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产业转型,不变的核心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张琴琴 作者:admin 责编:

   编者按:
    八月份宏观经济指标一经公布,年内保增长的目标似乎已无悬念。经历了上半年重量轻质的增长后,调结构无疑会成为中央下一步关注的主旋律。而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作为年内“调结构”工作的重要内容,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就已确定。山西晋城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不断致力于转型发展,已取得一些实绩。而在金融风暴的大考下,其探索实践的正向作用更加凸显,值得总结借鉴。
 
       无论是世界范围内的德国鲁尔区、法国洛林,还是国内的甘肃白银、吉林辽源,诸多资源型经济转型成功的案例均以产业结构的转型为核心。对于晋城,煤化工、冶铸、电力、丝麻、建材、饮品、旅游等接替产业格局已具雏形。这些产业的突出特点集中于比较优势的发挥、最大限度的多元化战略以及到位的政府角色。
   从比较优势到特色经济
    除了丰富的煤炭资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辅相成的旅游资源、中国北方重要蚕桑产地和丝绸生产基地的美誉已经成了晋城人优越心态的新内容。
    这种自我优越感不是空穴来风。
    对麻纺等外向型行业形成巨大冲击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时,以绿洲大麻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晋城轻工纺织业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反而为整体经济增加了一抹亮色。绿洲大麻纺织公司也在2008年继续被确定为国家大麻纺织产品开发基地。
    而旅游业从2003年战略布局的展开到2006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成功创建,再到2008年首届“神奇太行、经典晋城”旅游月的系统推介,晋城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日益凸显。2008年,晋城市仅接待国内旅游者达776.92万人次,同比增长10.01%,旅游收入56.13亿元,同比增长19.93%。
    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离不开对自身比较优势的精准定位。以旅游为例,晋城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辅相成,平分秋色。王莽岭、蟒河、锡崖沟等自然资源共同成就了八百里太行美景的精华,而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炎帝活动遗迹、长平古战场、以皇城相府为龙头的明清古城堡建筑群等均分布在晋城境内。而现存宋、金以前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建筑约占全国同时期遗存的1/3。资源优势的充分利用成就了晋城旅游的无限前景。
    更突出的是煤化工业。尽管自2006年石化行业进入整体景气期以来,全国各地就掀起了大规模建设煤化工项目的热潮。但晋城市作为煤化工产品绝佳原料——无烟煤的全国最大产地之一,作为国家“九五”时期就已定位的化肥基地,其产业基础、技术优势与发展历史等一系列优势用得天独厚形容毫不为过。
    2008年,晋城市煤化工业增加值达18亿元,占该市工业增加值6.6%,化肥产量约占全国的5%。晋城市煤化工发展的总体定位是“以化肥为基础,大力发展碳—化工”。在高浓度氮肥基地初具规模的同时,晋城市已把重点转向发展以醇醚燃料为主的碳—化工上来,形成了煤肥电、醇醚烃及精细化工并举的产业链条。
   全力以赴“多元化”
    成也在煤、败也在煤的山西总是困扰于依靠资源、依靠传统产业、依靠既有市场的思维惯性,而不断突破这种路径依赖的晋城经济由此实现了“多面开花”的嬗变。
    除了已初具雏形的“四梁八柱”新兴产业格局,在晋城总能发现虽在起步却令人憧憬的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先导作用显著。近年来,晋城引进了富士康、环球利特、富基、南非汉斯等13家高新技术产业,其光通讯连接模组、大功率半导体光源系列、泡沫陶瓷过滤器系列、瓦斯抑爆设备、数字加油显示器等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山西省的空白,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现代服务业的培育也提上了日程。2008年,晋城市出台《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重点确定了18个服务行业的具体项目,并提出2010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以上,从业人员占到35%左右。目前,晋城市已经拥有21家星级饭店,其中晋城金辇酒店管理公司已先后管理了省内外9家高星级酒店。三大现代物流园区也进入了全面规划建设阶段。
    从无到有是一个进步,从弱到强则是一个飞跃。而促成这个飞跃需要集结更大的资金、更多的智慧。晋城的方式是招商、引智。
    窥一斑而知全豹。晋城市的煤层气产业化开发已形成规模,建成煤层气发电厂18座,总装机容量4.3万千瓦,年发电量2.58亿度,年利用煤层气11亿立方米。市区部分宾馆、饭店、洗浴行业用上了新燃料,全市2.6万多户居民、1700辆出租车也用上了煤层气燃料。煤层气即瓦斯,一直是煤矿安全的最大杀手。从巨害变新宠,是晋城市不断寻求与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大公司合作的结果。经过近几年努力,已有晋城煤业集团、大宁煤矿、中石化等企业及英国、美国等一些国际财团介入到开采行列。
   不容忽视的政府角色
    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实践已证明,政府在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中的推动保障作用举足轻重。晋城产业结构调整路径的这一特点也很明显。
    2003年,晋城决策者做出大规模开发旅游资源的战略部署之后,当地政府选择了“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办法,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国有企业、民营经济以及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投资旅游业。土地使用、税收返还、贷款贴息、安置就业优惠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随即出台,并从2003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贴息贷款,鼓励社会资金对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景区的建设投资,目前,以市区为中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的各大景区环线相连的旅游公路环线网络已经形成。
    2008年,在金融风暴的冲击波纵深化延伸的背景下,《晋城市工业转型发展的实践意见》、《晋城市工业转型八大产业发展路径》等一系列引导性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立足于加速推进产业的优化升级,晋城市财政全年拿出了1亿元的地方工业技术进步专项资金、3800万元科技研发资金、1000万元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3000万元服务业发展资金、6000万元的农业和畜牧业扶持资金,1亿元的积极财政政策配套资金。
    事实上,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的背后是晋城执政者的长远目光和开放意识。资源型地区中,资源产业的波动左右着整体经济的兴衰。以山西为例,直接或间接靠煤炭就业、靠煤炭吃饭的人比重很高,由此,大量的管理都是以煤炭工业为中心。资源的稀缺性及资源开发的思维惯性会直接导致小生产意识浓厚:满足于煤炭资源的收益,不愿下大力气开发其他产业。
    而在晋城的多元化产业格局中,已看不到这种“煤思维”的影子。记者了解到这样的数据:2008年,晋城推出81项重点工程计划,并在深圳举行城市旅游推介与企业招商引资洽谈会,同来自美、日、韩等国及国内港澳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客商共签约投资项目45个,项目总投资额201.86亿元,引资额141.73亿元,同时签署的还有8个技术引进项目,14个招才引智项目。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