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东北振兴
东北振兴

东北经济危机:重要的是思路时间: 2015-09-17信息来源: 作者:wl_admin 责编:

    东北经济衰退正引起社会舆论和决策层的广泛关注。大陆很多财经媒体都报导了东北经济衰退现象,东北告急,东北跌倒,东北经济断崖式衰退等等煽情表述不绝于耳。2015年初英国《经济学人》对东北经济衰退的报道,更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今年4月和7月,李克强和习近平分别考察东北,就东北经济发展发表看法,表明东北经济衰退给决策层带来的压力。


  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东北经济形势的严峻程度。2014年GDP增速排名中,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经济增速分别是5.8%、6.5%、5.6%,位列全国后五位。 2015年一季度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GDP增速排名,辽宁仅为1.9%,全国垫底,黑龙江4.8%、吉林5.8%,分列全国倒数第四、第五。2015年地方上半年,辽宁和黑龙江财政收入同比下降20%左右。8月初,辽宁地方财政发行的政府债券甚至一度流标,表明外界对东北经济前景之悲观。


  对东北经济有所了解的人们,都知道无论是从土地,矿产资源和资本投入等要素角度看,东北三省都得天独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宠儿,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然而在最近几十年,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已显著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准。而最近一轮经济坍塌则自然引发追问,东北怎么啦?东北怎么办?


  东北怎么啦和东北怎么办,这些其实并不是简单的问题。仅就表面现象而言,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并没有什么问题,起码经济经济还是保持正增长,居民收入增幅也不错,面对这种数据,说成东北坍塌式衰退,完全不合情理,当然也谈不上对问题的精准认定。


  要解决问题,必须首先承认存在问题,从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数据,得不出东北经济衰退的结论,但从大众舆论和社会情绪来看,东北经济显然存在严峻的问题,笔者日前曾经在东北从北到南贯穿一路,仅从高速公路上十分稀疏的车流,就能直观的感受到东北经济的萧条。因此不难理解的是,承载着各种政治意图的官方统计数据未必真实可信,或者GDP增长数据已经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社会过程。


  承认这点有重要的意义,也意味着完全不同的解决思路。如果把东北经济问题简化为经济增幅的下降,那么以目前官方的资源动员能力,是可以在短期内快速改变这种状况的。比如沿袭东北振兴规划的思路,扩大投资规模,投入更多的土地和矿产资源,经济发展数据是很容上去的。东北一些官员也因循这个思路,要求国家以真金白银向东北输血,在政策上向东北倾斜,其中包括在东北地区新设立国家级新区,设立两大基金,即东北振兴产业投资基金和地方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引导基金。这种基于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思路是一种路径依赖,但其最终后果则是继续扼杀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恶化东北经济结构。


  从市场角度化角度,没有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几乎是没有意义的。东北经济病症并不是发展速度不够,而是发展方式不对。东北经济特征就是旧有经济结构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国营企业尤其是庞大的央企依旧主导着很多产业,民营企业地位贫弱,这种结构性问题导致市场规则不公,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人才外流严重。以黑龙江为例,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经济条块割据局面并没有被市场化规则所打破,石油,矿产,农垦,林业,军工等各成体系的经济组织形态依然强健,像农垦,林业这种系统,各自拥有公安,检查,法院等司法系统,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在这种体系中,资源配置效率可想而知。这种割据状态下,经济增长和普通民众财富增长几乎没有关联,人心浮动,社会凋敝几乎是必然结果。


  作为一个对比,无论是从资源禀赋,国家资本投入,政策优惠等方面,浙江省都乏善可陈,但由于在发展之初,浙江经济就以私营企业为主,在这个过程中,私营企业家们凭借他们的冒险,创意和资源整合能力,不断推动经济裂变式发展,发展出了丰富多元的经济形态,在互联网时代也体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在社会财富上也形成了藏富于民的合理结构,总体而言,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让人侧目,形成了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和东北经济发展模式相比较,期间蕴含的深刻启示不言而喻。


  行政权力主导,国有经济主导,企业家精神贫瘠,这是东北经济沉疴的主要肇因,也是众多论者的共识。当然,也有论者提到了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一些地域文化,包括江湖气息,思想落伍,迷信权力,缺乏现代市场规则意识等等,不过这些现象更像是经济沉疴的衍生品,它们是可以改变和重新塑造的。据说每年有200人东北人口流失到其他地区,这一方面说明东北现在经济结构下,提供的就业机会不充分,这同时也表明这些东北人追求财富的动力。因此,人的素质和文化特征不是东北经济衰退的决定性因素。


  认知决定行动,对东北经济衰退的不同解读意味着完全不同的解决思路。如果承认上述市场化的分析诊断,那么解决思路也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大力推动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打破行政权力设置的市场壁垒,鼓励民营企业成长,激活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 那些通过政府主导的宏大投资计划,那些强化国有企业地位的做法,在短期内可以带来经济数据的增长,但中长期只会窒息经济活力,东北振兴计划和目前东北经济困境其实有深刻的逻辑关联。


  在中国政治体制下,东北经济发展思路其实主要由中共高层思路决定。李克强在多个场合都表示过要减政放权,要发挥市场活力,在东北考察时候,也多次批评官僚系统的懒政惰政,并对东北某个民生项目“盖133个公章仍未完成审批”的问题作出批示,要求严肃处理。不过客观而言,中共高层对国营企业的战略定位依旧充满分歧,确立国营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把国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说法依然颇为盛行。


  都说危机倒逼改革,不过中国已经没有帕莱托意义上的改革,改革不可能使所有人都同时受益,改革思路背后是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政策思路之间的博弈。而在现实政策博弈中,代表国营企业的这股力量显然更容易形成合理化论述,更靠近权力核心,更容易影响高层决策,在牺牲整体经济效率的同时,捍卫他们自身利益结构。因此东北经济危机的化解之道,要点并不在于理念之争,而是代表不同利益结构的社会力量的较量。


  当然,最终哪一种思路胜出,其实不仅仅关乎东北,而且具有全局性意义。如果那种做大做强国企的思路最终胜出,东北经济或许将会快速回升,但中国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将不可避免的走入危机四伏的境地。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