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

假如中国选择迁都,哪里最适合?时间: 2015-09-20信息来源: 作者:刘晓博 责编:zlh_admin

编者按:

今年以来北京蓝天的次数明显增多,市民纷纷拿起相机、手机,拍下天空的颜色,分享到网上。帝都人民常年被雾霾所笼罩,能看见蓝天就是上天给予他们的最大赏赐,但是如果北京继续这样污染下去的话,总有一天会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如果北京不再适合居住,那中国会迁都哪里最合适呢?




北京城正面临着一个大的历史拐点:为了纾解过于密集的人口,缓解交通、环境、高房价等压力,城市的功能和定位将有重大变化。


从近几年北京市领导透露的定位看,未来的北京将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不再提金融中心、经济中心。这意味着部分职能有可能向天津、河北,甚至上海转移。


但一个城市的某项功能,如同植物一样有其生长的土壤,年深日久后有庞大的根系。这种迁移能不能成功,其实很难说。比如中信证券,将注册总部设在深圳,但运营总部一直在北京。金融决策中心在北京,公司在深圳办事不方便,更何况公司高管们都已经在北京安家、买房,哪里是说迁就能迁的?很多人建议北京大国企总部、大学迁移天津或者上海等城市,其实阻力非常大,几乎每个员工都不会同意。


其实,解决北京的困境还有一个选择,就是迁都。北京最大问题是人多、钱多、车多,多到发愁。多的原因,是因为权力在这里。权力运行方式不变,迁走了甲,还会迁回来乙。所以,与其折腾权力的附属物,不如将权力迁走,釜底抽薪。而且,通过迁都,还可以拉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重新规划一个纯粹的行政首都。在这方面,国际上有不少成功的先例,比如巴西迁都巴西利亚。


为了把中国首都问题说透,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历史。


中国都城史的三个阶段


“都”者,大也。因此,所谓“都城”就是国中最大的城。“首都”这个词组,只是为了进一步强调“第一”的概念。这就是传统中国都城的核心理念:天子居住的城市,必须是天下最豪华、最壮丽、最富庶的,否则不足以威服四海。所以,中国都城演变史,就是第一大城市演变史。


以我个人粗浅的研究,觉得可以将中国都城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都城沿着“渭河-黄河”中轴线东西向移动的时期,时间可以从仰韶文化算起,直到东汉末。这是汉民族、汉文化、中国观念的形成期,也是“汉”这个称号和儒家正统思想最终确立的时期。这时,北方游牧民族还没有对中原文明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这个时期的都城主要在西至宝鸡、东至郑州之间移动。当然,核心是西安(其实包括周原、丰、镐、咸阳、栎阳、汉长安等多个城址)和洛阳(包括告城镇、二里头、尸乡沟、西周王城、成周、东汉洛阳等多个城址)。向西可以到甘肃天水(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向东可以到商丘、曲阜,但东西向的轴线是稳定的。


非常巧合是,在中国都城沿着“渭河-黄河”中轴“东西向移动”的时代,都城内部的轴线也是东西向的,而不是后来南北向的。那是的宫城,往往处于都城的西南角,面朝东方(东门和北门是正门),普通居民的居住区在宫城的东北或者东南方向。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最具想象力的皇帝,曾经将其都城的门阙立在今天连云港的锦屏山上。他的意思非常明确,中国都看以看成他的都城,东门外是大海(你可以在地图上连接咸阳和连云港,那就是秦始皇心目中的国家中轴线,跟“渭河-黄河”中轴基本上重合)。所以,考古学家在秦都咸阳找不到城墙,为什么?我猜秦始皇将潼关、秦岭等看做是他皇宫的围墙。也就是说,整个关中平原都算是宫城!


第二个阶段是都城南北向移动时期,这时候大运河可以看成是新的中轴线。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因为北方草原民族突然崛起,成为中原文明的劲敌。草原文化为什么这时候才崛起?因为冷兵器时代的“核武器”被创造出来了,这就是马镫!没有马镫的时代,骑兵在马上很难坐稳,射箭、挥舞砍刀都有困难,所以战斗力一般。如果你熟悉历史,就会发现,西汉时代卫青、霍去病在讨伐匈奴战争中屡立奇功,后世就不再有这样的神勇将军。为什么?因为西汉时还没有马镫,东汉末年马镫发明、普及了。中原的步兵从此不再是草原骑兵的对手,只要草原上松散的部落结束内讧,肯定成为中原文明的噩梦。但事实上,他们不内讧的时候很少。


三国时代的吴国,第一次将中国的都城史写到了江南(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都城,毕竟规模太小)。从此,中国都城的演变从“东西向迁移”,转变为“南北向迁移”。因为国家冲突的方向从东西向改为了南北向:夏朝在洛阳建都,灭它的是东方的商;周从西面崛起灭了商,秦的统一重演了一次。而刘邦项羽是从东方崛起的。而从“三家归晋”到五胡乱华之后,中国的征服和被征服方向,从东西向,变成了南北向,所以都城演变必然是南北向的了。这时的轴心,从“渭河-黄河”变成了大运河。五代之后,长安、洛阳先后被废弃,沿着大运河移动的态势更加明显。


至少从曹操的邺城和曹丕的洛阳城开始,中国都城内部的中轴线也开始从东西向,改变为南北向。《周礼•考工记》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维,经涂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庙”的设想,才真正变成现实,而且这种都城规划理念,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很多人都认为宇文恺设计的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的最标准形制,其实刘秉忠设计的元大都才是。忽必烈这个纯种的蒙古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标准的“汉化都城”,还为王朝起了一个“最汉化”的名字。


1840年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全球意识和海洋意识,也将最大的外患来源,最大的外来文化来源,从草原、沙漠变成海洋。中国城市的格局再次发生巨变:最大城市沿着大运河“南北迁移”变成了向东南沿海倾斜。即便你是首都,如果不在东南沿海,地位也可能被挑战。到了晚晴和北洋政府时期,虽然北京仍然是首都,但繁华、富庶程度已经无法跟上海相比。相当长的时间里,北京只是政治首都,而上海是经济、文化、金融、航运、科技中心。


海洋时代的城市布局,已经没有了中轴线概念,这显示商业力量战胜了行政力量。上海、天津、青岛这些新兴城市的布局和公共空间设计,就颇值得玩味。孙中山愿意在南京这种“风水不好”、“王朝短命”的地方建都,民国旗帜采用江南建筑白色和青色作为主基调,抛弃明清故宫的红、黄色,都显示出现代化、世俗化、商业化的趣味。




南方城市低人一等


中国古代有所谓“正统论”。也就是说,当国有二日的时候,谁的政权才是合法的。其实正统不正统,在观念中往往跟首都所在地有关。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大家都认为,一个政权再强大、再文明,但如果都城不在长安或者洛阳,就不是正统政权。这跟古代东南亚各国政府对白象的崇拜,有点趣味相通。


那些在南京建都的帝王就常常心虚,比如朱元璋。他心里很清楚,在南京他很难找到一个正南正北、前水后山的中轴线,东晋和宋、齐、梁、陈都城的中轴线肯定不能用,因为背后是玄武湖,而且那条中轴线是向西南倾斜的,这或许就是它们短命的原因。所以他填湖造地,将中轴线向东移,终于靠上了紫金山。但悲催的是,他填的湖叫燕雀湖(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后来发生沉降,他的寝宫地面下陷。而且更要命的是,明故宫偏安于南京城一角,只能靠外郭城才勉强将宫城,烘托为城市的几何中心。由于太子早死,洛阳、长安早已残破,加上经济中心在江南,朱元璋的迁都梦一直没能实现(其实赵匡胤也很想还都洛阳)。后来朱棣推翻侄子朱允炆后,断然迁都北京。


至于杭州做都城,就更加悲催。因为地理因素,皇宫要建在整个城市南部偏西的凤凰山上,大臣们上朝,要么绕过整个皇宫才能走到正门(南门),要么只能走北门入宫。而那条北门外的中轴大道,竟然还是弯曲倾斜的!赵构的解释是,我们南宋心向北方,不忘恢复,所以都城倒置。这当然可以解释得通,但其他朝代建都还能选杭州吗?你总不能认为自己是赵构,是“靖康耻”的漏网之鱼吧!


至于成都,那是唐玄宗和唐僖宗逃亡之地,唐德宗也差点去避难,刘阿斗也是在那里束手就擒的。正式在那里建都的,基本上是非正统政权。至于广州、长沙、南昌,都是军阀割据的地方,当不了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在古人眼中,这些城市的地位连开封、邺城、太原都不如。


在都城选择上为什么会出现重北轻南的观念?因为江南的优势是人文荟萃、经济富庶,北方的优势是金戈铁马、成就霸业。北方更靠近游牧民族区域,民风彪悍,生活、生产方式更接近战争方式(游猎),而且是冷兵器时代坦克(战马)的天然产地。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是北方统一南方。所以,建都必选北方,除非你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中国历史上两次例外的南方统一北方,是明朝建立和北伐战争,结果是将都城南移到了南京)

北京作为都城的含义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之后武王将尧的后代封在蓟,这是在正式典籍中,北京第一次成为地方行政中心。蓟其实是一种开花的菊科植物,因为当时这个地方的山坡上长满了蓟草,由此城市得名为蓟,小山被命名为蓟丘。蓟丘在哪里?多数学者认为,在今天北京白云观的西侧。


在蓟城西南40多公里的琉璃河,还有一个封国叫燕,是周武王弟弟召公奭的封地。若干年之后,燕国北上灭了蓟国,迁都到此,从此北京被称为燕地。


虽然在随后的岁月里,隋炀帝、唐太宗北征到过这里,安禄山在这里起兵叛乱,宋太宗险些命丧高梁河,辽代在这里建立陪都,但北京的地位一直不太重要。直到1153年,金代在这里建立中都,北京地位开始提升。1285年,元大都正式建成,北京首次成为大一统国家的首都。从此,蓟城这个当年蛮荒的边陲小镇,终于出落成力压长安、洛阳的城市新贵——北京。自元大都建成至今,北京只有在明初和蒋介石时代不是首都,加起来只有75年。


北京后来成为首都,是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厮杀、交融的结果。在这里建都,北可以控制满蒙,南可以俯瞰中原、江南。虽然北京远离江浙经济中心,但有大运河可以输送钱粮。建都北京,暗示着皇帝励精图治、胸怀天下、亲近英雄,对强悍的游牧民族采取攻势;如果建都江南或者蜀中,则会被人看成贪图享乐、偏安一隅,对游牧民族示弱。这种潜在的文化、政治含义,基本上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


1840年以后,北京由于靠近海岸线,作为都城的劣势逐渐显现,曾先后三次沦陷敌手。其中1860年和1900年,外来侵略者都是从天津登岸,向西攻入北京。曾经亲历第二次鸦片战争,参与火烧圆明园、镇压太平天国的英国人戈登,在1870离开中国的时候跟李鸿章说过一句实话:如果大清不迁都,将来还会吃大亏。因为中国海防弱,北京基本暴露在敌人刺刀下。30年后,戈登的预言应验了。


如果迁都,哪里最合适?


历史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历史经验仍然值得参考。假如中国迁都,哪里是合适的选择呢?如果你手边有地图,我建议你找到京广铁路和长江,把他们看做是坐标的Y轴和X轴,武汉就是坐标原点。这样,中国的土地就被分为四个部分。


第四象限,也就是上海到香港这片区域,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人口也最密集,最不适合建都。为什么?我上面已经说了,领导人要到艰苦的地方去,到民风彪悍的地方去。同样的原因,武汉东北方向也算是发达地区,富庶地区,也不能去。西南呢,历来是偏安之地,也不能去。因此,只有武汉西北方向是最好的选择。


在“第二象限”选都城,象征着领导人愿意到艰苦地方工作,符合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良好政治伦理;此外,还象征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致力于民族融合,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湖北条件太好,需要剔除,内蒙、新疆、西藏太远离地理中心,会提升行政成本,也需要剔除。宁夏和山西历来是割据政权盘踞的地方,大家心里上未必接受。剩下的,只有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省了。


甘肃在大家心目中,似乎非常遥远。其实靠近陕西的天水和陇南等地,是汉民族的最初发祥的地方。天水大地湾遗址就是仰韶文化早期的中心,跟伏羲、女娲传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后来的周和秦,也起家自甘肃。至于河南和陕西(还有晋南),在中华文明史中的核心地位,更是不可替代。事实上,洛阳盆地就是“中国”的最初含义。


参考巴西迁都的模式,学习华盛顿DC的地位和规划方式,中国完全可以低成本建设一个新的行政首都。面积不超过100平方公里,人口不超过40万人,就是一个行政中心,国际政治接待中心,其他功能全部剥离。我个人认为,选址洛阳盆地东部,或者周原(陕西岐山、扶风交界)附近,都是非常好的选择。当然,新都不可能覆压到历史旧址之上,需要错开。这两个地方,都是我们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都城最应该在的地方。


其实,西宁附近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河湟谷地历来人文荟萃,是汉藏文化以及西域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处。如果在这里建都,可以更好体现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特色,以及国家对西部开发的关注,对于维护中国统一具有战略意义。


至于迁都后北京定位,其实也很简单。北京仍然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科研中心、创新中心。跟深圳一样,还是国家重要的副金融中心。此外北京还可以名正言顺成为环渤海、京津冀的经济中心。总之,除了政治中心和国际政治交往中心的职能迁走外,其他的职能可以全部保留,部分可以强化。因为新首都是一个迷你城市,仅仅是个行政中心而已。


(作者为刘晓博)


————————————

责任编辑:陈嫡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张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