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关于我们 > 地名地理
地名地理

巴彦淖尔 行走在现实和未来之间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记者 李岷 作者:admin 责编:


 

乌拉特草原

      “走西口”
  去呼和浩特开会,恰好遇到一个去巴彦淖尔的机会,由于第一次听说这座城市,好奇心促使我欣然前往。
  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因境内有著名的淡水湖乌梁素海以及众多的湖泊而得名。阴山山脉呈东西横贯巴彦淖尔中部,北部为广阔的天然牧场,俗称乌拉特草原。南部是著名的河套平原,耕地面积40万公顷,是亚洲最大的一处首制自流引水灌区,水利资源丰富,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巴彦淖尔境内阴山山脉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300多处62种,主要有硫、铜、铅、煤、银、稀土、石墨、铬铁、宝石等,铜、铅、锌、硫铁等储量在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名列前茅。这里富矿多,矿体厚,宜于开发。
  巴彦淖尔是一个深受上苍眷顾的地方。境内阴山地带曾发现1万余幅古代岩画,岩画生动反映了古代狩猎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巴彦淖尔由此被当地人自豪地视作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但巴彦淖尔近代城市的形成则源于“走西口”的移民运动。在这场运动中,“逐地而居”的人们用血泪演绎出了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由于在迁移过程中,河套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晋西北人和陕北人为主的生活群体,晋西北和陕北地方的习俗就成了影响和形成河套民俗的主体,其他地方来的人只好“入乡随俗”。可以好不夸张地说,“走西口”不仅改变了成千上万“口里人”的命运,而且对改善塞外人口结构、促进塞内外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自古至今,人们常用“民风淳厚”四个字来具体诠释河套人的朴实厚道、宽容大气、以善待人。这种民风既是受了蒙古族习俗的影响,也是在“走西口”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当年“走西口”的人一路艰辛,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吃到哪里,常常受到他人的包容接济;后来定居下来,也就常常怀着同样的怜悯之心包容和接济他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特有的民风。
  在乌拉特中旗参观时,当地人的热情好客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这种淳朴民风。当地人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豪爽之气让我们自愧不如。当主人奉上一曲动听的蒙古歌曲,并手捧哈达向我们敬酒时,矜持无法继续,豪气顿生的我们纷纷举杯一饮而尽。只是我在手忙脚乱中将压杯的冰糖全倒进嘴里,后边的同行纷纷抱怨因为我吃了杯中冰糖害得他们多喝不少。
  口岸经济
来到巴彦淖尔的第二天,我们被安排去甘其毛都口岸参观。
  位于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的甘其毛都口岸,毗邻内蒙古国南戈壁省。南戈壁省矿藏丰富,拥有世界性的超大型煤矿和铜矿。其中,探明储量达64亿吨的塔本陶勒盖煤矿距口岸仅190公里,亚洲最大铜矿奥云陶勒盖铜矿距口岸仅70公里。甘其毛都口岸近年来大量进口蒙古国原煤,以及戈壁石、玛瑙石等,出口物品有建筑材料、机械设备、摩托车、农副产品、服装及日用品等。
  驱车几个小时,到达口岸时已近正午。大太阳一览无余地照着,多少有些晃人眼睛。口岸外排着长长的车队,车型各式各样,有运煤的大卡车,有拉其他物品的面包车、吉普车。同伴中有人提醒我好些车都是日本、美国、俄罗斯制造的好车,我仔细看去果然如此。虽然车子有新有旧,且都“风尘仆仆”,但牌子大多出自日本、美国等车企“豪门”。市发改局的同志解释,目前,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都在进口蒙古国的矿产资源,这些车大多是交换的产物。
  口岸的同志告诉我们,蒙古国南戈壁省奥云陶勒盖铜矿虽然离甘其毛都口岸很近,但铜矿石重点向美国、日本出口,中国进口的主要是煤炭。今年以来,随着通关时间的延长,口岸货运量大幅增长,从口岸进口的蒙古国原煤创历史新高,截至7月中旬达315吨,接近2009年全年水平,2010年的目标是进口原煤600吨。
  甘其毛都口岸作为国家一级陆路口岸,目前已成为中蒙陆路贸易的重要通道。据悉,中蒙跨国运煤专用铁路国内线———神华甘泉铁路已开工建设,连接中国和蒙古国的重要通道———临策铁路(内蒙古临河至策克口岸)的货物运输已投入运营。同行的专家普遍认为,交通的畅通未来将极大助力口岸的发展。
  口岸经济或将能够成为拉动巴彦淖尔经济发展的引擎———来口岸参观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有了这种共识。巴彦淖尔人同样不缺乏这种认知,已经对甘其毛都口岸的未来制定出了蓝图。
  守望未来
巴彦淖尔的机场十月开始启用,回北京时,我们从巴彦淖尔的临河出发,前往包头机场登机。沿着阴山、大青山脚下的高速路一路驶去,跨出巴彦淖尔地界,远远望见包头时,城市上空笼罩着一层灰蒙蒙的气团,特别刺眼。司机戏言,看天就能划分出两座城市的地界,包头笼罩在工业废气里,蓝天白云被留在了巴彦淖尔。
  包头上空的那团雾气一直压在我的心头,回到北京,看到同样灰蒙蒙的天空时,竟忽然有种气闷的感觉。不由自主地,眼前浮现出巴彦淖尔那令人留恋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难忘乌拉特草原。在草原公路上奔驰时,蓝天一览无余,白云悠闲自得,硕大的发电风车在起起伏伏的草原上时隐时现,羊群点缀其间,烘托出一种难得的田园意味。
  难忘黄河岸边。滩涂里。杨树迎着太阳光“绣出”明晃晃的银边,向日葵朵朵绽放恰似一张张微笑的脸庞。总干渠里,清澈的渠水波光粼粼、静静流淌。
  当然,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巴彦淖尔同样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在市区的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走西口”过来的医药企业,排出了刺鼻的废水;一些重化工企业相继“进场”,力图有所“作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与经济发展,是摆在西部所有城市面前的一道试题,而且常常是一道两难的试题。巴彦淖尔人在这道难题面前表示出的无可奈何让人随处都能感受得到。
  曾几何时,巴彦淖尔的富庶,令城市里充斥着周边地区里前来讨生计的人们,巴彦淖尔人在无私帮助别人的同时,收获着小小的自满。然而,随着周边城市依靠资源开发相继崛起,那种暴富起来的浮躁四处弥漫之后,巴彦淖尔人开始不甘心无声无息地没落。
  在城市规划会议上,专家给出的数据显示,1998年前后,巴彦淖尔的GDP能占自治区的8%以上,位列前茅。然而十几年过去,如今的巴彦淖尔在自治区GDP排行榜上已经风光不再,周边呼包鄂的风头已经远远盖过巴彦淖尔。
  巴彦淖尔的失落,似乎可以令人理解。然而巴彦淖尔人在失落的同时并没迷失自我,依然执着地守望着未来。在城市规划蓝图中,巴彦淖尔人对生态保护表现出积极而主动的姿态,“守土有责”的意识和决心令人印象深刻。(责任编辑 马燕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