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系列文件连载 > 城市群规划
城市群规划

《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上)时间: 2019-08-30信息来源:国家发改委 2016-03-07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 责编:qgy

附件

 

 

 

 

 

 

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 年 3 月  




 目   录

 

前言......................................................................................................1

第一章规划背景..................................................................................2

第一节发展基础..................................................................................2

第二节机遇挑战..................................................................................3

第三节重要意义..................................................................................4

第二章发展思路..................................................................................4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 .....................................................................4

第二节战略定位..................................................................................6

第三节发展目标..................................................................................7

第三章总体布局..................................................................................7

第一节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8

第二节完善城市群发展体 .............................................................9

第三节推动人口布局优 ...............................................................12

第四章创新发展提高质量效益.......................................................13

第一节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 .......................................................13

第二节营造“双创”良好环境............................................................14

第三节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 .......................................................15

第四节深化体制机制改 ...............................................................15

第五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16

第一节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 .......................................................17

第二节共建水利基础设 ...............................................................19

第三节 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 .......................................................20

第四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 .......................................................21

第六章产业协调发展.......................................................................22

第一节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 .......................................................22

第二节积极发展现代服务 ...........................................................25

第三节发展壮大现代农 ...............................................................27

第七章生态文明共建.......................................................................28

第一节构建区域生态屏 ...............................................................29

第二节推进环境综合治 ...............................................................30

第三节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 .......................................................32

第四节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 .......................................................33

第八章开放发展合作共赢...............................................................34

第一节扩大对外开 .......................................................................34

第二节加强国内合 .......................................................................35

第九章基本公共服务共享...............................................................36

第一节加强教育交流合 ...............................................................36

第二节推进医疗卫生合 ...............................................................37

第三节共同推动文化繁 ...............................................................37

第四节完善社会保障体 ...............................................................39

第十章组织实施..........................................................................39

 

 

 

 

 前 言

 

 

哈长城市群是东北地区城市群的重要组成区域,处于全国 “两 横三纵” 城市化战略格局京哈京广通道纵轴北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加快培育哈长城 市群,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聚,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对 外开放的新增长极,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是培育发展哈长城市群的指导性文件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布局重大项目的重要依 据。

规划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绥化 市、牡丹江市,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松原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核心区以上述市(州)中主体功能定位为国家 级、省级重点开发的区域为主,统筹区域其他地区发展,核心区面 积约 5.11 万平方公里,2015 年末常住人口约 2000 万人。规划期为 20162020 年,展望到 2030 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哈长城市群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紧紧抓住重大战 略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通过创新激发发展活力,深化改革提升发展动力,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区位优势独特。哈长城市群南依辽中南城市群,北临俄罗斯远 东地区,东靠朝鲜半岛,西接内蒙古自治区,与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相呼应,便捷联通北美、欧洲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 重要门户。

经济基础较好。该区域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最大的商品 粮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禀赋条件良好,已形成以装备、汽车、石化、能源、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边境 贸易、国际物流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城镇体系完备。拥有哈尔滨 1 座特大型城市,长春 1 座Ⅰ类大 型城市,大庆、齐齐哈尔、吉林、四平 4 座Ⅱ类大型城市,牡丹江、绥化、松原、延吉 4 座中型城市,一批小城市和各具特色的中小城 镇快速成长,2015 年底城镇化率为 56.5%

创新潜力较大。截至 2015 10 月,拥有普通高等院校 127 所, 国家、省级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 1500 余个,两院院士 61 名,国家 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2 个,国家级高新区 7 个,创新发展基础坚实。

旅游资源丰厚。哈长地区是金、满等文化发祥地,历史文化遗 产和现代工业遗产丰富,拥有长白山、黑土地和松花江等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发展生态和冰雪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

                             


第二节 机遇挑战

 

重大机遇。国家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 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推进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为哈长城市群转型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两个一百 年”奋斗目标加快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有力推进,为哈长城 市群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支撑。东北亚区域合作日趋紧密,开放型经济体制全面建立,为哈长城市群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创造了条 件。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推进,为促进哈长城市群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问题与挑战。哈尔滨、长春两大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尽 合理,创新能力和城市综合功能有待提升,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增强。各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确,低水平同质化 竞争严重。产业结构偏资源型、重化工型、传统型,支柱产业增长 乏力,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发展活力欠缺。跨流域污染和冬季大气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治 理任务艰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人口外流趋势明显,人力资本 积聚能力较弱,人才外流、“招工难”等问题制约产业发展。行政壁垒阻碍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尚须完善。

 

第三节 重要意义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是推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举 措,有利于探索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形成功能完备、分工合作、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优化全国城镇化战略格局;有利 于推动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 人口集聚,破解发展难题、依靠内生发展推动东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培育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促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有利于完善东北地区发展格局,拓展区域 发展新空间,增强东北地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东北亚地区合作,进一步提升东北 地区对外开放水平。

 

 

第二章 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根 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和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机遇,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 市治理能力,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 业协作发展、生态环境共建、开放合作共赢、公共服务共享,探索 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努力将哈长城市群建设成为具 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宜居宜业的绿色城市群。

应坚持以下原则:

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强化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和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立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体 系,打造城市群创新共同体,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强化哈尔滨、长春的带动作用,提升辐 射周边中小城市功能,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促进城乡区域协 调发展。

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 理念,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群。

优势互补,开放合作。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建立重大项目、平台共建和利益共享机制,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城镇化,健全 教育、文化、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着力增加人民福祉。

 

第二节 战略定位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国家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粮食生产基地、食品医药产业的绿色安全示范区,加快形成 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带动东北地区经济转 型发展。

北方开放重要门户。加强“中蒙俄经济走廊”陆海丝绸之路经济 带建设,加快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外向型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积 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打造“一带一路”我国北方对外开放合作的重 要门户。

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着力先行先试、改革创新, 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有利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双创”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形成促进创 新的体制构架,为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示范模式。

绿色生态城市群。尊重自然格局,合理布局城镇各类空间,保护自然景观,传承历史文化,保持特色风貌,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和冰雪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2020 年,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双 创”发展取得积极成果,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对 接互联,区域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开放型经济向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拓展,流域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环境质量持 续改善,初步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型城市群。

2030 年,城市群城镇体系更加完善,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 用、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建成在东北亚区域具有核心竞争力 和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

 

 

第三章 总体布局

 

 

统筹城市群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 城镇分工协作、协调发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一节 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

 

强化哈尔滨、长春两市的核心带动作用,有效发挥其他城市的 支撑作用,建设哈长发展主轴和哈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长吉(林)图(们江)发展带,构建“双核一轴两带”的城市群空间 格局。

相向发展,提升双核。进一步增强哈尔滨、长春的集聚和辐射 能力,促进两市分工协作、互动发展,提升服务和开放功能,引领带动周边地区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以榆树、 五常、双城、德惠、扶余、舒兰等县(市、区)为基础,探索建立哈长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统一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 共享、体制机制协同等方面进行探索和试点。

南北延伸,拓展一轴。依托贯通南北的哈大交通轴线,拓展哈 长发展主轴,向北延伸至绥化,向南延伸至四平、辽源,推动沿线城镇、产业和人口集聚,建成面向东北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 发展轴和产业集聚带。

扩大开放,壮大两带。哈大齐牡发展带,以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重点,以绥满高速、哈齐高铁、哈 牡客专、牡绥铁路等为纽带,连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 江、绥芬河等节点城市,强化对黑龙江全省、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对俄蒙开放枢纽功能,推动口岸与中心城市双向互动,推进绥芬河—东宁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形成东北地区陆 路对外开放型城市发展带。长吉图发展带,以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陆海联运通道、图们江区域合作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重点,依托珲乌交通干线,连接长春、吉林、松原、敦化、珲春等节点城 市,强化向西腹地支撑作用和向东沿边开放功能,推进长吉一体化 和延龙图一体化发展,构建与俄罗斯远东的贸易通道,加强对韩朝的交流合作,形成面向东北亚的沿边开放型城市发展带。加强两带 合作联动,培育形成东北东部地区沿边开发带,形成核心带动、节 点支撑、多点呼应、轴带联通的网络化格局。

 

第二节 完善城市群发展体系

 

强化哈尔滨、长春的带动作用,打造引领城市群发展的都市圈, 发挥区域重点城市纽带功能,加强中小城市支撑能力,优化城镇发展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发挥哈尔滨、长春的带动作用。哈尔滨。充分发挥开放通道节点、科教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强化对俄开放合作、物流集散、 创新引领等功能。优化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依托现有交 通干线,建设五常、尚志、宾县、阿城、双城、肇东、兰西等卫星城,加快哈尔滨新区建设,打造哈尔滨都市圈。提升高端装备制造、 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与哈长发展主轴和哈 大齐牡发展带等周边城市联动发展,建设成为对俄合作中心城市、东北亚国际商贸中心城市、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 旅游名城。

长春。充分发挥长春区位、科教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强化创新引领、产业支撑和要素集散等综合功能,全面提升引领带动能力。延伸长春对外辐射半径,促进长吉一体化发展,联动农安、 德惠、公主岭、伊通、永吉、蛟河等县(市)打造长吉都市圈。规 划建设长春新区。加快长春与四平、松原、辽源等周边城市联动发展,提升核心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推动汽车、轨道客车、农产品 加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集群布局,打造哈长城市群人 口和要素集聚的核心平台,建设成为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东北亚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和绿色宜居森林城市。

构建联动发展区。以哈尔滨、长春、大庆、绥化、吉林、松原 城区为基础,联动安达、肇东、宾县、尚志、双城、五常、扶余、榆树、舒兰、蛟河、德惠、农安、公主岭、伊通等县(市),形成 城市群联动发展区,推动产业协同、功能联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增强要素集聚能力,发挥规模效应,提升发展效率,实现城镇空间向网络化组织转变,推动城市群发展壮大。

做大做强区域重点城市。提升大庆、吉林等区域重点城市的支 撑功能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大庆建设成为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齐齐哈尔建设成为城市群西北部重要开放城市;绥化建设成为城市 群北部重要节点城市;牡丹江及绥芬河建设成为对俄合作开放示范 城市;吉林建设成为长吉图发展带区域性中心城市;松原建设成为城市群西南部门户城市;四平、辽源建设成为城市群南部重要节点 城市;延吉—珲春建设成为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桥头堡。

建设重要节点城镇。强化节点城市空间连接、功能传导作用,引导产业转移承接和布局优化。支持绥芬河、珲春、东宁、图们、和龙建设全面开放的口岸城市,发展口岸经济。加快肇东、尚志、宾县、五常、公主岭、伊通、永吉、蛟河等核心城市周边县(市)发展,承接核心城市功能转移。提升敦化、安达、肇源、肇州、扶余、舒兰、德惠等交通节点城市发展质量。增强其他县城的基础功能与支点作用,培育一批特色中小城镇,形成网络化城镇发展格局。

建设美丽乡村。完善县域村庄规划,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 网络建设,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推动建立健全耕地补偿机制。加强农村人居环 境治理,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依 托白山黑土、松嫩平原,促进传统与现代、人文与自然有机融合,建设美丽、宜居的特色农村。推进农场、国有林区、林场、牧场小 城镇建设,更好发挥服务农村(林区)、带动周边的作用。以环境 整治和民风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 

 

专栏 1:区域重点城市功能定位

 

大庆:石油化工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

齐齐哈尔:重型装备制造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生态旅游基地。

绥化:绿色农产品加工与物流集散基地、寒地黑土生态宜居城市。

牡丹江:黑龙江对俄合作桥头堡、国际休闲与北国风光山水旅游名城。

绥芬河: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对俄合作开放示范城市。

吉林:先进制造业基地、面向东北亚的休闲型旅游目的地。

松原:粮畜生产加工基地、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

四平:绿色产业与物流集散基地、蒙吉辽区域合作示范区。

辽源:绿色产业与物流集散基地。

延边: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先行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

 

第三节 推动人口布局优化

 

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 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引导要素在城市群空间集聚,形成更合理的人口、城市与经济布局体系。

发挥特大城市、大城市集聚效应。优化提升哈尔滨、长春综合 服务功能,有序疏解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引导人口向新区、开发区合理布局,推进城区、开发区、县域协调发展,防治“城市病”。 提升吉林、四平、齐齐哈尔、大庆等城市综合功能,促进产城融合, 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农民工融入城市等城镇化进程,增强人口承载集聚能力。

发展中等城市。全面放开牡丹江、松原等城市落户限制,利用 本地特色资源,合理拓展产业空间,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提高人口吸引聚集能力,形成城区人口规模在 50 万以上、具有较强空间承 载能力的中等城市。

培育一批生态宜居小城市。依托 “一轴两带”节点地区、沿边开 放地区与特色资源地区,发展一批基础较好、承载能力较强的小城 市,积极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完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强化宜 居环境建设,扩大对外围城市人口的服务和吸纳半径,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 



第四章 创新发展提高质量效益

 

 

坚持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 创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以改革创新引领 城市群创新发展。

 

第一节 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壮大区域创新主体。支持一汽、一重、长客、哈电气、吉化、 大庆石油石化、齐轨道交通等骨干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智能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应化所、地理所、中 国农科院哈尔滨兽研所和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 大学、东北大学等开展重大创新研究,支持大中企业建设技术中心、中试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鼓励中小型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 所设立行业研发中心和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建立高科技企业孵化中 心。

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 主导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强汽车、高铁、飞机、石化、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海洋工程和高端船舶 装备、卫星等重大关键性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研发,完善“产学研” 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城市群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引导和促进城市群创新要素集聚和整合。支持哈尔滨、长春建设科技创新转化基地。

推动创新载体建设。推进哈尔滨、长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 设,促进创新资源、创新要素集聚发展。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率先在本地转化。加快建设长春长东北科技创 新中心、长春北湖科技园、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等一批科技创新产业 园,推进吉林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

 

第二节 营造“双创”良好环境

 

构建“双创”平台。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等社会 力量作用,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支撑平台。大力发展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创业社区等新型孵化载体。广泛应用研 发创意众包、生活服务众包等业态,支持哈尔滨、长春、大庆服务 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

完善“双创”扶持政策。降低创业门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鼓励更多社会成员特别是科技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活跃局面,以创业 带动就业。构建普惠性“双创”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 收优惠力度。

健全“双创”服务体系。加快重大产业集群及小微企业集聚区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创业辅导、信息咨询、技术支持、融资担保等公共服务,联合打造一批“双创”服务品牌。打破行政分 割,建立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研究探索创业券、创新券等公共服务新模式,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

 

第三节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重点培养一线创新人才、 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造就杰出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打破体制壁垒,鼓励人才合规有序流动和兼职兼业。建立完善人才吸引 制度,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建立以智力资本为重点的科技人员收入分配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 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 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改革技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项目经费分配、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促进科技 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 与维权援助机制。

 

第四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 服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统筹推进行政审批、职业资格、收费管理、商事制度、教科文卫体等领域改革,着力解决跨领域、跨部门、 跨层级的重大问题,加快形成区域统一大市场。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共保社会和谐稳定。

建立协作协同发展机制。逐步统一城市群内土地、环保等政策, 推进区域产业政策对接。鼓励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及相关城市共建产业合作园区,为推进区域产业合作开展先行先试。统一市场准入制 度,促进城市群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一体化。建立城市群企业信用信 息互通共享机制,实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企业登记、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监管等政府信息共享,支持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资本市场诚信数据库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规范发展 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性产权交易市场。推进长春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建设。

创新利益共享机制。鼓励黑龙江、吉林两省和城市群内各市 (县)研究共同出资设立区域合作发展基金,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重点用于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与环 境治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产业协作等合作共建项目建设。建立跨地区投资、地区生产总值、财税等利益分享机制,推动城镇间产 业分工、产业整合、园区共建。探索建立跨行政区水资源开发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第五章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按照适度超前、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一体服务的原则,统筹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高效快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配套完善的水利设施体系、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资源共享的一体化信息网络体系,增强城市群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第一节 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构建重点城市快速通达的铁路网络。推进以哈尔滨、长春为核 心的高速铁路及区域连接线建设,优化路网结构,扩大城市群路网规模,努力构建以哈大(连)线、牡(丹江)通(化)线和珲(春) 乌(兰浩特)线、齐(齐哈尔)牡(丹江)线为主干线,以覆盖 50 万人以上城市的高速铁路为主、实现各区域有效联接的普速铁路为 辅的网络化现代化铁路运输格局。改造提升既有线路,重点建设、 改造繁忙干线、主要枢纽和中心城市客货站场,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着力提升客运快速化和货运重载化水平,完善黑龙江和吉林对 俄铁路跨境运输通道。规划建设哈尔滨机场轻轨。

构建覆盖全域的公路网络。加强主要城市和重点城镇的互联互 通,突出区域间、经济轴线间的连接线建设,重点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完善大中城市绕城高速公路,新建改造区域间干线公路,完善 农村公路网络,构建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公路为基础、 农村公路为补充的外通内畅、快速高效、便捷安全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

构建安全畅通的水运网络。以松花江、嫩江为主,加强航道提 升和港口码头建设,实施松花江依兰航电枢纽、悦来航电枢纽等航道治理工程,构建形成以松花江、嫩江为主航道,干支联动、畅通高效、安全生态的内河运输网络。

构建便捷高效的空运网络。推进哈尔滨太平机场、长春龙嘉机 场改扩建,新增和加密通往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际航线航班,开辟对欧洲、北美地区新航线,培育哈尔滨、长春机场区域枢纽。 推进绥芬河、松原机场新建,延吉机场迁建,齐齐哈尔、大庆机场 改扩建等支线机场建设工程,拓展国内航线和城市群内支线航线,优化航线网络。规划建设若干重要特色节点城镇的通用机场。

加快交通综合枢纽建设。重点建设集铁路、公路、机场、城市 公共交通等功能于一体、实现“零距离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加快建设与开发区、商贸市场、粮食主产区、口岸等重点区域有效对接 的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推进运输服务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衔接,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 

 

专栏 2:铁路、公路重点项目

 

铁路建设

高速铁路及区域连接线:建设哈尔滨至牡丹江、哈尔滨至佳木斯、佳木斯至牡丹江、 敦化至白河铁路,研究建设牡丹江至敦化、四平至通化至白河、长春至辽源铁路等。

普速铁路:推进长春至西巴彦花铁路建设,规划建设珲春至东宁、吉林铁路枢纽西环 线,研究建设长春铁路枢纽西环线。

铁路站场:加快推进哈尔滨站改造、长春综合货场和绥芬河货场改造等。

扩能及电气化改造:加快实施滨洲线、平齐线、通让线、哈牡线电气化改造;规划实 施沈吉线、长图线、牡佳线电气化改造;研究建设朝阳川至开山屯、图们至扎鲁比诺港扩 能。

公路建设

高速公路:加快推进 G11 鹤大高速全线贯通,新改建 G1211 哈尔滨至吉林段、G1112集安至通化段、G1015 榆树至松原段、G12S 长春至大蒲柴河段、G1112 东丰至双辽,扩 建 G1 京哈高速哈尔滨至拉林河段、拉林河至长春段。

国省干道:升级改造 G203 绥沈线肇州至肇源段、望宝桥至金宝屯段,新建 G203 绥 沈线肇源至松原段,升级改造 G301 绥芬河至满洲里、G231 嫩江至双辽、G333 三合至莫 旗、G232 牙克石至四平、G102 北京至抚远相关路段,改扩建 G202 黑大公路宝泉至克拜 界段、团结至桦树(吉辽界段)段、牛心顶至湾龙段,规划建设省道哈尔滨至大安、九站 至王府、九台莽卡至榆树五棵树江滨一级路。

综合客运枢纽:推进长春西客站、大庆西客站等客运枢纽建设。

 

 

第二节 共建水利基础设施

 

增强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进重点地区、重要城市水源工程、 水资源调配工程和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建设哈尔滨松花江水源地工程及引嫩扩建骨干、引呼济嫩、引松入榆、林海供水、吉林中部引松供水等重大引调水工程,以及穆棱奋斗、绥化阁山、龙江花园、通河二甲沟、依兰丹青、尚志幸福沟、蛟河团山子等大中型水 库。巩固提升农村(林区)饮水安全工程成果,提高城乡供水保障 水平。

健全防洪减灾体系。加强大江大河治理,建成松花江、嫩江干流治理及胖头泡蓄滞洪区工程,加强主要支流及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推进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江河干流 堤防达到 20100 年一遇,主要支流及重要中小河流达到 1030年一遇,哈尔滨、长春达到 200年一遇,其他城市达到 100 年一遇。完成山洪灾害防治区内重点山洪沟工程措施治理,升级改造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系统。推进现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快城市及产业集中区排涝泵站等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 市,加强重点大中型涝区建设,除涝标准达到 510年一遇。

 

第三节 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提升传统能源供给能力。加大油气、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增加 石油、天然气、煤炭后备可采储量。提高大庆、松原油田原油采收率,积极开发天然气。深化国际能源合作开发,加大能源进口。加强能源储备,建设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储备基地。强化煤电油气能源运行管理和调度调节,完善跨区域能源保障机制。

建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地。推动城市群中西部风能资源开 发,加快建设大型现代风电基地。积极发展光伏发电,加强光伏发电并网服务。聚焦太阳能光热利用,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 程。大力发展生物质发电,支持生物质液化、气化等综合利用项目 建设。提高水能资源梯级利用效能,推进黑龙江荒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统筹推进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松原、长春、吉林地区 地热能开发利用,建设地热能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强化垃圾焚 烧热电厂、污水沼气发电、污水源热泵等分布式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建设能源就地供应示范基地。

构建能源大通道。加强油气管网建设,加快投产大庆—锦西原 油管道(大庆—铁岭段),加快建设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及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推进大连 LNG与陕—京—沈—长管线连接工程,落实内蒙古煤制气至长吉工程。加强天然气干线管网和大中城市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控制新增火电装机,研究建设电力外送通道,从供需两端推动解决“窝电”问题。

 

第四节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支持老城区结合旧城更新、道路 改造、河道治理等统筹安排管廊建设。加快现有城市电网、通信网络等架空线入地工程,在城市建造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给排 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加快推广 PPP 等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加快哈尔滨地 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建设。

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推进哈尔滨、长春“公交都市”示 范城市建设,加快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模式,鼓励吉林、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具备条件的城市有序规划建设轨道交通、城市快速 干道和立体交通工程,推进城市智能公交系统建设,完善快速公共汽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支持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实现城市群内公共交通“一卡通”,提高居民出行便利化水 平。

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信息通信网络建设,推进 4G 网络覆盖城市公共热点区域,建设“宽带哈长”、“无线哈长”。推进 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辽源等智慧城市试点建 设,打造城市群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卫星通信等网络建设,推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 网“三网融合”。加强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建成通信应急指挥平台系 统和覆盖城市群的卫星通信网,共保信息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