业在产业转型时实行税收减免,以此鼓励企业推进产业转型。
 
        5.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东北地区的产业转型必然涉及企业的重组和改制,短时间内会造成一定量的员工下岗待业,不仅会给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还会使社会的稳定和谐面临一定挑战。社会稳定是产业转型的前提,要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就必须加快和完善东北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国家在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试点,实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不断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将农村和城市失业人员同时纳入失业保险范围,并将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有机结合,减少因失业可能产生的社会摩擦。三是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渠道,除了依靠个人、企业缴费和国家财政补贴之外,还应通过减持国有股份、变现国有资产、发行长期国债、基金定投等多种方式充实保障基金,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好的保障条件,解除因产业转型产生的下岗待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总之,东北地区的产业转型问题情况复杂,其转型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不仅是经济新常态下“三期叠加”的反应,也是自身相对独立经济周期的修复,更是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等深层次矛盾的激化,所以,要实现产业转型的顺利推进和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就必须从市场、政府、企业出发,在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人才技术、对外开放等方面通盘考虑,才能促进产业转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享清,金珍.中部地区专利产出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7).
        [2]张英.吉林省产业结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J].科技信息,2012,(36).
        [3]王维翠.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是培育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群[J].商情,2009,(41).
        [4]赵方莹,肖伟强.金融服务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应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5).

        (责任编辑    吴晓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