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园地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张可云:记忆深处的孩提时代过年时间: 2021-05-09信息来源:张可云教授 2021-02-11 作者:张可云 责编:SJW


         

以下文章来源于张可云教授 ,作者张可云

张可云教授
张可云教授

激浊扬清,敬畏学术。



大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过年(不是过春节,春节一词是辛亥革命后出现的)文化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达数千载,但在不同年代,过年的习惯与心境不尽相同。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对孩提时代过年的记忆肯定是难以忘怀,甚至是刻骨铭心。

小时候,湖南农村老家的长辈逗孩子们开心时常常说: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这句俗话在那时几乎妇孺皆知,短短十个字充分刻画出了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在那个年代,农村基本上处于吃上顿愁下顿的状态。年关将至,成年人便盼望春风早日吹拂大地,以快快种出粮食糊口;而少不更事的小孩子则热切期待在过年时大快朵颐。

出生于那个年代的人,无论是生于城市还是长于农村,成长过程中都曾有许多这样那样的磨难。那是一个普遍短缺的年代,饱餐一顿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更别提吃上大鱼大肉了。平常荤腥难见,惟一能大口吃肉的日子就是春节了,因此一年之中最值得小孩子们掐指算日与翘首企盼的便是过年了。

在那个年代,除了吃食不足外,缺穿少住也司空见惯。过年时,大人们(我故乡对家长的称谓)除了要炖腊肉杀鸡宰鸭外,还得给小孩子们添新衣裳。家中特别钟爱的小孩子偶尔还能得到一个崭新的灯笼。那个时代的乡村收入水平低下,不通电,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没完没了的集体劳动将大人们终日绑在田野上,难见欢颜,只有在过年前洒扫庭除时,在年夜看着孩子们穿上新衣打着灯笼欢蹦乱跳时,他们的脸上才会绽出难得一见的笑容。只是欢歌笑语的小孩子们沉浸于过年氛围之中,全然不知不觉大人们心中的那份重负。六十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还没有计划生育,一个家庭基本上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计划经济严重压抑了个人的积极性并因而导致几乎每个家庭的家长都要承受生活重负的碾压,过年是一年中难得的开心日子。大年三十的白天黑夜是乡村最欢愉的时刻,无论大人小孩都徜徉在节日的喜庆之中,即使遇到不开心之事,也要暂时闭口不谈。

大年初一时兴拜年,即以家庭为单位集体到全组的每个家庭去拜年,这也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平常是难以见到糖果与点心之类的美食的,但即便再穷,各个家庭都得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尽力准备一些糖果之类的吃食招待前来拜年的小孩子。

六十年代出生的那辈人,多多少少会烙上那个时代的印记。孩提时代“三年困难”(1959年至1961年)刚刚过去,惊魂未定;几乎整个青少年时代是在后来被定性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中渡过的。成长于这个时期的人,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是贫乏单调的。物质极端匮乏、精神反常亢奋是那个年代的基本特征,整个社会不重视教育,青少年所受到的教育支离破碎。所幸的是,那代人中学时赶上了恢复高考,其中有些人得以告别家乡的穷困生活。虽然往事不堪回首,但那个时代造就了孩子们一些特定的品性。六十年代的孩子们的边际效用最高,过年吃一顿肉就能深刻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六十年代的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很强,为了过好年孩子们小小年纪便砍柴做饭参加集体劳动以帮衬父母;六十年代的孩子们的青春时光最轻松,在“读书无用论”流行的年代小孩子们不会被家长强压于书本之中;六十年代的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常怀,在普遍短缺的年代往往小小的帮助便足以让人感激一辈子。

流年似水,事往日迁。六十年代的孩子们打小便历尽生活的甜酸苦辣,虽箪食瓢饮但不失其乐,拮据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一代人的人生态度与道路选择。与那时相比,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人们早已没有了衣食之忧,孩子们也未曾尝过缺衣少食的艰辛。过年曾是六十年代的孩子们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但过年是否还能让现在丰衣足食的孩子们如同六十年代的我们那样获得充分的幸福感呢?

2015年2月4日写于北京


作者简介: 张可云,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来源:  张可云教授 2021-02-11


责任编缉:祁国燕        

阅读 238
写下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