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城乡统筹背景下县域产业规划路径选择时间: 2016-05-02信息来源:刘戈 王明浩 王建廷 方玉涛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从城乡统筹背景下出发,从产业规划路径选择的视角来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中的产业规划路径选择,遵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特别是要立足资源禀赋,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地域的具体条件是决定产业布局的依据,不同的地域或同一地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必须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采用地域和城镇化率两个评价标准来对比分析研究各县域产业规划路径合理模式。县域产业规划路径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更加重视后势力量的发挥。
        【关键词】城乡统筹;县域;产业规划;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年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县(市)域城乡统筹规划与建设模式研究”。
 
        县域经济作为中国基本的经济单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的主要障碍,使县域经济再度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手段不断创新,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三农”问题、政府行为、产业集群等内容成为县域经济研究新的关注点。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县域产业规划路径的不同选择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只有通过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才能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 县域产业规划的路径选择
 
        根据以人为本、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县域经济中的产业发展应当立足各地区资源禀赋的特色,围绕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县域产业规划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根据不同地区县域产业发展模式的不同,本文选择地域和城镇化率两个评判标准,对不同地域、不同城镇化率的县域产业规划进行合理的路径选择。
 
        按照地域分布,我国可以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共11个省、直辖市。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发历史悠久、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使东部地区的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共8个省、自治区。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地理上承东启西,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内蒙古共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中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落后,县域产业发展缓慢,东部经济比较发达,县域产业发展较快,因此可以把中西部地区作为整体来与东部地区进行比较分析。
 
        按照城镇化发展情况分类,国际上一般将城镇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城镇化率在30%以下为初级阶段,30%~70%为中级阶段,70%以上为高级阶段。也有人把城镇化的进程分为六个阶段:即城镇化率在10%以下为史前阶段;10%~20%为起步阶段;20%~50%为加速阶段;50%~60%为基本实现阶段;60%~80%为高度发达阶段;80%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这里以国际上对城镇化进程的划分为依据,按照东部与中西部产业发展特点与问题来进行分析。
 
        1.1东部地区

        1.1.1城镇化率在70%以上的县域
 
        本文以昆山市和石狮市为例分析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在70%以上的县域产业规划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昆山市,是江苏省苏州市所辖的一个县级市,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75.1%,城镇人口124.6万。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排行榜上,昆山市连续四年位居第一,并且连续多年位于我国百强县之首。昆山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201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4.4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31.2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69.61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产业集聚度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新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业转型发展,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型,积极营造特色旅游胜地。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对外经济合作稳步推进,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
 
        石狮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陆域面积158.12km2,是全国最小的县级市。据了解,截止到2013年3月,石狮市城镇化率达75.5%,居全省县级市第一位。石狮是商贸之都、服装名城、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与城市基本一致。最近几年,石狮市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被福布斯评为中国最具商业活力的沿海开放城市。由于地理和历史因素,长期以来石狮市工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缓慢。“十一五”期间石狮市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向科技创新型经济转变。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较快,产业链得到延伸,加快集中集聚发展。截止到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3.0:62.1:34.9。石狮以服装闻名于世,是中国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集散地,经过20多年精心培育,已形成了一条以服装加工生产为核心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昆山、石狮等这类县(市)域产业规划的特点是,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有该县域的主导产业,对外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但这些县域的产业规划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产业增长后劲不足,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土地、环境等要素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比重偏小,企业总体上处于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低,高新技术比重低、技术创新投入不足,需要新的支柱产业。
 
        1.1.2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的县域
 
        本文以龙口市和海城市为例分析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的县域产业规划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龙口市,是山东省下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2013年,龙口市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到2013年年底,城镇化率提高到64.6%,较2012年城镇化水平62.9%再提高1.7个百分点。在龙口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5:63.9:32.6。工业结构趋优向好,累计完成工业投入695亿元,其中技改投入占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2%,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拉动效应日益提升。旅游度假产业发展迅速,滨海旅游度假区初具规模,已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1.6亿元。
 
        海城市,是辽宁省下辖县级市,由鞍山地级市代管。2011年,海城市的城镇化率达到60%,到“十二五”末期,海城城镇化率将达70%。海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在县市中具有较强竞争力,是辽宁较大的县级市,全国百强县之一。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795亿元,同比增长1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9.4:52.6:38.0变为2011年的5.5:48.6:45.9,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海城市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围绕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休闲观光农业等二三产业。工业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进一步增加投入项目,同国际市场接轨,不断增加对外开放。
 
        龙口市、海城市等这类县域产业规划的特点是,三次产业的发展按照二、三、一的比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传统产业支柱地位仍然比较突出,工业化始终坚持立足本地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在市场的选择和政府的引导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结构。打造传统产业链,在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基础上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但这些县域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主要表现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高而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价值链低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大多数企业仍然是中小型企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企业仍处于积淀技术实力阶段,主要技术基本靠引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明显。这些县域大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属于粗放型和内源性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各种要素的制约下,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1.1.3城镇化率在30%以下的县域
 
        我国东部城镇化率在30%以下的县域较少,本文仅以定安县为例分析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在30%以下的县域产业规划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定安县,是海南省所辖的一个县。2011年末,城镇常住人口54599万人,城镇化率为16%。2012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GDP跨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552022万元,同比增长10.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28677万元、94827万元和228518万元,分别增长7.1%、15.1%和12.6%。三次产业结构加快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格局转型明显加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4%;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4%。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旅游市场保持快速发展。
 
        定安县这类县域产业规划的特点及问题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生产水平不高,发展缺乏后劲,由于人口数量大、传统农业比重大,这些县域的农业仍存在着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结构不合理、产业化水平低、科技兴农措施实施不到位等问题。缺少工业经济发展,乡镇之间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具有相似性,使得他们在产业选择上表现为趋同性。大多奉行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产业结构升级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由于工业化不足,使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良好,但随着从经济发达地区引进低层次、污染性加工严重,使得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呈现。经济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不足,农业产品开发和科技创新亟待增强。
 
        1.2中西部地区
 
        1.2.1城镇化率在70%以上的县域
 
        本文以图们市和珲春市为例分析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在70%以上的县域产业规划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图们市,是吉林省县级市。2011年底,图们城镇化率达79.34%。图们市积极培育农业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全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全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以开发开放为重点,以商贸旅游为龙头,全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加快旅游、商贸等产业发展,引导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层次,增加消费总量,拉动经济增长,加大旅游产业开发力度。在“十二五”期间,坚持工业立市、开放活市、旅游兴市、富民强市的思路,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2.7:57.3:40。
 
        珲春市,是吉林省县级市。2011年底,珲春城镇化率达72. 2%。近年来,珲春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能源水电、林产品加工、服装纺织和信息电子”四大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到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6:67.5:27.9。产业基础更加夯实,新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开发开放突飞猛进,初步形成了地区特色产业体系。
 
        这类县域产业规划的特点及问题是,产业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加大,工业发展强劲,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薄弱,传统服务业比重已经下降,产业优化已经起步,但成效不显著。农业基础仍比较薄弱,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使农产品附加值提升难。农产品品质不优,市场优势不明显,农业经营规模小,品种类型比较单一,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产品品牌效应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质量和档次还比较低,未建立起区域性的品牌,品牌效应不明显,缺乏竞争力。传统产业比重还比较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虽然工业发展强劲,但工业企业生产机械设备简单大众化,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分散化经营问题严重,产业链条还比较短。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对外贸易水平还有待加强。
 
        1.2.2城镇化率在30%~70%的县域
 
        本文以巩义市和孝义市为例分析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在30%~70%的县域产业规划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巩义市,是河南省下辖县级市,经省统计局评估认定,2012年底巩义常住人口81.32万人,城镇人口39.0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8.0%,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在10个省直管县中位居第一。巩义矿产资源丰富,工业经济发达,据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84.0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133.9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8:72.8:25.4。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以文化创意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
 
        孝义市,是山西省下辖县级市。“十一五”期末,孝义城镇化率已达57%,2011年,孝义市的城镇化率达到58.76%。“十二五”期间,孝义市的目标是城镇化率力争达到80%以上。孝义市坚持招商引资,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不断加强“三农”工作,努力实现设施一流、强农惠农的特色发展。着力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设施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加工、核桃种植加工“四大特色产业”。
 
        这类县域的产业规划的特点与问题是,大多数县域的产业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工业发展较好,主导产业高端化。但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比较薄弱,发展较为滞后。优势产业不突出,第二产业比例较高,第一、三产业增长不快,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规模经济效益和产业化水平低。支柱产业的作用和地位不明显,尚未形成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增长缓慢,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就必须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存在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和水平较低,服务功能不够完善,社会化程度低,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小规模分散经营,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业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新兴特色产业培育缓慢。农产品市场化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弱,产品外向度不高。
 
        1.2.3城镇化率在30%以下的县域
 
        本文以临县和方山县为例分析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在30%以下的县域产业规划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临县,是山西省吕梁市所辖的一个县,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22.56%。临县坚持以煤为基,切实抓好煤矿改造提升和生产经营,为县域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坚持龙头带动,落实信贷资金,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多元发展,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快景点建设,旅游产业开始向现实经济转变。坚持开放引进,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理念,有力促进经济转型。但临县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的3.59%,仅占全省的3.65‰。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不合理,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0.4:56.5:23.1,一产不强、二产不优、三产不大。
 
        方山县,是山西省吕梁市所辖的一个县,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26.75%。方山县着眼于工业强县,大力实施企业改制,开发潜力产品,扶持优势企业,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走上了工业规模化发展的道路,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解决绝对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第三产业逐步繁荣。但还需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这类县域产业规划的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够大,第一产业不强,第二产业不优,第三产业不大。传统产业比重大,资源依赖性强,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尚未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产业缺乏龙头企业,缺乏品牌影响力强、知名度高的龙头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由于新兴产业的高风险、高投入,许多中小企业不愿进行投资,许多核心技术需要从外部引进,生产的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集中度偏低,没有形成规模特色区域,招商引资缺乏战略项目。科技进步相对缓慢,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由于资源条件限制,这些县域的旅游业不发达。
 
        2 城乡统筹背景下县域产业规划的路径选择
 
        2.1东部地区县域产业规划的路径选择
 
        2.1.1城镇化率在70%以上的县域
 
        要进一步做好“稳一、优二、强三”。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调整优化第二产业,继续突出已有产业的主导地位,发展规模经营,促进新支柱产业体系的形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重点放在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注意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施多元化战略,探索新的贸易方式。
 
        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三大主攻方向,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相配套为发展路径。重点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三外结构”、优化投资结构、优化布局结构,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不断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大旅游市场开发力度,着力构建与城市文化底蕴、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色旅游格局;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壮大影视传媒等特色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大鼓励、保护、支持的力度,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鼓励企业做强主业、延伸产业链,支持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一批骨干领军型企业;扎实开展“挂钩服务企业”活动,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全面执行税率调整和各项规费减免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2.1.2城镇化率在30%~70%的县域
 
        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县域的区位优势,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接受经济辐射,加强项目和产业协作,形成联动发展的优势产业体系,由地理位置上的对接转变为产业上的对接。
 
        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这些县域的传统产业有相当大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壮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联合。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集群能够使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专业化水平,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按照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实现集约发展的要求,引导工业企业集聚化发展,形成集聚规模,在现有块状经济的基础上培植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扩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和工业企业发展水平。重点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型、资源加工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区域特色型、劳动密集型和高科技型产业集群。建成企业与相关组织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生产上分工协作,技术上互动创新,资源上互补共享,开展相互依存、相互分工、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生共赢的产业体系。
 
        2.1.3城镇化率在30%以下的县域
 
        加快第一产业的发展,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用现代物质条件武装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的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实现生产技术科学化。
 
        加大招商引资,挖掘项目投资潜力。工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是这些县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加快发展,需要投资拉动,并利用投资刺激消费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发展和壮大第三产业。加强对旅游景区的建设,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产业,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和壮大服务业,逐步完善配套功能服务体系,提升行业服务质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促进传统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结构优化。
 
        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引导企业入园创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不断促进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创新发展方式,加速产业集聚,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尽力延长产业链、提升加工度和附加值。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向高加工度发展。
 
        2.2中西部地区县域产业规划的路径选择
 
        2.2.1城镇化率在70%以上的县域
 
        做精农业经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培育核心企业、核心产业、核心产品,努力形成特色产业,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大力发展出口型农业,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产业,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农产品消费、农产品出口加工。
 
        强化产业支撑,强化工业经济。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强化投资拉动,突出产业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主体,配套产业和特色产业跟进发展的新格局。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
 
        提升第三产业层次,做优服务业。全面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产业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服务业经济产业规模化、服务国际化进程。加速旅游资源开发,着力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打造物流平台,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业,繁荣发展传统服务业,形成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新型商贸流通体系。
 
        2.2.2城镇化率在30%~70%的县域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粮食作物,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扶持农产品销售加工的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推广,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
 
        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构建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深度延伸传统产业链条,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将资源优势扩大为经济优势。搭建产业集聚平台,制定园区扶持政策,实现产业集群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集中治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先导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商贸物流、交通运输等产业。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文化、餐饮娱乐等现代服务业。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做到全国、海外,降低转移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加强与其他省份的联系。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扩大引进国外资本和国外物流的趋势,提高现代物流业的水平。
 
        2.2.3城镇化率在30%以下的县域
 
        农业发展要坚持发展特色农业,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发展特色农业区,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扩张。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不断加强二、三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新突破。发展特色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快高科技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企业在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努力培养、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学习发达地区先进技术,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不断创建新的行业、新企业、创造新产品,保持技术上能够达到先进水平。
 
        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根据西部地区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工业梯次发展,推动壮大骨干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培育新型产业,构建工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推动工业新型化发展。
 
        3 结论
 
        本文从城乡统筹背景下出发,从产业规划路径选择的视角来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中的产业规划路径选择,遵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特别是要立足资源禀赋,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地域的具体条件是决定产业布局的依据,不同的地域或同一地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必须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本文采用地域和城镇化率两个评价标准来对比分析研究各县域产业规划路径合理模式。县域产业规划路径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更加重视后势力量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谭建斌. 垫江县产业结构优化及路径选择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2]郭秀权. 宁夏县域经济向现代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J]. 宁夏社会科学,2013.
        [3]李丽英,徐运红. “两型”视角下邯郸县域经济产业路径选择研究 [J]. 特区经济,2011.
        [4]马随随,陈洪全,彭俊. 主体功能区视域下县域产业结构优化路径选择——以江苏新沂为例 [J]. 现代城市研究,2014.
        [5]刘国斌,王卓识. 生态文明理念下东北地区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J]. 税务与经济,2014.
        [6]陈家宽. 培育和壮大县域优势产业路径浅谈——以安徽省广德县为例 [J]. 中外企业家,2013.
        [7]任新峰. 基于沿海开发的县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J]. 江海纵横,2013.
        [8]杨晨宇. 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研究——以江西省樟树市为例 [D]. 江西师范大学,2013.
        [9]米炜嵩. 渭南,渭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产业路径及空间模式研究 [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10]林昌华. 政府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对“福建晋江经验”的探索 [J]. 金融经济,2011.
        [11]王洪平. 推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探讨 [J]. 现代商业,2011.
 
        作者简介:刘戈(1977-),男,天津人,博士,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收稿日期:2014-11-29
 
Plans for County Land Industry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LIU Ge, WANG Minghao, WANG Jianting, FANG Yutao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selected a perspective that Industry Planning Path Selection to study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nty economy in industrial planning choice follows the general law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In particular, the laws should be based on natural resourc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to determine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industrial layout geographical basis and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or in the same region, we should take a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l. Regional and urbanization rate using two evaluation criteria to analyze each county industrial planning research path reasonable model in this paper. The Selections that the county industrial planning path should be suitable for local conditions and the selections would promote resource allocation to maximiz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In their comparative advantages,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potential strength in future.
【Keywords】Urban and Rural Areas; Counties; Industry Planning; Select the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