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环渤海
环渤海

濮范台试验区与山东半岛、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探析时间: 2016-04-26信息来源:陈通 任登魁 田珍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中原经济区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是国务院明确的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是中原经济区与山东发达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融合的前沿。深入分析推进濮范台试验区产业与上述两大发达经济板块对接的可行性,探索对接路径,有利于增强这一贫困地区的内在“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
        关键词:濮范台试验区  产业对接  路径研究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建设濮(阳县)范(县)台(前县)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濮范台试验区)”。由此,濮范台试验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战略,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7月26日,河南省政府出台了《濮阳市建设中原经济区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将其定位为:河南省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先行区,黄河滩区开发治理彰显后发优势的示范区,中原经济区与山东半岛、环渤海经济圈合作发展的先导区。
 
        当前,濮范台试验区建设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认真研究好濮范台试验区产业与山东发达地区、环渤海经济圈两大经济板块对接合作的问题,对于加快该试验区建设、促进我国同类地区产业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濮范台试验区产业对接两大发达经济板块的可行性分析
 
        (一)濮范台试验区具备产业对接的优势条件
 
        濮范台试验区涵盖濮阳市下辖的濮阳县、范县、台前县,总面积2426平方公里,人口202.8万人,分别占濮阳市的58%、53%,耕地233万亩,占濮阳市的55%。
 
        1. 区位优势。濮范台试验区处在中原经济区与山东发达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两大发达经济板块的交汇处。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崛起,三大经济板块势必在这里交汇、融合,与山东和环渤海对接有着良好的区位条件。


        2. 资源优势。濮范台试验区是国家粮食主产区,盛产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木材、畜禽产品、水产品等农副产品优势也十分明显。黄河流经濮范台三县长达150.5公里,水利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煤、岩盐储量大。2014年底成建运营的晋豫鲁重载铁路,又增添了路煤资源优势。 

        3. 产业优势。濮范台试验区现有4个省定产业集聚区、3个专业园区,逐步形成了石油化工、光电子、医用新材料、林纸林板、家具制造、机械装备制造、金属加工、羽绒制品及服装等优势产业。据统计,2014年1~9月,濮范台试验区实现生产总值411.29亿元,增长12.4%;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49.7亿元,增长21.2%;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126.6亿元,增长14.5%。
 
        4. 综合成本优势。相对沿海发达地区,濮范台试验区具有综合成本低廉的优势,不仅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丰富,且工业用地、用电、用水、用气等都有保障,价格远低于发达地区,在企业自身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5. 潜在交通优势。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山东发达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的不断融合对接,未来,濮范台试验区将纳入郑州、石家庄、济南1小时经济圈,北京、天津、山东沿海发达城市3小时经济圈,交通优势日渐显现。

        6. 文化优势。该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厚重,享有“华夏龙都”、“中华帝都”的美誉。文化上与山东和环渤海经济圈有很深的渊源,中原文化与齐鲁文化相通,与燕赵文化相融。姓氏文化、龙文化、红色文化、石油文化、黄河文化等,已经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黄河流经区内,形成了极具保护和开发价值自然湿地和人文景观。
 

        (二)两大发达经济板块产业转移需要濮范台试验区承接
 
        一是濮范台试验区产业结构与山东发达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产业具有互补性、替代性,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同步发生,便于承接产业转移;二是山东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和山西一部分纳入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北京和天津提出了建设京、津、冀、晋、蒙环渤海经济圈。这种现象说明,东部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中部市场的开发、原材料的供应和能源的支持,山东和环渤海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将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进行梯度转移。西部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超过中部,但由于中部隔离墙的作用,承接山东和环渤海产业转移几率减弱,这为濮范台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丰富的资源禀赋是濮范台试验区与两大发达经济板块对接的基础和保障
 
        一是濮范台试验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 既为全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又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和市场;二是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岩盐等自然资源; 三是丰富的土地资源为连片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和二产三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濮范台试验区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为发达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廉价劳动力,降低企业成本,使濮范台试验区与山东发达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有人力资本。
 
        在看到濮范台试验区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要看到由于山东发达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自身条件的限制带来的不利因素。目前,濮范台试验区经济总量不大,城镇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尚需完善;而环渤海经济圈自身发展不平衡,辐射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实现濮范台试验区产业对接山东发达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路径,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二、实现濮范台试验区与两大发达经济板块产业对接的路径
 
        (一)点对点突破,分层次对接


        1. 以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作为突破口,打开产业合作的大门。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这些人才和技术优势正是濮范台试验区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一是想方设法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为我所用。聘请知名院士、专家学者等高级人才作为濮范台试验区各级党委、政府和主要企业的经济顾问,增强人才支撑。同时,搭建让高端人才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的平台,建立各种引进、使用人才机制。二是联合北京、天津等高校,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设立某些优势专业,颁发北京、天津等高校毕业证书,为濮范台试验区培养人才。三是注重高校科研院所成果的运用,加强产学研销合作,在濮范台试验区建立科研基地、中试基地等,把单纯的引进成果变成合作培育扩大成果,发展产业。 
    
        2. 以央企等大型企业的战略转移为产业承接重点,达成产业层面的合作。央企涵盖了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与关键领域,集聚了资源、资金、管理、人才、项目、技术、信息和营销等优势。有效整合濮范台试验区各种资源,大规模与央企开展产业对接合作,是发挥濮范台试验区区位前沿等优势,实现产业与环渤海经济圈对接融合的有效途径。濮范台试验区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已经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和能力。通过与央企等大型企业实施对接合作,能够推动石化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金属加工业等快速做大做强。台前、范县作为中石油的对口帮扶县,具备了与中石油合作的有利条件,要支持台前恒润石化、范县丰利石化等加大工作力度,重点运作,早日取得突破性进展;抓住河南省与中石化签订的框架协议,加快建设中石化产业园,沿着炼化一体化链条,做大做强石化产业。
 
        3. 以寻求产业链上的合作为重点,承接产业的梯度转移。要在产业链上积极寻求合作,鼓励引导支持企业与央企和其它大型企业对接,围绕主导产业的配套加工和中下游产品来承接产业转移, 实行专业化分工,拉长、加宽产业链条,形成一批专业化生产配套企业。现在天津已经有飞机、造船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成为全球唯一兼有航空与航天两大产业的城市。濮范台试验区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要创造条件与天津的飞机、造船等项目联合生产配件等。台前县的机动车配件产业,要在适当时机与郑州宇通、海马、洛阳一拖等大企业进行合作。
 
        4. 发挥自身优势,把农副产品向山东发达地区和环渤海市场延伸。发挥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现代物流配送方式对接山东发达地区和环渤海城市群等, 把濮范台试验区的农副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与山东发达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宾馆、酒店对接,塑造农副产品品牌。建立一批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农副产品品牌,形成生产、加工、购销一体化网络。二是在山东发达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建立健全特色农副产品销售网络。濮范台试验区有条件在京津等地建立营销网络,有过硬产品,有刚性市场需求;有大量濮范台籍人士在京津等大城市工作。有区位优势。通过政府扶持、企业主为、市场化运作,形成集仓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营销一体化,努力把濮范台试验区打造成为山东半岛和京津城市群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二)战略层面合作
 
        1. 充分利用晋豫鲁铁路,建立产业区域合作机制。晋豫鲁铁路建成运营后,濮范台试验区到达日照港只需3小时,是经济意义上的沿海地区,可以便捷地接受山东发达地区的辐射。山东是经济强省、产业大省,从产业发展角度讲,濮阳要积极做好接受山东辐射的准备,主动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形成机制,使“黄金铁路”产生“黄金”效益。
 
        2. 推进石化产业战略合作。环渤海经济圈在石油化工、海洋化工方面有较强优势,其中,石油化工比重占全国的30%以上,有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渤海化工园、精细化工基地等。要借力环渤海石化优势,发展濮范台试验区石化产业,打造“三化”融合链接示范区。
 
        3. 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随着交通条件普遍改善和信息化迅速发展,山东发达地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金融、保险、研发、现代物流等第三产业必将产生辐射, 濮范台试验区要及早做好对接这些产业的准备工作,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三)全方位深度产业合作
 
        1. 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对接。一是加快高速公路网络建设,规划建设范台梁高速公路,打通试验区至山东省的快速通道, 改善濮范台试验区交通条件、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知名度,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等得到具体体现;启动濮阳至东明高速公路建设,尽快与日东高速实现对接, 形成陆路快速出海通道。二是建设台前县吴坝航运码头,发展水运事业。打通东平湖,连接京杭大运河,形成水上出海通道,填补水运空白。
 
        2. 着力抓好经济、技术和产业深度对接。借助濮阳北向通道,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尤其是要借力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优势,提高濮范台试验区产业链接和协作配套水平;依托濮阳东向通道,有序承接海内外产业转移,拓展合作领域,扩大招商引资范围,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3. 着力抓好产业政策对接。参照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和山东发达地区等地产业发展政策, 结合濮范台试验区实际,全面落实税收、土地、金融、项目、用工、用电等优惠政策,打造优良的政策环境。要创造条件主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科技部等部委联系,寻求政策支持。同时要利用濮范台试验区平台,分步骤运作,邀请央企和大型企业、权威专家学者、部委和国家领导人等到试验区考察调研,增加濮范台试验区进入国家和央企决策层视野的机会。要牢牢抓住河南省对口帮扶濮范台试验区的机遇,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三、对策建议

       
(一)以战略研究为突破,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认识两大发达经济板块
 
        组织专门力量,对山东发达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产业发展、圈内省市的产业发展思路、产业市场需求、产业转移等重大课题进行战略研究,全面分析其产业优势、劣势和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接轨的正确取向和战略机遇,提出一揽子的对策和措施。也可借助外脑,以课题的形式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供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共享。
 
        (二)建立互利共赢机制,促进濮阳优势产业与引进产业互惠共生
 
        1. 密切关注山东发达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优势、转移方向和投资动态。主动寻找有利于产业延伸、技术先进、协作配套的产业,积极参与山东发达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分工协作,了解把握这些地区的产业布局、战略安排等,特别是央企等企业大集团在新一轮竞争中的产业布局。密切关注山东发达地区、京津冀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地新的产业发展动态,及早行动寻找合作点。
 
        2. 建立引进企业与当地企业共同发展机制。首先,研究好、落实好引进企业与当地企业合作的相关事宜,促进企业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合作,形成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从市场准入、市场规划、市场体制入手,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其次,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促进引进企业与当地企业的沟通、协调,实现共同发展,从机制上提供保障。第三,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实施新的合作模式,如“飞地经济”模式。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加强与山东、北试验区内的4个省定产业集聚区或专业园区共建“现代服务业”、“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园区,开展深层次合作。
 
        (三)加大政府间的交流,构建产业合作新机制
 
        一是签订产业合作框架协议。在沟通、交流、协商的基础上,与条件成熟的地市签订双边、多边合作框架协议,实现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往来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人才培养和产业转移互惠互利。二是建立主要领导人年会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产业发展会议,研究决定与相关地市之间区域产业合作重大事宜,协调推进区域合作。三是建立市级秘书长协调制度。协调推进产业合作事项的进展,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督促、落实框架协议内容,研究开发新的合作领域、合作项目,加强地市之间的信息交流,及时准确地捕捉相关地市产业发展、要素流动、环境变化等动态,为产业对接、产业转移、物流集散、资金流动、人才培养等寻找合作契机。四是建立部门衔接落实制度。组建专题工作组,有关部门要加强相互间的协商与衔接落实,对具体产业合作项目
及相关事宜提出工作措施,制定详细的合作计划等。
 
        (四)加强行业间、企业间等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积极促进城市间行业协会、企业、社会团体、学术机构和广大群众的交流合作,建立跨行业协会交流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在区域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多角度、全方位促进行业发展,为政府工作提供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建立企业间交流机制,通过合作提升企业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如通过举办企业家论坛吸引大企业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参加,推进投资交流和产业合作等。□
 
        参考文献:
        [1]欧阳慧,刘宝奎. 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J]. 宏观经济管理,2014(07).
        [2]丁金学,樊桦. 城市群地区交通运输服务发展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4(05).
        [3]魏国江. 价值链分工视角下现代产业发展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4]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5]王发曾. 三化协调与四化同步:中原经济区的战略选择[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05).
        [6]王家庭,刘秉镰. 南开大学区域产业经济研究丛书:区域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7]赵祥. 产业集聚、扩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8]河南省政府. 濮阳市建设中原经济区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豫政〔2012〕69号[Z]. 2012-7-26.
        [9]国务院. 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国办函[2013]35号)[Z]. 2013-2-7.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 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