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园地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刘志彪:高质量发展是三“新”内在关联的逻辑主线时间: 2021-04-29信息来源: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 学习强国 2021-03-11 作者:刘志彪 责编:SJW


       

刘志彪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 3月17日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三个“新”之间有何关系?其与高质量发展有什么逻辑关联?


高质量发展是理解三“新”内在关联的逻辑主线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基础。其中,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坐标,在对过去发展进程进行系统总结和总体评判的基础上,给出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起始条件以及新一轮发展的目标;新发展理念回答了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我们既可以把它看成是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可以看成是发展的具体行动;新发展格局提出了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既是新形势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径选择,又是未来我国经济运行的总体结构。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对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作出的战略选择、结构设计和行动方案。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贯穿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内在关联的逻辑主线,也是其精髓和灵魂。

如果我们把新发展阶段看成是发展的环境或坐标,把新发展理念既看成是理念,也看成是发展的行动,同时把新发展格局理解为路径选择和运行结构,而高质量发展就是发展的绩效,那么,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之间就可能至少存在着两种形式的内在逻辑关联。

第一种形式:新发展阶段(环境)新发展理念(理念)新发展格局(路径)高质量发展(绩效)。这就是说,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环境要求转变过去追求高速增长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这种发展理念的转变,又决定了必须调整和改变过去的发展战略,形成新发展格局;这一切最终受制于发展质量的要求,并将由发展绩效来检验。

第二种形式 :新发展阶段 (环境)新发展格局(结构)新发展理念(行为)高质量发展(绩效)。这就是说,当今我们的发展方位和发展环境决定了未来发展结构的不同,而发展结构决定发展行为,发展行为决定发展绩效。

因此,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之间的各种形式的内在逻辑关联,无论是对发展阶段的判断,还是对发展理念的调整,抑或是发展格局的转变,说到底都是为了服务于高质量发展这一最终目标。转变或调整的方向、力度、速度等,都取决于最终的发展绩效。


新发展阶段的新发展理念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上,阐明我们党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是基于在发展阶段变化的过程中,我国一系列发展环境和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有无”问题降低到次要矛盾,“好坏”问题上升到主要矛盾,民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就是我们党的利益所在和主要追求。因此,赶超型经济增长体系和结构,必然要让位于追求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赶超型经济中长期形成的追求速度的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需要调整和转变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内涵的均衡发展。对发展的衡量,不再是单一的非均衡的增长标准,而是复合多元化的均衡新标准,既包含增长,也包含结构变化,更需要加入制度变迁和公平正义等内容。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就是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参数、方向和标准。可以这样说,实现了新发展理念所要求的增长和发展,就是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例如,在赶超型经济中长期形成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理念,需要调整和转变为共享发展的公平发展理念,以便让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分享发展的利益,缓解收入分配上的悬殊差距。再如,在赶超型经济中长期形成的投资驱动的发展理念,需要调整和转变为以创新驱动的新发展理念。另外,在赶超型经济中长期形成的选择重点部门和领域优先倾斜发展的理念,必须调整和转变为均衡协调的新发展理念,才能保证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四化”的同步发展,从而顺利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新发展阶段的运行框架是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要形成与过去赶超型经济不同的发展结构和运行框架。过去我们的发展格局也是“双循环”,但是这种“双循环”的主要特征是“两头在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进大出”,即赶超型经济增长所利用的主要是西方市场,而非我们自己的市场。这是一种客场全球化性质的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所要形成的发展结构和运行框架,要求全球化的主场放在我国进行,与过去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循环过程主要利用我们自己强大的国内市场。

所谓主场全球化,简单来说就是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是利用内需连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因而也是基于内需的对外开放。在这种战略格局下,内需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战略的工具、资源和重要手段。一是在主场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市场就是全球市场,中国既是世界供给中心又是需求或市场中心,我们可以利用内需开放国内市场,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作出贡献。二是利用内需来连接国内和国际市场,以国内市场循环带动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循环。三是利用内需向内集聚资源,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人才为中国创新经济服务,同时也可以利用内需向外集聚资源,鼓励中国市场走出去。

要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统一市场,关键在于开放,尤其是对内开放。对内开放主要指的是对本国公民开放,要打破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切制度和政策壁垒。其中最重要的是破除行政和市场垄断,尤其是要破除行政垄断,让企业可以自由进出。从开放空间来看,最重要的是消除地区间政策歧视。加速对内开放、推进一体化市场建设有三大举措:一是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破除区域壁垒;二是要素市场改革,加速生产要素流动,打破各种供给堵点;三是收入分配改革,形成中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


作者简介:刘志彪,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来源: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 学习强国 2021-03-11)

责任编缉:祁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