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者专著 > 城市群:理论与实践
城市群:理论与实践

城市群:理论与实践 简介 总序时间: 2019-04-06信息来源: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4年  作者:黄征学  责编:qgy 于源


                   

作者简介


黄征学

男,湖北京山人,经济学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现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国土规划、区域经济、房地产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参与和主持委重大课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委托课题、国家软科学基金课题、国家发改委宏观院重点课题、应急课题、地方政府委托的课题和基本课题项目60余项。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科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国金融》、《经济问题探索》等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中国城市经营中土地价格行为研究》、《土地管理新论》、《中国十大城市群》、《京津冀区域合作论》等多部著作。



总序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城镇化进程


陈宗兴



区域和城市发展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由于区位、资源禀赋、人类开发活动的差异,我国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从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大区域GDP占全国比重看,2001年为53:20:17:10,而2005年为55:19:17:9,东部地区的比重进一步升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是农民纯收人的1.86倍,1990年为2.2倍,1995年上升到2.71倍,到2007年高达3.33倍。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是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方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方针,为推动我国区域和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今后,将继续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使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缓解。还应当在国土生态功能类型区的自然地理基础上,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调整经济布局与结构,明确开发类型与强度,完善投资、产业、土地和人口等政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20世纪末,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建设、特色经济和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西部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在资金、段策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继续加大对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尽快使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得以改变,逐步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期务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城市或城镇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是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区域具有辐射和带动功能。规模经济、聚集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城镇化是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涂径。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进一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仍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而城镇化对于工业化和现代化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分散的乡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城镇化也相应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城镇化进程不只是城镇人口比例的提高,它还是社会资源空间配置优化的过程,它将带来城镇体系的发展和城镇分布格局的转变,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中小城市和建制镇发展起来,构成一个结构更为合理的城镇体系,有利于产业布局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因此,城镇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也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应当合理发挥大中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国内外经验表明,在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效益随城市规模扩大而上升。因此,应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特别是西部地区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城镇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非常明显。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必须认真考虑自然条件的差异及环境条件的制约,通过对城市主导产业培育,提高现有大中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并促使条件好且具有发展潜力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尽快发展成为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从而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这里,必须强调,发展小城镇也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我国小城镇的数量大、分布广、“门槛”低,有利于就近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减轻城镇化进程中数量庞大的富余劳动力对大中城市社会经济的剧烈冲击。因此,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不断加强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不断健全和改善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努力形成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还必须指出,当前在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的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各类开发区建设已经成为一些区域和城乡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在开发园区里的若干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组成的产业园区,进行研究开发(R&D)支撑这些企业集群的科技园区,以及服务于这两类园区的居住园区,在空间上配置于一体共同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其增长极效应十分明显。这种现象也越来越多地引起包括区域经济学家在内的各方面专家、学者、官员等的关注与重视。

区域经济学是从空间地域组织角度,研究区域经济系统,揭示区域经济运动规律,探索区域经济发展途径的学科。肖金成同志主编的《中国区域和城市发展丛书》,汇集了近年来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区域经济学者对区域和城市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一批成果,内容涵盖区域发展、城市发展、空间结构调整、城市体系建设、城市群和小城镇发展等内容。其中,有的是为中国“十一五”规划进行前期研究的课题报告,有的是作者们多年探索的理论成果,也有的是课题组接受地方政府委托完成的实践成果。这些著作既贴近现实,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丛书的出版,不仅可以丰富区域与城市发展的理论,而且对促进区域科学发展、协调发展以及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年3月15日于北京


                            (陈宗兴: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   陕西省原副省长               西北大学原校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校长)





总序二


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新探索


陈栋生


国民经济由区域经济有机耦合而成。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作为自然条件复杂的多民族大国,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故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五个统筹”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从空间角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或者说,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探寻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既是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也是各级政府非常关心的实践课题。正因为如此,区域经济学不仅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问,亦是目前国内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区域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既促进了我国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繁荣,也为地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区域经济运动错综复杂,区域经济学必须紧紧围绕区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着重探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时间过程、动力机制、结构演变、空间布局特点,剖析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抓住区域与城市、区域分工与合作等重大问题,揭示区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

国内外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靠内生自增长能力,但也不排斥政策扶持的作用,特别是初期启动和对某些障碍与困难的克服。西部地区和东北三省近几年的初步转变,充分证明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的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布局与区域经济的大格局,20年前我概括为两个梯度差,即大范围的东、中、西部地带性的三级梯度差和区域范围内的点、面梯度差。近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除东部沿海的部分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山东半岛)工业化的高速发展,点、面梯次差大幅度收敛以外。总的来讲,两个梯度差都呈扩大之势。除去主客观条件的差异,地区倾斜政策是重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大国经济起飞不得不支付的成本。西部大开发的决策和实施,标志着中国经济布局指向和区域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将地区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把地区结构调整纳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之中,使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振兴更好地结合起来。①

今后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有利区位和改革开放先行优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海洋工程、环保工程和先进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地区产业结构。在现有基础上,加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闽东南、山东半岛等地区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的整合。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的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与营销中心将不断向中心聚集,加快沿海城市国际化的步伐,成为各种资源、要素在国内外两个市场对接交融的枢纽。在各大城市群内,将涌现一批新的中、小城市,它们有的是产业特色鲜明的制造业中心,有的是某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有的是物流中心,环境优美的则可能成为休憩游乐中心等等。这些中小城市的崛起,既可支持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又可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总之,东部地区今后将以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与动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东北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工业建设的重点,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国家的发展与安全作出过历史性重大贡献;同时亦是计划经济历史积淀最深的地区。路径依赖的消极影响,体制和结构双重老化导致的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经济市场化程度低、企业设备、技术老化,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矿竭城衰问题突出、下岗职工多、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问题,使东北地区经济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势中一度相形见细。2003年10月以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在国家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下,东北振兴迈出了扎实的步伐;今后辽、吉、黑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两盟(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作为一个统一的大经济区,将沿着如下路径,实现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使东北和蒙东成为我国重要经济增长区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型原材料基地和能源基地、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和国家生态安全的可靠屏障。

1.将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相结合;改善国企股本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构建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以并购、参股等形式参与国企改制和不良资产处置,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围绕重型机械、冶金、发电、石化、煤化工大型成套设备和输变电、船舶、轨道交通等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化发展能源工业,提升基础原材料行业。

2.合理配置水、土资源,保护、利用好珍贵的黑土地资源,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提升东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国家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发展精品畜牧业、养殖业和农畜禽副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充分利用冰雪、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壮大旅游业。

4.从优化东北、蒙东区域开发总格局出发,东部、西部和西北部长白山与大、小兴安岭地区,宜坚持生态优先,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开发;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地区摆在松辽平原、松嫩平原和辽宁沿海地区,具体地说,以哈(尔滨)大(连)经济带和东起丹东大东港、西迄锦州湾的沿海经济带为一级轴线,同时培养若干二级轴线,形成“三纵五横”,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扶植源枯竭城市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部六省在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方面均具相当优势。晋豫皖三华是国家的煤炭基地,特别是山西省煤炭产量与调出量居各省之冠,其余省都属农业大省,粮食占全国总产量近30%,油料、棉花产量占全国近40%,是重要的粮棉油基地;矿产资源丰富,是国家原材料、水、能源的重要生产与输出基地;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的中枢,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域优势;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经济总量达到相当规模,但人均水平低,6省城镇居民和农民的人均收入都低于全国平均值。中部6省地处腹心地带,国脉汇集的战略地位,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努力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连接东西、纵贯南北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有利于提高国家粮食和能源的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事关国家发展的全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作为工业有相当基础、结构调整任务繁重的农业大省、资源大省、人口大省,要发展为农业强省、工业强省、经济强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需做到下述一系列“两个兼顾”:坚持立足现有基础,注重增量和提升存量相结合,特别要重视依靠科技与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存量资产;用好国家给予中部地区26个地级以上城市比照执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抓紧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既坚持产业升级、提高增长质量,又充分考虑新增就业岗位,推动高技术、重化工、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各类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广谱式”发展;作为农业大省,要特别重视以食品工业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农业走向市场化、现代化的功效,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③在空间布局上,将发展省会都市圈培育增长高地、重点突破和普遍提升县域经济相结合,用好243个县(市、区)比照执行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扶植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④在企业结构上,既重视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包括跨省(区)、跨国(境)经营的大企业集团,更要支持中、小企业广泛发展,形成群众性的良好创业氛围。⑤在资金筹措上,既充分利用本地社会资本,又重视从省(市)外、境外、国外引资;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加工贸易的转移,发展相关配套产业。

“十五”期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0.6%,“十一五”开局之年,增长13.1%,2006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8万亿元。在新的起点上,今后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重点水利设施和农村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培育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加工、煤化工、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有色金属、稀土与钢铁的开采和加工,钾、磷开采和钾肥、磷肥和磷化工,以及一系列特色农、畜、果产品加工的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振兴和提升西部大中城市的装备制造业(如成渝、德阳、西安的电力装备,柳州、天水、宝鸡、包头的重型工程机械装备等)和高技术产业。充分利用西部的自然景观、多彩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积淀,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旅游品牌。在开发的空间布局上,重点转化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和各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地区中小城市及其周边、重要资源富集区与大型水能开发区、重点口岸城镇;及时推广重庆成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普遍提升县域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就近的支撑;推进基本口粮田建设和商品粮基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利用西部特有的自然条件,在棉花、糖料、茶叶、烟草、花卉、果蔬、天然橡胶、林纸和各种畜禽领域,壮大重点区域,培育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西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东西联动、产业转移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途径;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东部到西部地区投资经营的企业达20万家,投资总额达15000亿元。西南西北还将分别利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架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东中部的优强企业,共同建设边境口岸城镇,推进西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东西联动、产业转移是推进西部犬开发的战略性途径;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东部到西部地区投资经营的企业达20万家,投资总额达15000亿元。西南、西北还将分别利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架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东中部的优强企业,共同建设边境口岸城镇,推进与毗邻国家的商贸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

上述是我—一个从事区域研究工作50多年的学者对区域经济和中国空间布局的点滴思考,借中国区域和城市发展丛书出版之际再做一次阐述:希望和区域经济理论界的同仁、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们共同讨论。从书中《中国空间结构调整新思路》、《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论》,《京津冀区域合作论》、《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等,是肖金成等中青年区域经济学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其鲜明的特点是聚焦中国区域发展的现实,揭示、剖析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如《中国空间结构调整新思路》一书,是2003年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的“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的成果。研究成果以新的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分析了我国经济空间结构存在的三大特征、五大问题,阐述了协调空间开发秩序的六大原则、八个对策和“十一五”期间调整空间结构的八大任务。提出了建立“开字型”空间布局框架、确定“7+1”经济区、中国重要发展潜力地区和问题地区等设想。并根据“人口分布和GDP分布应基本一致”的原则,提出了引导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向东中部发达地区和城市流动的观点。成果中的一些建议得到了区域理论界的广泛认同,有的已为“十一五”规划所吸纳。

从书的作者刘福垣、程必定、董锁成、高国力、李娟等都是区域经济学界很有造诣、在国内很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加盟使丛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厚重。

本丛书主编肖金成是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他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财政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和国家原材料投资公司工作。为了研究学问,探索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他于1994年放弃了炙手可热的工作岗位、潜心研究区域经济,尤其是对西部大开发倾注了大量心血与汗水,提出了许多思路和政策建议,合作出版了《西部开发论》、《中外西部开发史鉴》等书籍。后来又主持了若干个重大研究课题,如《协调我国空间开发秩序与调整空间结构研究》、《北京市产业布局研究》、《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研究》、《京津冀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研究》、《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管理制度研究》等。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为其纳入国家战略从理论上作出了充分铺垫,我参加了该课题的评审,课题成果获得了专家委员会的高度评价,课题报告出版后在社会上形成广泛影响。故此,我愿意将这套丛书郑重地推荐给各地方政府的领导、大专院校的师生及从事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学者们,与大家共享。


2008年1月30日


                                 (陈栋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



注:①“三纵”指哈大经济带、东部通道沿线和齐齐哈尔至赤峰沿线,“五横”指沿海经济带、绥芬河到满洲里沿线、珲春到阿尔山沿线,丹东到霍林河沿线和锦州到锡林浩特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