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环渤海
环渤海

新常态下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态势解析时间: 2016-11-28信息来源:寇改红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城镇化建设也进入到新常态。新常态下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态势,需要从空间上分析环渤海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文章根据空间状态分布,提出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建议:强化环渤海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发挥城市群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环渤海地区的区域规划,提高环渤海地区小城镇的档次及规模;借助于新型城镇化,彻底杜绝二元化问题;注重城市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新型城镇化;环渤海地区;空间态势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6)03—0101—03
  [作者简介]寇改红(1980—),女,河北定州人,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DOI:10.16331/j.cnki.issn1002—736x.2016.03.020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Bohai Economic Region Under the New Normal
Kou Gaihong
(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330201)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is at the new normal stage, the high speed of economic growth is changing into medium growth,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has entered a new normal. Under the new normal condition,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Bohai economic region are is analyzed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enforc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ities in Bohai economic region and give full play of city clusters' function, making regional planning of Bohai economic region and promote the scale and quality of city cluster, avoiding urban—rural dual system and focusing on the city cultural establishment.
  Key words: the new normal state; new urbanization; Bohai economic region; situation
 
  在新常态下,居民消费需求、特点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常态下的城镇化更是要求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等多化融合,实现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以及与各行各业的协同发展。在2015年9月召开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就明确提出:“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是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有力保障,为此社会各界必须建立好新型城镇化这一经济引擎。”要力促新型城镇化更好发展,首先需认识新型城镇化对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作用,之后才能更好地分析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及态势,才能形成新的思维助推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
 
     一、新常态下城镇化的职能
 
     (一)城镇化依然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动力
 
     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会带来大量的消费以及投资需求。首先,城镇化会带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城市消费水平高于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6864万元,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为1.1228万元,城镇人年均消费支出是农村人年均消费支出的2倍。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均转化为城镇居民,全国消费支出必定会大量的增长。其次,城镇化的发展也会带动投资的增长,为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城镇化的发展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带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需求。本质而言,城镇化就是一个带动投资的战略,只要城镇化还在继续,就必定会持续不断地带动投资的增长,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
 
  (二)城镇化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新常态也意味着经济驱动因素由要素、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一直以来,我国经济驱动走的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低产出的发展道路,发展至今,“互联网+”的日新月异,一大批科技公司的贡献,传统要素、投资驱动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必定朝着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含由不可持续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粗放转化为集约发展,不管其内容怎样变化,最终还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不是依靠增加资源、物质的投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是需要依靠创新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大的优势。首先,城镇化的发展,提升了居民的物质及精神层次的素养,在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的过程中,农民能够享受更优质、更好的教育,通过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助推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必然体现在全社会居民素养的提升。此外,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将城市作为一个统一体发挥其辐射效应,将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引入到农村,助推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城镇化发展的终极目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是一脉相承的,推行城镇化就是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在人本主义的核心原则下,充分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也就是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理念,城镇化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工具。
 
  (三)城镇化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但我国第一产业薄弱、第二产业竞争力不足、第三产业比重不高,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服务业建设滞后就是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的直接后果,也就是因农村人口大量存在而导致服务业建设严重滞后,为此就需要借助于城镇化的发展,借助于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契机,对城乡人口比例进行调整,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增长空间。首先,城镇化的发展必定带来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效应,带动娱乐、通信、金融、商贸等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城镇化的发展也会带动制造业的升级,国际经验已经证明,城镇化的发展会带动资源的整合、技术的集中,能够借助于先进的技术实现我国的工业强国梦,也能改善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实现农村、城市一体化的发展。
 
  二、新常态下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解析
 
  (一)环渤海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特点总体概述
 
  第一,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从2000年到2014年,环渤海地区城镇化人口增加了2500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了7.8%。其中,山东省与河北省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而辽宁、天津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也非常明显,北京一直处于较高的城镇化率,受益于城镇化发展成果,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非常平稳。
 
  第二,多种业态的城镇化相互交融。环渤海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拥有东北老工业基地,同时渤海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半封闭的海域。环渤海地区的自然形态也使得该地区形成了港口类型的城镇化区域、资源类型的城镇化区域以及中心城市,形成了多种城镇化类型交融的区域。一直以来环渤海地区人口较为密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渤海地区尤其是其中的一些中心城市(如济南、天津等)的城镇化水平不断地提高;资源类型的城镇化区域(如廊坊等)也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发展中充分利用了资源优势;港口型城市(如烟台等)也伴随我国港口贸易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环渤海地区的城镇化是多种城镇化类型融合的成果。
 
  第三,环渤海地区的城市布局逐渐合理,在环渤海地区进行了撤乡并镇的战略措施,使得环渤海地区的乡镇人口增长的同时,乡镇占比也不断提升,乡镇数量及规模的提升,也意味着环渤海地区正在实现城镇化发展内涵质量的提升以及外延的扩张。
 
  第四,环渤海地区不同地域的城镇化水平参差不齐。北京、天津的城镇化率明显高于环渤海的其他地区,沿海地区的城镇化率明显比非沿海地区要高。相对北京、天津而言,河北、山东人口数量、规模庞大,产业结构较为复杂,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地域的资源、人力优势,是当前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
 
  (二)环渤海地区县域单元的城镇化发展空间态势
 
  第一,京津地区城镇化水平遥遥领先。从2013年的数据来看,北京市常住人口2100万,其中城镇化人口1850万,2000年的人口城镇化率为77.5%,而2013年人口城镇化率为88.1%,北京城镇化率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2013年天津常住人口1100万,2000年的城镇化率为71.9%,2013年的城镇化率为82.2%,也达到了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京津地区的流动人口以及暂住人口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力。据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城镇化人口年均增长23万,而总人口年均(包括暂住、流动人口)增长80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28.75%。
 
  第二,环渤海地区城镇化具有明显的梯度空间分布,且城镇人口逐步向远郊区转移。2005年以后,京津地区人口向城市中心转移步伐减缓后,城镇化人口向远郊区转移的步伐在不断地加快,这也使得近郊区的城镇化水平以及人口在不断减少,但依然形成了城镇化水平由市区—近郊区—远郊区的梯度分布特征,但随着城镇化人口逐渐转移到远郊区,同心圆之间的梯度在逐渐下降。
 
  第三,山东、辽宁是环渤海地区县域单元城镇化发展水平最为不平衡的地区。对于山东省而言,是传统的工业强省,可以说城镇化发展是滞后于工业发展的。2013年山东省的经济总量处于全国所有省份的第三位,但是城镇化率却不到51%,甚至比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略低,且在山东省城镇化率出现了沿海到内陆的梯度递减的空间格局,如山东省东部的城镇化水平为56%,中部地区为49%,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却不到35%,城镇化发展水平梯度递减明显。尤其是在山东省西南地区的菏泽、滨州、聊城等城市,城镇化率低于40%,且这些地区的生产总值仅仅为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人均GDP也是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农民收入仅仅为东部地区的60%,总体而言,山东省西南地区是山东省东部地区生产总值的50%。对于辽宁省而言,城镇化率较高,但辽宁省的城镇化具有集中在中心城市的特征,2013年辽宁省的城镇化率为67%,比全国水平高13%,在全国所有省份(除去直辖市)处于第二的位置。辽宁省包含19个城市,行政区划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每25公里就会有一个城市。
 
  不管是辽宁省,还是山东省,都是传统的工业强省,拥有汽车、电力、机械、煤炭、化工、建材等传统的工业,也在不断发展生物制药、新材料、信息技术产业,而传统工业的高污染、高能耗不利于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为此,环渤海地区要借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契机,发展新兴产业,实现整个地区的协调发展。
 
  三、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环渤海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发挥城市群的示范带动作用。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是实现整个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方式,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就是要实现环渤海地区产业的分工与协作。为保障环渤海地区产业的分工与协作,需要借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契机,强化城市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强化城市间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同时也要本着集约式发展的原则,实现环渤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保障环渤海地区城市群的和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各个城市要结合自身的地域特色,发挥优势产业,在城市与城市群之间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将产业发展的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借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契机,实现整个环渤海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要借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强化环渤海地区的区域规划,提高环渤海地区小城镇的档次及规模。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之间衔接、信息交流的中介与桥梁,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大战略下,要提升环渤海地区整个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就需要强化小城镇的档次与规模的发展。为此,笔者认为,需要在环渤海地区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将小城镇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小城镇纳入发展规划之中,借助于小城镇的纽带及桥梁的作用,实现城市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更好、更顺畅的信息交流。在小城镇加快发展中,可以试点示范一些重点的城镇,借助于典型城镇发展的成功经验再实现全区域的小城镇档次及规模的提升。
 
  第三,要借助于新型城镇化,彻底杜绝二元化问题。环渤海地区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要进行制度创新与制度改革。要创新与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要花大力气解决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就医、居住、就业以及子女教育的问题。对于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可以积极探索以业管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的新的服务管理模式,不仅要管理好流动人口,还保障流动人口的权利及收入,促进流动人口更快、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生活。此外,还需要推进城乡居民社保体系建设,消除城市与乡村社保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创新,如实现环渤海地区跨省使用,同时也要对环渤海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进行创新与改革,基本医疗要面向环渤海地区所有人群开放。
 
  第四,环渤海地区的城镇化,要注重城市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发布的文件显示,要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建设中融合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有序推进城镇化,要尽可能地满足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与期待,在城镇化推进中积极构建绿色消费、绿色生产以及绿色生活,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建立切实有效的生态文明考核机制,对环境进行严格的监督,在城镇化建设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倡导各城市区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各具特色的人文、自然环境,让城镇化完美地融入到大自然之中,让居民想看山能看到山,想看水能见得到水。此外,城镇化发展中,需高度重视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推进绿色城市文化,借助于城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在新建立的城镇中要重视文化的导入,将各个区域特色的文化融入到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得各个城市具有独特的品位、魅力以及标识。
 
[参考文献]
  [1]许瑞生. 中国环渤海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协同演化特征 [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7):9—16.
        [2]杨荫凯. 环渤海地区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 [J]. 中国经济导刊,2015,(4):23—25.
 
[责任编辑:汤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