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东北振兴
东北振兴

深化东北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改革的六大着力点时间: 2019-02-01信息来源:《经济纵横》2018年05期 作者:《经济纵横》2018年05期 责编:qgy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路径上惯性依赖明显,市场化改革滞后;经济社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不协调,正处于艰难的结构调整阶段。东北老工业基地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优化党政机构职能配置,加快放管服改革,为东北地区实体经济发展与产业创新提供良好环境;加大产权保护力度,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加快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助力东北地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形式,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为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应贡献,也为全球范围老工业基地成功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样本。

关键词:解放思想;东北振兴;体制机制改革;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国工业化新阶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编号:SKGJCX20172018)及“竞争政策理论前沿与政策走向研究”(编号:SKGJCX2017)的成果。

 

改革开放40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且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由于思想较为保守僵化,导致体制机制改革、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技术创新没能很好地紧跟市场变化;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进程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自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实体经济发展、产业创新以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发展潜力被不断激发、释放,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目前,东北地区体制机制改革与技术创新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与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也难以匹配,具体落实措施与国家振兴东北节奏不协调,使得制度优势和改革红利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今后,东北振兴与高质量发展,应以新思想、新战略和新举措为契机,不断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革与振兴推向深入,彻底改变传统发展方式,为我国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区域活力和创新动力。


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40年的改革开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便利。地方政府适时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各地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创造了有效的增长空间,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1]从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到2013年的十年间,东北三省的经济总量和规模不断增长壮大,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随着投资边际收益递减,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示出来,暴露出东北三省在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资源型地区带有的普遍共性问题,即难以克服资源环境约束,尽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2]基于这样的发展背景,2014年国家推动了新一轮以创新发展为核心、强调高质量发展的东北振兴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颁布的一系列决定和规划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一再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是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时期,政府主导的投资具有一定选择性,部分产业发展过快,产业结构不协调,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转型升级中经济发展出现数量与质量双重下降的局面。由于投资惯性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禀赋,在采掘、冶炼等传统产业投资较高,而在金融、网络信息、物流服务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投资偏低;在传统产业和重化工行业投资比重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偏低。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从西方现代经济发展历史看,市场能够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但近年来,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也有所加强。特别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过程中,美欧很多国家的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积极作为,不断突破传统方式,制定鼓励创新发展的政策并提供周到的服务。如,美国的阿克伦和波特兰、荷兰的埃因霍温以及德国的德累斯顿等地的转型升级都有较成熟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3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地方政府,即使在市场发挥主要作用时,政府干预经济的力量依然强大,并且这种主导作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存在。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各地政府以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的激励方式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已经形成以鼓励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创新转变为发展目标的共识。当前,全国经济形势逐步向好,但实体经济发展仍然缓慢,迫切需要政府营造公平公正透明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路径,东北地区第二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三产业比重则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国有工业企业停滞和衰退的比重较高,而增长和创新的企业比重较小。东北地区制造业产品主要集中在价值链的中低端,高端产品不仅数量偏少,而且尚未走出模仿式创新与生产阶段。目前,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医药等行业仍然是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但很多东北地区优势产业上市公司却选择把高比例的投资投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东北三省以外的其他地区;而对于东北地区内的投资比例较低,很少涉及与企业主营业务相关的研发、生产等项目。另外,一些轻资产的服务型企业也将注册地南迁,以深圳、珠海等发展环境较好的城市与地区为主。这些现象值得东北地区政府深刻思考。作为当年国家重点支持与发展的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比例很高,民营企业发展严重滞后,且老工业基地地方政府的具体办事部门很难突破繁冗的流程为民营企业提供便捷快速周到的服务,办事效率相对较低,而这恰恰是民营企业发展最关注的问题。是更好地服务企业,还是更好地管住企业?这不仅是老工业基地地方政府服务意识问题,更是考验如何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难题。


二、优化党政机构职能配置,加快放管服改革,为东北地区实体经济与产业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新时代对东北三省党政机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根据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部署、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中“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深化东北老工业基地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以推进东北三省党政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着眼于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效率效能”,坚决破解制约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围绕推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和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和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地方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机构职能优化和调整,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执行力。一方面,立足当前、聚焦未来三年,针对实现东北振兴、区域均衡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奋斗目标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机构职能上为实施“七大战略”、打好“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放眼未来、着眼未来二十年、三十年,前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构建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注重解决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加快构建东北老工业基地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的机构设置与职能配置框架,使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监督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为更好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应贡献。

党政机构改革与职能重新配置,是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实体经济发展、产业创新以及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定的组织机构保证。现阶段,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产业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对“软环境”要求更高;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证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促进生产力提高,而不能仅停留在“以会议来落实文件、以文件来落实文件”的层面。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仍存在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经济活动的历史惯性,政府管理部门职能错位,致使市场活力难以充分发挥;部分国有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期间,“明哲保身”,一切以安全稳定而非经济效率为第一目标;市场竞争不充分不透明,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科研人员活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时承诺的优惠和保护政策难以在实施过程中兑现,以至于形成“投资不过山海关”等说法。而这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从最根本的思想认识着手。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地方政府要全面推进阳光工程,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彻底清理与创新创业不相适应的繁冗流程,加快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接受社会监督;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创新创业提供政策便利和周到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工商部门应进一步加快全面落实“多证合一”“一址多照”或“一照多址”,完善市场准入“一个窗口”受理服务机制,推进“先照后证”改革,加快推进市场放开放活,激发市场内在活力。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只有创新发展意识早、简政放权力度大,才能赢得新优势。这不仅符合我国改革的内在逻辑,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也是党的十九大之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和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的突破口。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规范发展环境已经成立了专门机构,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真正做到让企业办事“只跑一次”;在服务企业的实践中要做到“三真”,即在思想上真正尊重企业、在工作上真情服务企业、在发展中真心实意地帮助企业。归根结底,就是要靠不断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活力。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应长期稳定、公平透明,并尽快落实到位,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实体经济营造新的发展环境,提供新的发展动能,其释放的制度红利与改革红利将再次令世界瞩目。


三、加大产权保护力度,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

产权保护是促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不仅有利于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提高,也有利于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创新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对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产权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2016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对构建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创新创业、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4]公权滥用造成产权受损,无论维权结果如何,都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社会威信。加强产权保护力度,是对公权力进行制度性、常态性约束,防止权力滥用侵犯私人和集体产权。一些地方政府随着领导换届政策会发生转变,契约意识淡薄造成的政策不连续性和不公平的营商环境亟待改善。随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企业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产权结构越来越复杂,准确区分各类产权界限难度加大。在司法实践中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由于获赔数额较小,权利人缺乏通过诉讼制止侵权行为的动力,而维权成本偏高往往形成“赢了官司亏了钱”的尴尬局面,更是打击维权信心。这种逆向激励,不仅无助于产权保护,在某种程度上甚至鼓励了侵权行为不断重复发生。

2017年,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GDP分别达到23942亿元、15289亿元和16200亿元,增速分别为4.2%5.3%6.4%,同比分别增加5.4、-1.60.1个百分点。2017年东北地区新登记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四大板块第二位。① 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保护产权提高到重大战略层面加强重视和积极落实。具体而言,提高对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前沿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产权执法力度,包括专利执法、商标执法和版权执法;加强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机关间的信息互联互通;[5]支持企业、产业技术联盟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等服务深入开展;加强对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保护,依法保护企业家创新收益;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科技资金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支持创新创业;适当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鼓励大型民营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强科研基地建设;[6]放宽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等准入领域和采购范围,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组建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推进东北地区与周边国家科技合作,推动农业相关园区与美大地区创新合作;鼓励哈尔滨市、长春市、丹东市、延边州等地区利用区域优势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开展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评级试点工作,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信用报告制度,促进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地方政府建立覆盖所有社会成员的统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构建“互联网+监管”机制。深化教育改革,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氛围,树立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深度改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业创新环境。

① 东北三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来源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四、加快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针对市场失灵问题,需要政府通过有效而适度地干预,提高基本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弥补要素市场缺陷,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解决融资难问题。此类问题在每个产业或多或少存在,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合理限度内具有真实增长意义,其提供的服务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但由于虚拟经济能够比实体产业更快地获取利益,产业间巨大比较利益差距使得人才和资金的流动倾向于选择更具有营利性的虚拟经济。目前,我国宏观上的资本充裕与微观上的资金紧张,充分说明金融供给体制存在缺陷,资金难以进入真正需要的实体经济领域。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和个人都认为实业越来越难做。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我国改革开放选择的路径有关。我国改革开放是渐进式的,发展道路是级差式的,导致长期存在差别化的体制与政策环境。[7]从长远看,我国改革开放必须实现从渐进式向全面配套转变。当前,各领域的改革开放都应协同深入,深入推进重点专项领域改革,尤其要加快拆除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的各种藩篱,加快制定出台有助于金融业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只有建立有利于资源均衡配置的体制机制,才能保证东北老工业基地实体经济振兴与高质量发展尽快实现。

金融业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应从全局出发来谋划发展。既要注重化解东北地方债务等金融风险,又要特别注重资本与资源的有机融合,通过金融支持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进而提高发展优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8]当前,一方面,金融业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类民营企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不够;另一方面,一些运行效率相对较低的国有企业却能较为便利地获取金融支持,转手借贷给民营中小微企业,挤占有限金融资源的同时,还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资金成本。东北地区一些金融机构受到区域保护,与商业银行争夺存款市场,客观上使得行业使用资金成本上涨;债券市场、信托市场、保险业市场发展缓慢,银行业独大使得资本聚集、信息披露、风险共担等金融体系功能弱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现实,也弱化了民间资本参股金融的热情,束缚了金融中介市场发展,影响了金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因此,要从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角度设计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支持的体制机制,加大金融业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实体经济顺利转型升级的支持,选择沈阳市、长春市、哈尔滨市、大连市等大城市建立促进科技和金融相结合的试点;支持一批成长性好、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优先上市;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发新模式,试点农产品期货期权;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方式融资,拓展融资渠道;开展东北地区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发展东北地区创业投资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合作,探索投贷联动、债贷结合等融资模式;东北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等担保机构要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东北地区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等,支持中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东北地区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技术、产品和服务)质押贷款,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前提下,依托现有产权交易场所开展知识产权交易;跨认定机构区域转移生产能力又被迁入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继续享受原有金融财税优惠政策。[9

 

五、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形式,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基本思路是通过商业化和公司化促进国有企业同民营企业成为平等市场竞争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目前,国有企业从作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向市场经济中的自主经营主体转变的改革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不应因此而忽视了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应有清醒的认识,合理定位国有企业并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对于国有企业,既要给予其最大限度的经营决策权,又要保持国家法律法规对国有企业的有效约束,这种制度约束强度必然会高于对民营企业的约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以规范薪酬制度和工资决定机制为初衷的国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规范了各级国企高管薪酬,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开始步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作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从设计初衷看,这种制度安排的目的是通过优势互补、劣势相抵的办法实现混合所有制的优点和长处;从实践效果看,混合所有制已试行多年,关键问题并不在于理论层面。不同所有制决定不同的逻辑、行为、文化与利益交织在一起,如何加强微观层面的运行与磨合才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最大现实问题。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大胆尝试、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应精心设计,大胆操作,稳步前进,在实践中检验一系列改革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解决好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切实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使其成为东北振兴的重要支撑;保障非国有资本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保障非国有资本投资者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话语权,让非国有资本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主动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保护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具有同等权利,保证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利用生产要素;着力提升国有企业创新效率,尤其是扩大中央企业在东北地区的创新溢出效应;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积极探索各种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增加国有企业创新活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动总公司位于东北地区的商业类中央企业,将产能严重过剩领域的国有资本稳妥有序地向关键性、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领域调整集中;针对不同行业分类指导,加大技术创新指标在业绩考核中的比重,分别选择若干国有企业开展研发投入按比例视作经营利润的考核改革试点;确保各方面配套措施尤其是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协同跟进,分类制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加快制定实施重要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制度,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用工制度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市场化改革。

 

六、加快人力资源供给机制创新,为东北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近年来,东北地区企业总体效益下滑导致研发人员与高级技工不断流失,直接削弱了老工业基地自主创新能力。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开采或种植又相对容易,使得创新发展的压力与动力相对较弱,发展意识更偏向于守成,容易“怠倦起来,不思进取,懒于作为,思想慢慢僵化,作风逐渐腐化,缺乏了开拓进取的锐气”。[10]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转型升级中的首要问题就是思想保守僵化,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已经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中最短缺的要素。对比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保留东北三省户口但在外地居住的人口10年间增加了279万人,东北三省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下降了4.02%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增加了1.82%。② 东北老工业基地已成为人口净输出地区。在推进东北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有很多企业因为去产能导致部分工人离岗,另一方面因为产业转型升级而产生大量需要高素质、新技能人才的工作岗位,这种结构性就业矛盾还将存在一段时间,并将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产生直接影响。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劳动力结构与技能素质尚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直接影响东北地区产城融合发展和产业创新。

 

②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而得。


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是聚拢人才、引导创新的关键载体;半工半读方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学院则是提供熟练产业工人的母体与基地,可以为产业创新培育具有新技术、新技能的一线操作人员。东北地区有比较雄厚的教育资源,但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如何将人才留下来、用起来,使他们成为创新的孵化器和推动力显得十分迫切。因此,东北地区地方政府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强化对科技与管理人才的激励,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有关科研人员的比例可以提高到100%;推行职称分类评审,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科技人员考评体系,对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贡献突出的有关人员,可破格评定相应专业技术职称;制定出台有助于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间流动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措施;设立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基金,引导大学毕业生在东北地区就业创业。依托现有职业技工院校,加强东北地区重点产业和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教育与培训;建立灵活引进机制,鼓励东北老工业基地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及创新团队;在沈阳市、大连市、长春市、哈尔滨市和大庆市等东北地区发达城市开展人才引进改革试点,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基金等;加快实施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援助计划,带动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流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支持与鼓励东北地区省级以上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人员互换、轮岗交流的机制。积极鼓励东北老工业基地地方政府实施本地优秀企业家培育计划,在东北地区率先实施职业经理人试点;依托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培育具有世界眼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并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常态化的政企创新交流机制;通过沈阳制博会、东北亚博览会、中俄博览会等国内外展会平台,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共赢发展,促进与长江经济带深度协同合作,抓住“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11]积极扩大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创新边境贸易方式,实现边境贸易与东北腹地优势产业发展的互动,充分发挥东北亚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国际竞争与合作。


参考文献

1]陈晓东.培植产业地标的成长沃土[J.群众,201710):1921.

2]陈晓东,金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节能减排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J.经济纵横,20167):1822.

3]安东尼·范·阿格塔米尔,费雷德·巴克.智能转型:从锈带到智带的经济奇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4]吴敬琏.中国经济当前问题关键在于执行[J.上海企业,20173):70.

5]四部门:东北地方政府要积极出台扶持本地创业政策[EB/OL.20150702.中新网.

6]发改委:26条举措推进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EB/OL.20150702.新华网.

7]金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纲[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7.

8]李世鹏,刘增凡,杜会永.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金融支持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8493.

9]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创业发展打造竞争新优势的实施意见[EB/OL.2015062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10]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增强“四种意识”寓意深远[EB/OL.20121112.人民网.

11]陈晓东.用绿色发展将“一带一路”建成命运共同体[J.区域经济评论,201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