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区域合作
区域合作

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区域合作新模式时间: 2015-07-31信息来源:孙壮志 作者:wl_admin 责编: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四国并出席上合组织比什凯克峰会,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倡议,体现了中国进一步拓展欧亚地区外交的新思路,备受各方瞩目。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欧亚大陆国家通过交通、信息、能源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形成一种独特的地缘经济合作方式。首先它应该是互惠的利益共同体,不断扩大各国的经济贸易联系,特别是地处内陆的中亚国家,可以将地缘上的劣势转变为区位上的优势,在欧亚经济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次它应该是共赢的发展共同体,各国都可以从合作中受益,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前的优先方向,加强融资合作,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真正造福于各国人民;再次它应该是开放的合作共同体,涵盖的地理范围非常广阔,区域外的国家也可以参与进来。习近平主席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体现了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对向西开放的重视,也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加强和提升双边关系的重要契机。


  古代丝绸之路:友好交往与互利合作的历史见证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上始于我国的秦汉时代,一直延续到公元19世纪才完全中断,沿途的贸易往来活跃了两千多年。中国的丝绸是古代东西贸易中最负盛誉的商品,丝绸之路也由此得名。有史料证明,在公元前300年以前,中国的丝绸就已输出到古代印度,而后又为欧洲的宫廷所热捧。中国西汉时期的张骞历尽艰辛两次出使中亚,当时“通西域”的初衷主要是联合大月氏共抗匈奴,结果却让中华文明和中亚、西亚文明有了更加亲密的接触,丝绸之路随后进入一个繁盛的时期。当时的丝绸之路,东起西汉的都城长安,经河西走廊和新疆,而后经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全长7000多公里。


  历史上这条横跨欧亚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和非洲各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也是沿途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古代经济奇迹。实际上贸易的商品种类繁多,而且是互通有无,各国不仅开展贸易,也共同保障、维护通道的安全。丝绸之路的发展经历了多次较大的波折与沉浮,如汉末的战乱使丝绸之路受到阻隔,东汉时期的“三绝三通”也说明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著名的外交家班超在西域纵横30余年,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为促进中国与中亚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古罗马、希腊、埃及、波斯、花刺子模等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站和集散地越来越多,可供贸易的商品也越来越丰富。


  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顶峰。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兴盛的时代,当时以丝织和印染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相当发达,丝绸之路上往来商旅不绝于道,其胜景为史学家由衷赞叹。不少中亚的商人、宗教人士在中国定居,撒马尔罕、布哈拉等中亚古城因为丝绸之路而富甲一方。进入明清时期,由于新航路的开辟,陆路贸易受到影响,但传统的商品交流一直没有断绝。到19世纪后半期,随着中国在列强的炮火中走向衰落和中亚被并入沙俄帝国,丝绸之路也难以为继。


  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是商旅之路,也促进了东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交流。来自中国的印染技术、铸造工艺和造纸技术先后传到中亚和欧洲,宋代以后中国的陶瓷工艺也对中亚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样,通过丝绸之路,中亚地区的葡萄、苜蓿、石榴等植物以及良马等珍禽异兽也陆续进入中国。这条道路还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佛教就是经中亚传入中国,同时还伴有今天让游人流连忘返的石窟艺术。唐代宫廷乐舞就有不少来自于中亚,其中康国的“胡旋舞”和石国的“胡腾舞”风靡首都长安,唐代诗人元稹曾经有诗句:“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印证了这种文化交融的成果。丝绸之路作为一条横贯东西的商路能够载入史册,是因为它不仅仅是普通的贸易通道,还是促进不同民族和地区友好交往、使亚欧不同国家共享千年繁荣的和平之路、合作之路。今天我们说要实现丝绸之路的伟大复兴,与“沿路”各国共建经济带,同样是要把这种合作的理念与共赢的方式发扬光大。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复兴的希望与现实的难题


  苏联时期,经西伯利亚建设了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第一条亚欧大陆桥,但这条线路距离过长,太平洋的出发点符拉迪沃斯托克又是冬季封冻的港口,经济价值有限。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中亚国家的独立,开始积极推动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建设,即从中国经中亚到欧洲。由于中亚国家都是内陆国,其中乌兹别克斯坦更是要经过两个国家的领土才能到达出海口,苏联时期建设的基础设施对外基本上都只是朝向俄罗斯的,使中、亚客观上处于半封闭的状态。独立后中亚国家寻求与中国、南亚、西亚国家开展合作,要实现交通“多元化”,改变受制于人的不利状况,为开展对外经济联系、提高自身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重建丝绸之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出的,成为很多中亚国家外交战略的核心内容。


  这个阶段的新丝绸之路主要指开工建设的连接中国、中亚、西亚、欧洲的公路和铁路,要把中亚再度打造成陆路交通枢纽。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一些金融机构也积极投入,提出各种各样的交通计划。1992年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开通国际铁路联运,双方又签署协议,哈方可以利用中国的东部港口连云港出口货物,新路桥现出雏形。中国还与中亚邻国修建了多条公路,开放了多个陆路口岸。大量中国廉价商品源源不断进入中亚,对中亚国家缓解国内经济危机,保证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时期土库曼斯坦还修建了到伊朗的铁路。


  由于中亚国家经济的恢复比较缓慢,基础设施陈旧,过境能力有限,90年代后期俄罗斯发生的金融危机也影响到中亚国家,加上周边安全形势恶化,中亚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很不顺畅,区域内的交通合作陷入困境。虽然中亚国家对中国抱的希望很大,但中国还不具备对外大规模投资的能力,双方贸易结构不平衡以及商品质量问题被放大。而西方国家更关心中亚的能源开发,对基础设施缺少投资热情,欧洲的“运输走廊”计划带有防范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目的。这些原因造成了新丝绸之路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上和计划中,只是国际运输当中一个不被看好的选项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欧大陆上许多国家都希望借中国的“东风”发展经济,准备与中国开展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取道中亚与中国建立更加便捷的交通联系。中亚国家本身也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经济开始走上正轨,对外经济联系不断扩大,吸引的外国投资逐渐增多。一些大型的交通设施项目开始落实,中亚国家的铁路、公路的改造和建设,为丝绸之路的升级创造了条件。


  当前中国在中亚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同时随着利益的增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也增大了。中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曾经借丝绸之路与中亚国家建立过数千年的友好关系。今天我们说要建设现代丝绸之路,就是要发展密切的经贸关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俄罗斯的经济合作关系快速发展,铁路、公路、油气管道、信息网络使现代丝绸之路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应该不断提高经济合作的质量,特别是照顾到中亚国家的利益关切。我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基于这种考虑,是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全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之后提出的。


  中国提出这样一个倡议,得到中亚国家官方的认可和支持,但在俄罗斯等国也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比如俄罗斯信息分析中心网站刊发文章《中国能够改变中亚吗?》,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可能成功,原因包括,地理状况不佳,建设铁路、公路成本过高;地区各国政治关系存在很多矛盾,难以开展紧密合作等。主要还是理解上的偏差,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新的一体化方案,具有帮助中国确立地缘政治优势的目的。对此,中国应该多做解释工作,正面回应各种疑虑,尤其是来自俄罗斯的负面声音,未雨绸缪,防止从负面影响中亚国家的决策。


  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创新理念打造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的演讲中强调,要共建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实际上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先导和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与过去做个比较,现代丝绸之路虽然与传统的陆路贸易通道有一致的地方,但注入了更多的新内涵。首先是手段上更加先进,历史上是最原始的运输方式,主要靠驼队,上个世纪有了火车和汽车,今天又增加了航空、管道、电缆等;其次是线路上更加灵活,覆盖面更广,古代的丝绸之路主要有南、北两条主要线路,现在则是四通八达,呈现一种网络状分布;再次是内容上更加丰富,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政策上的开放与互惠,都成为丝绸之路合作的应有之义。


  在此意义上讲丝绸之路的复兴,已经有了更高的层次,也得到了更强有力的支撑。一是双边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中亚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二是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等多边机制的建立与推动,上合组织框架内中方的贷款很多用于改善中亚国家的基础设施;三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使各国意识到只有加强区域合作才能有效抵御风险,扩大了对经济合作的客观要求。复兴丝绸之路,它的经济内涵既有交通、能源、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合作,也有农业、中小企业以及市场中介服务方面的合作,还包括科技、环保、旅游、卫生、教育、救灾等领域的交流。可以吸纳区域外的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广泛参与。


  目前中亚一体化陷入困境,国家间关系受到多重不利因素的干扰,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许多区域性的问题无法通过跨国合作来妥善解决。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各国容易接受的合作方式,非常灵活,充分尊重中亚国家的经济主权和自主选择对外经济合作伙伴的权利,也不会建立新的机制与其他经济合作组织竞争,实际上是现有各种经贸合作关系的整合和提升,能够促进地区各国、地区各种跨国机制的合作。


  共建经济带,在交通领域,可以通过实施一些跨境运输合作项目,充分发挥现有的过境潜力;提高现有陆路口岸的工作效率,推动口岸设施的建设;消除现有公路运输网互联互通方面的障碍;发挥跨境铁路联运的优势,同时推动新的铁路项目建设,把中亚的铁路与外部更多地联系起来,对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利。在能源领域,在建设石油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同时,加强对跨国管道的维护和安全保障;建立能源合资企业,不仅联合勘探、开采油气资源,而且在油气资源的加工、运输以及新能源技术方面开展合作;未来甚至可以建立能源共同体,在能源的生产、市场、运输等方面形成集约化,使各方充分受益。在金融领域,通过建立多边金融机构和融资平台,解决项目的融资问题;帮助各国规避国际上的金融风险,共同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难题;为相互投资提供优惠条件,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这条经济带不同于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而是一种复合的、共赢的、开放的合作与交流方式,促进各国充分发挥地缘上的优势,开辟一条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开展平等合作,共享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在全球经济整体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的背景之下,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提供一种全新的合作理念与模式,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保证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安全,以经济合作带动政治、文化交流,同时又以稳定的国家关系促进经济的共同繁荣与进步。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应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多边机制,它的建设要依靠地区内各个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取得更多成效,是一种复合型的新型关系。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要探索一种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不是重建一种区域经济安排,而是促使现有的合作更加顺畅。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经济关系,对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对中亚国家恢复传统的经济联系,对区内各种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都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比如现有的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中西亚经济合作组织,可以寻找合适的方式,落实共同感兴趣的重大项目。首先是便利化建设,可以消除区域内的贸易、投资、过境运输的壁垒;其次是加大政策协调,可以提升各国彼此的认同程度,尝试建立共同的合作规则,加强区域内各国政策与制度上的沟通和衔接;再次是提高竞争能力,通过国际合作,改善投资环境,减少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各国出口能力,真正实现优势互补。


  经济带是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指的是跳出了传统的区域经济模式,不是通过建立排他性的关税同盟或者超国家的管理机构来实现合作,而是在各国认同同一理念和规则的前提下,以平等、互利、共赢的方式扩大经济交流,减少不利因素的干扰,共同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同时,这种合作还应该包括政治上的彼此互信、人文上的相互亲近、安全上的和平共处,有助于建立长期友好、非常稳定的国家关系,出现争端也可以通过政治和外交方式化解矛盾。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外交实践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目前来说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平台。理念上要推动实现共同繁荣,倡导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也就是我们倡导的新合作观,是新合作观的一种实践方式;建平台而不是建机制,就是要提供合作的机会,而不是要约束、限制各国的对外经济联系。途径可以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签署多边的投资保护协定、开展贸易谈判提供互惠的条件、建立良好的融资平台、落实一些重大的经济合作项目等等。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要真正成为一种外交实践,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要和中国在中亚的总体战略布局相适应。随着今年一些大的能源项目的落实,中国在中亚的战略利益已经延伸到了里海地区,另外就是已经与5个中亚国家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经济带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中国到里海的“大通道”畅通与安全,同时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充实新的内涵。


  要和中国对欧亚地区的外交政策相适应。欧亚地区国家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中国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应该把经济带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变被动为主动,跳出一些可能导致中国“两面丢分”的窘境,因势利导,增强左右该地区国家外交政策的手段。


  要和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需求相适应。我们提共同受益,归根到底经济带还是要为我所用,要适应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外经济联系扩大的需要,考虑自己的能力和长处,量力而行,突出重点,不应贪大求全。


  要和地区形势乃至大的国际环境变化相适应。要对各国,尤其是中亚国家的形势及时作出研判,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盲目悲观,对其他大国的中亚战略要了然于心,处理好与俄罗斯、美国及其他各国的竞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