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江西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度评价研究时间: 2016-06-24信息来源:毛小明 李波 方丽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产城融合不仅是促进新兴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有效着力点,也是实现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江西工业园区经过近几年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效益得到快速发展,但各级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度参差不齐,国家级园区优于省级,城市周边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好于远离城区的工业园区。基于各级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认为江西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切入方式和重点应针对不同级别园区、产业类型、空间规模而有所区别。
     关键词:产城融合;作用机理;指标体系;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6)01—0101—04  收稿日期:2015—11—15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研究”(14BJY082)。
     作者简介:毛小明,男,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贸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昌330031)。
     李波,男,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南昌330031)。
     方丽,女,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贸系讲师(南昌330031)。
     DOI:10.14017/j.cnki.2095-5766.2016.0017
 
  产城融合是我国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针对“产城分离”“产业孤岛”“睡城”以及人口的钟摆式流动等问题提出的解决思路。它集合了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互联网+以及智慧城市等新趋势、新思维。实践证明,产业与城市是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有产无城,产业发展就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有城无产,人无所立,最终只能是“土地的城镇化”。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城市是产业发展要素的集聚平台,产业是城镇化的有效支撑以及城镇发展的推动力,二者相辅相成。
 
  截止到2015年,江西省拥有国家级园区14个,省级重点园区22个,其他园区53个,筹建园区12个,共计工业园区101个。2014年全省园区内工业企业共8966家,工业增加值5454.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主营业务收入23226.75亿元,同比增长12.28%,利税总额2747.62亿元,同比增长16.82%。江西近15年来工业园区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当今经济增长趋缓、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约束的大背景下,工业园区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的产城融合道路是实现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相关文献综述
 
  经过梳理产城融合的研究,基本集中在三个方面:产城融合的内涵、发展路径、产城融合度评价研究。其中,对产城融合的内涵及路径研究,各学者通过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脉搏,融合新思维,不断丰富与充实,研究较为成熟。近几年,随着产城融合研究的不断深入,产城融合度测算正日益受到关注。
 
  目前,对于产城融合度的评价与实证研究发展缓慢,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对产城融合度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在两个角度推进。一是基于工业化与城镇化间的协调互动的关系,间接评价产城融合度。二是结合产城融合的内涵以及产城融合的愿景,直接构建指标体系。对于产城融合度的测度方法主要集中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法、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等。比较有代表性文章有王霞等(2014)通过因子分析建立了产城融合度评价体系,并用熵值法为各因子赋权重,取得56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得分和排名,指标体系较为全面,但在统筹各因子协调度,合理赋权方面还可进一步优化。王菲(2014)采用组合赋权与四格象限法对产业集聚区的产城融合度评价研究,并对河南省20个典型产业集聚区进行了实证分析。唐晓宏(2014)构建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开发区产城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上海开发区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该指标体系只包括7个指标,过于简单且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不足以全面真实评价产城融合度。目前,产城融合度评价研究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评价城市功能的指标选取与量化很困难;二是如何全面考虑各指标的协调度,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赋权。这也是我们试图突破的两大难点。
 
     二、产城融合作用机理
 
  产城融合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产业、城镇、人三者的相互协调;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三者结构的匹配以及产业与城镇化在功能、空间的真正融合等方面。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是传统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人是产业发展的基石,城镇对于产业中人的支撑表现在满足人的多层次的需求上,让人能够更“专注”于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完善的城市功能配套可以减少企业员工的流动性,从而提高员工的整体工作效率。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在“三产”的比例会发生显著的变化,第二产业在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就不再大量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第三产业将成为吸附力最强的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兴起又能反过来支撑第二产业发展。同时,就业结构也与消费结构密切相关。人口的职业构成决定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差异又使消费结构存在明显的层次性。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相互之间的匹配可以促进产城融合。
 
  功能融合是指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功能的融合。当前,单一功能的传统工业园区在规模和效益上已逐渐达到顶峰,只有通过植入城市化功能,完善各类公共服务配套,才能使工业园区成为产业新城,从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从低端向高端发展。而空间融合是打破以往工业园区与城市在空间上联系较弱,产业与人分离的现状,在工业园区营造城市新区,达到空间上城镇、产业、人的和谐统一。
 
  三、产城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检验
 
  1.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数据来源
 
  2014年,江西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618.57平方公里,同比增长8.9%,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78.15亿元,增长27.2%,主营业务收入23226.75亿元,同比增长12.28%,招商实际到位资金3747.53亿元。全省共有101家工业园区,其中国家级园区14家,省级重点园区22家。36家重点园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4.37%,基础设施投入占全省的64.90%,基本代表了江西省工业园区的总体状况。这里拟对这36个重点园区进行产城融合度评价,由此反映江西省园区产城融合的整体水平。
 
  在分析产城融合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了包括1个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2. 因子分析的检验结果
 
     运用SPSS19.0软件用36个样本数据对20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KMO的度量值为0.779,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而且,Bartlett球形检验显示在0.01的水平上各变量显著相关(如表2所示)。
 
 
 
     通过因子分析,20个指标降维到4个公共因子,园区生活配套、园区产业规模及效率、城区辐射水平与交通便利程度、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4个公共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80.757%(如表3所示)。一般认为,累积贡献率达到80%以上说明因子分析的结果是显著的。总体来说,4个公共因子基本涵盖了指标体系的主要方面,实证研究的结果与设计的指标体系基本一致,表明构建的指标体系合理,能够用来评价园区的产城融合度。
 
 
 
     3. 园区综合得分与排名
 
  以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参照公式1),计算各样本的综合得分,对36个园区的产城融合水平进行排名,结果如表4所示。
 
RHD=0.40895X1+0.18931X2+0.14553X3+0.06379X4    (1)
 
     4. 结果分析
 
  从实证结果来看,36个园区中,产城融合度排在前15位的园区中国家级园区有9家,如表4所示。分别是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九江经开区、南昌小蓝经开区、上饶经开区、赣州经开区、新余高新区、萍乡经开区、宜春经开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级园区产城融合水平总体好于省级园区;城市周边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好于远离城区的工业园区。
 
 
 
 
     四、江西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政策建议
 
  工业园按批复级别分为国家级工业园、省级工业园。国家级工业园含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部批复),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部批复);而省级工业园区由各省级人民政府批复成立。从成立的时间上来看,国家级工业园区普遍成立较早,或者是由省级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从园区所处位置来看,国家级园区一般设在城市中心区,或者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已有一定基础。而一般省级工业园大都设在县、市,离城市中心区较远,产城融合度较低。
 
  基于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认为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切入方式和重点应针对不同级别园区、产业类型、空间规模而有所区别。
 
  首先,国家级工业园由于大多聚集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资金密集型产业;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创新创业的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门类齐全。国家级工业园区对科技要素、服务要素需求突出。这些园区除一般的基础设施,生活配套、服务配套外,还需要大学、实验室、研究院所等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及技术创新动力的要素。国家级工业园区是要把聚集科技人才,提供战略新兴产业研发、中试、孵化作为产城融合重点。
 
  其次,省级重点园区产业类型大多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在空间规模上对用地规模需求大,就业密度高。这类工业园区一般设在地市周边,产城融合的重点应该是建设,如商业中心、酒店餐饮、文化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金融、会展、商务办公、学校、医院、职业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实现产业、城市、人三者协调发展。
 
  最后,一般省级工业园区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对于省级一般工业园区,要加以分类区别对待。这些工业园区有的功能单一、配套不足;有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路灯、管网还不到位;甚至有些工业园区资源过度开发,粗放经营,生态恶化。重化工业等有一定污染性的产业要坚决迁至专门园区严格管理;对于资源过度开发,粗放经营的园区要重点倡导循环经济、生态发展;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则要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开通公交线路,让附近农民坐班车去园区上班,在空间上拉近与所在县、乡镇的距离,变“农民工”为园区的“蓝领工”。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江西省统计局http://www.jxstj.gov.cn。②数据来源于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中小企业局编《2014年江西工业园区四季度快讯》。③数据为课题组实地调研获取。
 
  参考文献
  [1]王霞,等. 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基于因子分析及熵值法 [J].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7).
  [2]王菲. 基于组合赋权和四格象限法的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发展评价研究 [J]. 生态经济,2014,(3).
  [3]唐小宏. 基于灰色关联的开发区产城融合度评价研究 [J]. 上海经济研究,2014,(6).
  [4]孔翔,杨帆. “产城融合”发展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 [J]. 经济问题探索,
2013,(5).
  [5]李文彬,陈浩. 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 [J]. 城市规划学刊,2012,(7).
  [6]邓波,张林栗. 产城融合视角下工业园区发展规模预测与分析 [J]. 企业经济,2015,(6).
  [7]孙丽敏. 产业园区“产城融合”探究 [J]. 经济论坛,2014,(1).
  [8]张开华,方哪. 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协调度评价 [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