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园地
学术园地

肖金成专栏(第83期)|成渝地区,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中担当重要使命时间: 2022-09-21信息来源:《成都日报》2022年6月15日 作者:肖金成 责编:XHY


 注:原文刊于:《成都日报》2022年6月15日,原标题为“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中担当重要使命”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
 从2000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区域战略,目的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解决区域发展中的“落后病”“萧条病”“膨胀病”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原有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重塑了区域发展格局,主要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国家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促进空间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并行不悖。
 201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2016年,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些变化意味着成渝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未来有望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区域发展体系包括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经济区、发展轴等。应以实现国家现代化为导向,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总战略,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促进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空间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要以系统的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都市圈,形成城市群,规划经济区,打造发展轴、培育增长极,构建彰显优势、各具特色、相互耦合、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西部和长江上游,具有很多优势,近年发展势头很好。
 一是人口比较密集。成渝地区人口超过1亿人,是一个规模日益扩大的大市场,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源。
 二是城市比较密集。成渝地区有重庆、成都两个国际化大都市和十几个大中城市,城市体系比较合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比较紧密,各个城市都有很大发展潜力。
 三是发展条件优越。成渝地区交通比较发达、产业基础雄厚,文化教育基础好、人力资源富集,有利于带动西部地区整体发展。
 二、以更高站位和更实举措推动经济圈实施全面提速、整体成势
 从全球看,新冠疫情冲击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存在较大变数,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来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既有诸多优势条件,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引领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国际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应以更高站位和更实举措推动这一重大战略全面提速、整体成势,通过规划引领、科技创新、城市带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区域合作等,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一是增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通过规划、投入、政策,增强成都、重庆的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是要发挥好“桥头堡”功能。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通过渝新欧、蓉新欧新亚欧大陆桥,加强与中亚、欧洲的联系,开拓中亚、欧洲、非洲市场;通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进入印度洋,开拓南亚市场;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开拓东南亚市场,引领西部地区向西、向南开放。
 三是要推进区域合作。在川渝交界地区建立次区域合作机制和示范区,促进四川南部、东部、川东北渝东北合作,加快建设万达开川渝合作发展示范区。
 四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细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推进分工合作,成都、重庆作为极核,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科技研发等人才密集型产业;二级城市则应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三级城市(县城)发展配套零部件,小城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康养产业,农村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具体到体制创新,我有四点建议:
 一是建立合作发展基金,都市圈内各市按财政预算收入一定比例缴纳;二是建立都市圈的行业协会联合会,用市场的办法推动市场一体化;三是建立不同层次的合作机制,包括建立健全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利益分享机制、要素市场有序自由流动机制、社会治理协同推进机制、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规划引领机制等;四是积极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建立都市圈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建立用地指标、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机制等。
 三、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要注重重大战略间的有机衔接和一体协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成都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支持成都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区域经济人口承载能力提升,以公园城市形态塑造城市比较优势,全面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对区域的辐射力。
 首先,要提升城市整体功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成都、重庆提出瘦身健体的要求。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持续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推动“三个做优做强”,就是要避免单中心、摊大饼,建立反磁力中心。反磁力中心,就是在城市周边选择一个环境优美、交通更便捷的地区,规划建设城市新区,有效疏解主城区的功能,转移主城区的产业,成为“城市副中心”,减轻主城区的人口压力。
 第二,高质量规划建设成都都市圈。都市圈是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核心,以核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功能互补、分工合作、经济联系密切的区域。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生了质变,由城市变为都市,其本质特征是辐射效应大于极化效应,辐射力大于吸引力,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明显加强。通过规划引领,完善交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逐步实现都市圈的“同城化”。都市圈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范围扩大,和周边地区的关系也相应更密切。从形成之日起,就从单个城市的竞争力转变为都市圈整体的竞争力。建强现代化成都都市圈,要着力提升成都作为极核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消除行政壁垒,促进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交通便捷、产业配套、公共服务均衡、生态一体改善,将产业和要素疏解到周边区域,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变“大树底下不长草”为“大树底下好乘凉”。
 第三,要以建强现代化成都都市圈为引擎促进成渝相向发展。都市圈与周边的城市圈共同构成“城市群”,城市群强调多极支撑,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而“都市圈”更强调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以核心城市带动都市圈,围绕核心城市形成都市圈。成都和重庆作为“双核”,要带领各自周边地区,促进两大都市圈相向发展、融为一体,通过成渝发展轴向中间辐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自组织能力,消除行政壁垒,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减少经济发展的落差,最后整个成渝地区都能取得较好的发展。进而对西南地区和整个西部地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四、用好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和改革授权当好中国现代化城市示范
 成都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用好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和改革授权,当好现代化城市示范,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中担当重要使命。
 首先,要积极探索中国现代化城市新路。城市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战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成都要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将践行“两山”理念、人民宜居宜业、城市现代治理作为示范引领的战略方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发展新路子,为全国超大特大城市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成熟的经验和有效的模式。
第二,要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成都提出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仅城市规模要足够大,还要有国际影响力。成都要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首先要加快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培育相当数量的国际性大企业,支持企业“走出去”跨国发展,在全球部署生产基地;借助国家“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方面鼓励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要“引进来”,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本市设立总部或办事机构。二要建设国际性创新中心。着眼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创新策源地,培育多元创新主体,构建顺畅高效的技术创新和转移转化体系。三要建设国际化的人才中心。加快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多层次人才体系,让成都成为高素质人才向往的地方。四要营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筑吸引人、留住人的综合竞争优势。五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加快打造彰显中华文明魅力、天府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着力塑造“三城三都”文化品牌,让年轻人愿意来成都,全球游客喜欢来成都。
End
作者简介
图片
肖金成

经济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1997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后在南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曾任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机关团委书记、国家原材料投资公司财务处处长、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研究室主任等职。被中国国土经济学会评为“2011中国十大国土经济人物”,被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评为“2012年中国城市化贡献力人物”,2012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责任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