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

渝西地区城镇体系建设和空间布局的基本思路时间: 2018-02-14信息来源:肖金成博客 作者:肖金成 责编:qgy_admin

摘要:渝西地区应充分利用与都市发达经济圈地理接近性和产业集聚性的优势,实施,集聚发展、带状发展和渐进发展战略,在空间布局上要形成沿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轴线、渝黔高速公路及渝黔铁路轴线、渝武高速公路和遂渝铁路轴线“三线”展开的带状发展格局,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
关键词:渝西地区  城镇  产业  集聚
 
渝西地区总面积1882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2.8%。地形地貌以平坝、浅丘、低山为主,地势相对平缓。该区距离主城区近,工业基础较好,在发展为大工业配套服务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以及承接主城“退二”企业等方面优势突出。区内人文和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可开发性较强。渝西地区位于成渝、渝黔高速公路线上,可同时承接重庆主城区和成都的经济辐射,是连接南贵昆经济带的重要通道,通江达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快渝西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仅具备良好条件,而且对于构建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的强大经济腹地,快速培育新的增长极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渝西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以成渝两市为核心构成的成渝地区是我国较发达的经济区之一。通过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和与之配的公路水路交通的支撑,近几年来成渝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成为西南最大的城市密集带,也是中国初具规模的城市群。重庆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有发展高新产业的基础和实力;城市基础设施较好,市场条件最优,有较好的金融中心基础;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和能矿资源优势,是西南和长江上游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是西南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市。成都是西南第二大城市,商贸发达,科技力量强,文化氛围好,拥有富庶的成都平原腹地,有较好的城镇体系基础,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和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成都在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向东向南方向发展的基本主导方向,基本是向加强与重庆联系的方向发展。对重庆来说,城镇空间的拓展,也要借势成渝城市群,积极促进与成都的经济整合,加强与成都方向点轴系统开发和城镇发展。成渝空间经济整合,不仅可以提高基础 设施的共享程度,而且有利于大经济圈的培育和发展。
渝西地区就处在成渝产业带上,是重庆未来工业尤其是制造业转移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渝西地区要突出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充分利用与都市发达经济圈地理接近性和产业集聚性的优势,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逐步发展成为全市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渝西地区的发展方向是通过20年的建设,使合川、永川、南川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使江津区成为重庆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二元经济结构日趋融合,成为以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与都市发达经济圈产业紧密联系的城郊型产业密集带,成为成渝两大城市之间的经济走廊。要瞄准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重点发展城郊经济,尽快成为重庆经济新的快速增长地区和新的支撑,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基于渝西地区在全市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应实施集聚发展、带状发展和渐进发展战略。在空间布局上要形成沿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轴线、渝黔高速公路及渝黔铁路轴线、渝合高速公路和遂渝铁路轴线“三线”展开的带状发展格局。支持渝西每个区县发展      1个重点特色产业园区,强化提升合川、永川、 南川3个区域性经济中心,以点带面,大力培植具有加快发展条件的渝蓉经济带、渝武经济带、渝黔经济带,推动渝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构建渝西地区产业密集带,促使渝西成为重庆市快速发展的重点地区。依托和服务于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使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加快发展城镇经济和产业园区,加速形成城郊型产业密集带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
1.集聚发展战略
产业的空间集中,可以产生组合效应 , 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或曰行政控制下的经济,分散化现象十分严重。具体到渝西地区,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至今没有一个人口超过50万人的大城市,即使象合川、永川这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的城市的规模也很小,和主城区形成非常大的落差。从渝西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虽然高于重庆东部三峡库区和黔江地区,甚至高于四川一些地区,但也仅相当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离城市连绵化的阶段还很遥远。因此,优先发展四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促使要素向这些城市加速流动,既减轻主城区的人口快速膨胀的压力,实现建立山水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也能使渝西地区有了几个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集聚发展战略的要义是:点不要多,面不要大,线不要长。基于行政作用尚十分强烈和市场作用相对被削弱的背景,为了实现集聚发展,重庆市应采取措施,在规划、政策、资金及其他方面进行大力扶持。
2.带状发展战略
在十一五规划中,重庆市制订了建设渝西经济走廊的规划,从发展情况来看,这一势头己十分明显,产业发展沿渝蓉、渝黔、渝武交通干线展开,小城镇发展较快。可望在20年内成为以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与都市发达经济圈紧密联系的产业密集带。
带状发展是点状发展的延伸,主要是依托中心城市,沿交通干线向外辐射,既借助了中心城市的优势,也借助了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势,尤其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种现象比较普遍。重庆渝西地区在渝蓉、渝武、渝黔三大交通干线上已形成了一定数量和一定规模的小城镇,这些小城镇将成为三条产业带上的重要节点。大量生产要素将向三大产业带上集聚。
 3.渐进发展战略
根据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规律,工业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城市或工业发展的优势区,呈点状分布,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将沿交通干线向外扩散,大量的人口和经济单位往沿线集中,成为一个大的 密集产业带,扩散在一般情形下是渐进式的,不是大跨度跳跃式的,而且扩散强度在各个方向并不是相等的。区域发展形态一般由“点”状向“带状”再向“网状”转化。不同的形态也分别表明一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根据渝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点状集聚向带状扩散转化这样一个阶段,因此,应采取渐迸发展战略,首先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再适时促进三大轴线的发展,争取2015年之前,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带,在此基础上,开展“网状”开发,实现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发展。
 
二、渝西地区主要城市的发展方向
1.合川区
合川区位于重庆市区西北部,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渝武高速公路的开通,特别是遂渝快速铁路、渝南高速公路建成后,立体交通网络将逐步形成,合川将成为渝西经济走廊二号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合川区农业基础雄厚,是国家商品粮、蚕丝绸、商品鱼、速生丰产林基地。工业实力逐步增强,初步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业,以水泥为重点的建材业,以丝绸棉织为主的轻纺业,以生化制药为重点的医药业等4大支柱产业,商贸流通业也比较发达,重百、新世纪、国美等名店先后落户合川。合川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每年地表水流量为73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流量的1.5倍,人均拥有水量是全国人均的19倍,可用于发电的水力资源达70多万千瓦。除重庆市外,合川周边城市的规模都不大,铜梁、潼南、武胜等县将成其为商贸业发展的腹地,区域周边人口1600万,构成了庞大的消费群体和人力资源,有利于产业的聚集和人口规模的扩张。
根据合川区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产业发展现状,合川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建设成为重庆西北部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重庆市的卫星城和渝遂产业带上的重要节点,成为既接受重庆市主城区的辐射,又能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的大城市。
为达到上述目标,合川区必须实施集聚发展战略,改善投资软硬环境,通过建立工业园区积极承接重庆市的产业转移,使更多的企业向市区集聚,走先集聚后扩散的城市发展道路。合川区大企业不多,产业优势不甚明显,使城市难以快速发展。当务之急,是优化投资软硬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有若干家大型企业甚至特大型企业到合川落户。合川处于重庆上风上水,不可上污染大的项目。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一批技术工艺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质量低劣的企业。大力引进高新实用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重点改造食品、轻纺、轻工机械等传统产业,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建成重庆北部的食品城、轻纺城、特色轻工、建材、医药生产基地。应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强化重庆北部商贸中心的集散辐射功能。大力开拓市场,扩展流通领域,发展现代化流通体系,尽快使合川成为重庆北部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合川区的建制镇数量太多,要选择基础条件比较好,沿交通干线的城镇扶持其发展,使之成为小区域的中心,摒弃分散化和全面开花的发展思路,除城市周边的大石、云门、盐井可与合川区一体化发展之外,未来重点发展的城镇不应超过10个。
2.永川区
永川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处在成渝经济走廊的腹心地带,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便捷,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成渝公路横贯全境,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有煤、铁、天然气、石灰石等矿藏。
永川原是地区所在地,历史上形成的商品流向和地处成渝中间的特殊地理位置 , 给这里创造出商贸中 心的条件。近几年 , 永川在商贸物流方面增大了投入 , 建成了农副产品、家电、建筑装饰材料三大专业批发市 场 , 在周边有一定的辐射力。
在永川设有一个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以来发展很快,成为渝西地区的重要增长点。形成了以机械、化工、电子、建材、丝绸、食品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有汽车摩托车零部件、机床、氮肥、脱氨酸、新型防水材料、丝绸、牛皮糖果。
永川区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是:通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发展成为二三产业发达和经济实力较强的重庆西南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重庆市主城区的卫星城和物流中心。城区人口将超过60万,成为渝西第二个城区人口超过50万人的大城市。
物流业将发展成为永川区的主导产业。永川在作为地区所在地时,就形成了以工业品和农机产品批发和零售为主体的区域交易中心地位。目前这种传统优势仍然存在。随着主城区地价的提高,占地较多的物流业必然向外转移,而永川区必然成为理想的转移之地。永川应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按照现代物流产业的运作法则,做大区域市场,形成围绕主城区的渝西地区的物流中,心和基地。
永川区的工业发展应遵循与重庆市主城区工业结构互补和协作配套为基本原则,以加工制造为工业发展重点。积极创造条件承接重庆市传统产业的转移,并利用重庆市主城区先进的高新技术和雄厚的技术力量,促进永川工业结构升级。应充分利用和发挥永川在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工业方面已形成的基础,力争成为渝西地区新兴的汽车摩托车工业零部件加工基地。充分利用永川区现有工业资产存量,加大资产重组力度,探索和开辟多种资产重组途径,尤其是和重庆市区的大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既是提高永川工业生产规模的现实途径,也是提高永川区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式。
永川区的建制镇过多,不利于生产要素向永川区主城区集聚,不仅使基础设施成本成倍扩大,也导致工业布局的分散化,对于经济尚不发达的永川区来讲是不适宜的。建议从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和商品流通的角度,重点发展若干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能够起到区域中心作用的建制镇,中心镇的数量不应超过10个。成渝公路沿线的建制镇有可能同永川区实现一体化发展,成为成渝发展轴线上的一个个节点。
3.江津区
江津区位于重庆市西南,座落在长江几字型转弯处,长江从城区环流而过,成为独特的城市景观。交通发达、铁路、公路和长江航运相连成网,有煤、铁、磷、天然气、石灰石等矿藏。
江津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是成为重庆市的功能区。江津区和合川区、永川区的发展方向有很大不同,江津区除了本市南部若干城镇外,没有更大的腹地可供依托,靠近城区的几个实力雄厚的城镇如珞璜镇、双福镇已划入都市圈,江津区发展余地不大,不太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区域性经济中心。而从江津区的基础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也有条件成为重庆市的功能区。首先和大渡口区、巴南区毗邻,产业互补性强。其次,江津处于长江上游,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重庆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因此,江津的产业发展、城镇规划必须纳入重庆市区的总体规划之中。三是重庆城区外环线从江津擦肩而过,和重庆己实现交通一体化,因此无必要由江津区自求发展。四是江津区域范围内的六大企业珞璜电厂、腾辉地维水泥公司、四维瓷业公司、江津酒厂、江津增压器厂、重庆齿轮箱公司等已成为重庆市的重点企业。五是江津区具有很丰富的旅游资源, 四面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骆来山和临峰山森林公园是省级风景名胜区,聂荣臻元帅陈列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陈独秀故居和陈独秀基等。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很大,旅游资源应由重庆市统一规划,由重庆市 组织开发,才能成为重要旅游区。
江津区应根据重庆市的统一规划 , 提高城市建设的品位,加强产业整合,增强与主城区其他各区的联系,克服布局散、规模小,效益低和低层次重复建设、投资分散的现象,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合理配置。
江津区还要重点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一方面加快开发旅游资源,另一方面要保护好自然环境。长江沿岸的城镇发展要禁止建设污染性企业,并对城镇污水进行有效处理,以免影响三峡库区水质。江津区要合理解决小城镇数量过多的问题,把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镇如白沙、杜市、四面山、石蟆、李市等城镇建设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
4.南川区
南川区位于重庆市区南部,渝黔公路从市区穿过,铁路延伸到市区,但尚未与渝黔线接轨。矿藏丰富,尤以煤和铝土储量最大。
南川在渝西四个城市中是最小的,城区人口10万人左右,全区经济总量偏小,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功能和品位亟待提升。但城市发展的空间很大,城市建设条件好,是重庆市南部为数不多的不受发展空间制约的城市。南川
区腹地较大,除綦江县外,尚有贵州北部的一些县市。
南川区距万盛区不远,未来可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应优化壮大现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力争把南川建成重庆南部的化工基地;拓展机械工业,巩固提高纺织业。大力培育和发展铝工业,力争使其成为南川新兴的支柱产业。南川区旅游资源丰富,域内的金佛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随着高速公路的修建,必将大大提升旅游资源的价值,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拉动整个第三产业和旅游型小城镇更快更好地发展。
南川区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是成为辐射重庆市区南部和贵州省北部的区域经济中心、重庆市的卫星城、旅游业基地和铝工业基地。
南川区也存在乡镇数量过多的问题,除市区外,重点发展的小城镇不应超过8个,建议把现有的乡统统并入相邻各镇,扩大镇的总人口规模,使每个镇的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应制订市域总体规划,在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要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强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质量,促进全市经济发展。
 
 三、加快渝西地区城镇发展的若干对策
1.在对渝西地区经济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科学的城镇体系规划
渝西地区受到重庆市主城区强有力的辐射,未来20年内,经济发展速度会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水平也会有所提高,这是渝西经济走廊或日产业带形成的根据,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处于重庆市主城区的极化过程之中,大量生产要素向主城区聚集,而使三个城市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地位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其发展速度不会很快,但卫星城和副中心的地位会不断增强。各个县城尤其是处于三大轴线的县城会有所发展,但规模不会太大。县以下的小城镇只有一部分能够形成一定规模,绝大多数发展不会太快,因此,应根据现有基础和区位条件确定一部分中心城镇,有重点地扶持其发展。在制订城镇体系规划时,一定要深人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城镇规划应将其放到一个大系统中去,不能离开区域经济大系统,而谋求一城一镇的发展。
要合理进行规划,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口、企业向城镇集中,创造就业岗位,扩大现有城镇规模。把规划布局特色产业园区与发展现有城镇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招商引资,发展二、三产业,推动城镇化和发展城市经济。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用就业岗位聚集人口,加快完善城镇功能,以产业兴城、兴镇,尽快形成几个新的充满活力的增长极。
2.建立渝西地区合理的城镇体系
渝西地区不是一个独立的区域经济单元,它是重庆市的远郊区,因此,合川、永川、南川既是重庆市主城区的卫星城,又是小区域的经济中心。合川周边的潼南、铜梁、武胜等县既是合川的腹地,又是主城区的腹地,这些县的县城多半不在三大轴线上,不太可能成为重庆市的卫星城,而只能成为县域的经济中心,永川区周边的大足、荣昌、璧山县、双桥区,只有荣昌处在渝蓉发展轴线上,受到重庆市和永川的双重吸引。南川西侧的綦江县,处在渝黔高速公路和渝黔铁路、渝黔公路轴线上,且西邻江津区,北接巴南区,东靠万盛区、但县域分布在秦江河两侧,两侧多山,适合城市发展的土地少,城市发展的限制很多。因此,上述县城只能成为次一级的区域中心,到2020年发展成为10—20万人的中小城市。县城以下,可规划发展6—10个中心镇,使之成为更小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农民、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成为农产品和工业品贸易的集散地和富裕农民的居住区。
3.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调整行政区划
重庆市的行政区划,既有设立直辖市之前遗留下来的,也有成立直辖市后新确立的,如各县原隶属于地区或市,现在则都隶属于重庆市政府。从有利之处讲,减少了中间层次,使下情可直接上述,上情直接下达,办事效率有所提高。但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成本,割裂了区域间的联系,使大量经济要素流向主城区,使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受到了影响。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角度,行政区划应服从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4.制订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
城镇化是中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城镇化不是一场运动,而是有着具体内容的漫长发展过程,必须在规划的约束下和政策的引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1)制订促进产业集聚的政策
由于大中小城市土地级差地租的不同,越是大城市土地使用权价格越高,越是小城镇土地使用权价格越低。这虽然给大城市的产业向中小城市的转移提供了动力,但也助长了产业的分散化。因此,政府应通过 某些政策进行引导和利益调整。如禁止农村大面积的非农占地,禁止中心镇以外的乡镇建立工业园区;鼓励投资者到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的工业园区投资创办企业,并给予一些优惠政策等。
加快建设以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城郊型产业密集带。依托现有工业基础,积极承接成渝两个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承接我国沿海地区以及跨国企业的产业转移,加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为大工业配套的装备制造业,培植一批骨干企业,依托合川、永川、南川及各县县城及中心镇建设一批工业园区,成为建设重庆装备工业基地的主体力量。
(2)制订鼓励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政策
虽然户籍制度已不同程度被打破,户口已不成为农民进城的绝对障碍,但无形约束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农民到城市和中心镇购房及农民子女就学在一些地方还受到歧视,应通过明确的政策规定打消农民的疑虑。只要有正当职业都应和城市居民一样购买住房或在城市租赁房屋,政府应保障他们的权益不受侵害。
加快消除城镇建设、户籍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有关城镇化方面的制度障碍,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3)制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
第三产业是增加就业、活跃城乡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部门。第三产业层次多,范围广、产业链长。 高层次的第三产业有金融业、物流业、中介业等,低层次的第三产业有餐饮业、房地产服务业(物业管理)、美容业、娱乐业等,是吸纳农村人口的重要产业。但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普遍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因此应制订促进发展的政策和可行的管理办法,既要促进发展,又要严格管理,即税费要低,管理要严,程序要简。
(4)制订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但在目前,行政分割和地区壁垒随处可见。通过调整行政区划可获得部分解决,但行政区划调整难度很大,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因此,要通过制订政策促进实现,如促进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电信一体化、环保一体化、教育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等。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首先,要打破城乡人口的身份限制,实现城乡劳动力的双向流动;其次,在中心镇普遍建立农产品贸易市场,农民进市场销售农副产品免收税费等;第三,建立以中心镇为中心的种植养殖服务体系和医疗防疫体系。把中心镇建设成为为农民服务的中心。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城郊型绿色、生态、观光农业,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以满足城乡需求为主要方向,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和城郊旅游业,提升综合服务业。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和城镇服务业相互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城镇发展相互依托,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