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

我们该如何看待“土地财政”时间: 2017-03-20信息来源:晓叶 作者:hjr_admin 责编:

DOI:10.13816/j.cnki.cn11—1351/f.2015.07.001

  “土地财政”是个老话题了。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关于“土地财政”的提法与争议已延续了20多年。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发展对土地以及“土地财政”的需求甚至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公众舆论对“土地财政”的诟病也越来越多。然而,什么是“土地财政”,如何看待“土地财政”,迄今却依旧是一个充满争辩的话题。

  不管专家有多少种解释,简单地看,“土地财政”就是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金收入作为预算外收入补充地方财政的一种普遍性做法。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上收”了部分财权,土地出让不仅成为地方政府获取财政“补充收入”的最佳选择,也成为地方财政的有力支撑。来自财政部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决算数为39073亿元,占地方本级财政收入近六成。

  同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的研究也表明,地方财政收入约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48%,但财政支出却占到国家财政总支出70% 左右。这意味着地方财政“入不敷出”的现象已较为严重,借助“土地财政”来补缺口已成为地方政府“不得不为之”的必然选择。

  另外,从各省(区、市)审计部门陆续公布的审计结果看,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相关数据显示,一些省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2/3的份额要靠卖地来偿还,有的地方政府甚至直接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债务总额。即使对“土地财政”依赖相对较小的省份,其以土地收入偿债的比例也超过20%。

  地方债务土地偿还,是当前“土地财政”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当前,地方附着于土地的诉求越来越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公共教育投入甚至社会福利保障……都不同程度地依附甚至依赖于“土地财政”的支撑。事实上,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越大,地方政府经营土地的积极性就越高。从这个意义上看,“土地财政”不仅在财力上成为地方财政的有益补充、帮助了地方政府造福于民,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土地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其积极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同时也导致了“以经营土地来经营城市”成为一种普遍的地方为政理念与做法,这在很大程度上过度推高了房地产经济之于整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造成了大量潜在的泡沫风险,更重要的是,它也减小了地方政府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动力。

  因此,对于利弊皆现的“土地财政”,岂能一个“否”字了得?但是,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土地财政”面临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比如,以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的征地制度改革普遍推进后,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公平交易后,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会得到更大范围与程度的发挥,目前的土地利益分配格局会得到根本性的调整,地方政府经营土地的“收入”会大幅减少,“土地财政”客观上也难以为继。改革目前的“土地财政”格局,终究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对此,不少专家也提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从源头上解决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问题等。这至少表明。目前大家已意识到,“土地财政”不是一个单一的土地问题,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财政问题,更不是单一由地方政府来面对的问题,“土地财政”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关乎国家经济健康与持续发展的重大综合性课题,需要中央政府统筹考量,做好顶层设计,进行多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