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以区域协调发展夯实新发展格局根基时间: 2022-12-07信息来源:社会科学报 2021-09-30(001). 作者:史育龙 责编:qgy

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在过去四十年的时间中,各个区域板块间的发展速度快慢发生了多轮轮动,并不是南方一直快,北方一直慢的过程。现在慢了的部分是由于在转型关键节点上没有很好地抓住机遇,以至于出现了后进的局面,未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以后可能会重新赶上。这种分化体现了在转变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各自发展路径的差异性。看待南北差距扩大的现象,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尺度,要有更加客观、多维、多层次的角度。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形成优势互补格局

目前所关注到的区域发展差距,无论是之前强调比较多的东中西的差距,还是当下所关注的南北之间的差距,主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在整个经济实力和国家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的过程中出现的。要从改革的力度和开放的程度上来探寻成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出现的这种现象。由此,我们看到南北方之间从区位条件到市场化程度,从资源禀赋到产业结构,从营商环境到思想观念等各方面的差异。这些都体现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扩大的进程中,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区识变、应变和求变能力的差异。正因为这样,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变依然是永恒的,未来的发展格局还会出现新的特征。

人口分布的调整会显著弱化南北分化带来的发展差距。在今后一段时期里,南北差距的影响会通过人口分布调整和北方地区在发展路径上的自我调适实现相对均衡。从 2000 年“五普”到2010 年“六普”的十年中,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四个人口减少的省份,贵州、重庆、四川、湖北,全部是南方省份。2010 年到 2020 年,人口减少省份增加到六个,变成了甘肃、内蒙、山西加东北三省。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由于增长速度的变化以及相对份额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从人均水平的变化以及当地在微观尺度上调研考察时的感受来看,实际上要比以总量水平所体现的差距小很多。所以,虽然北方省份经济增长在放缓,如果以人均水平代表的整体生活水平来看,差距感并没有速度指标反映的那么明显。

这种分化不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产生根本性的负面影响,因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经济循环需要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是实现循环的必要条件。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是畅通全国大循环的一个重要基础。从区域视角来看,不同区域参与循环的基础在于差异性。目前显示出的南北间的增长速度上的表现,其背后反映的是结构上的差异。在外部环境冲击和自身变化条件下,各地区会探索出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路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形成优势互补格局,也就是国内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多管齐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强调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定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这种主体功能的划分就是让各个地区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现在关键是进一步细化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单元,对于重点开发的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要有差异性政策。未来中国的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能源需求依然要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关键要把传统的高碳能源转化为清洁的低碳能源。从地理上来看,内蒙、吉林、黑龙江、辽宁、甘肃是全国风能资源储量前五位的省份,青海、甘肃、新疆都是太阳能资源储量居于前列的省份,这些省份现有的结构在主体功能区中转化,就能够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要在北方地区培育一些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地区,形成有一定增长活力的动力源带动北方地区发展。比如,辽宁沿海地区、黄河流域的山东半岛、呼包鄂榆、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和兰州西宁地区等,这些地区未来如果能够形成一些充满活力的增长动力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整个北方地区的发展态势。以构建“一带一路”为抓手提升北方地区的开放水平。用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好一批内陆经济试验区,这些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平台,包括国家级新区这样的一些开放发展的平台,它和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配合在一起,能够带动整个北方地区的开放与发展。

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和人民生活保障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现在讨论的南北差距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关于区域协调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过大量的研究,最早主要讨论 GDP 等经济指标,现在的共识是聚焦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和人民生活保障水平大致相当这三个方面。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把各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做到均等化,无论北方还是南方,各地区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通达程度基本均衡,各地区居民的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不断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