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专题点评时间: 2019-08-07信息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2019-8-5 作者:孙久文 责编:qgy

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项目,根据中央的部署,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全国创新发展示范区、对外开放高地、高质量发展样板为指导方向,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交通等方面,正在平稳推进。学术界对于雄安新区的建设十分重视,研究文章很多,从各个方面对雄安新区的发展进行探讨。本期专题选取的三篇研究文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李国平和宋昌耀的文章:“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文,从当前国内普遍关注的高质量发展问题出发,探讨雄安新区如何高质量发展问题。作者的核心观点是,高质量发展是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的内在要求。为实现雄安新区的发展定位,雄安新区应当采取优质承接战略、枢纽城市战略、创新发展战略和智慧宜居战略等四大战略。作者认为,一是雄安新区具备高起点开发、高标准建设的基本条件,二是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有助于促进雄安新区的高质量发展。而对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认为仍然是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重点。作者认为,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出发,应当充分考虑到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疏解什么、不疏解什么,疏解的机构和企业的适宜距离、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要求等,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到雄安新区发展的定位与目标,与雄安新区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项适应。可以看到,作者对于雄安新区的实际情况十分熟知,提出的观点有的放矢。


张可云和赵文景的文章:“社会资本与雄安新区创新发展——作用机理与政策方向”,则是从创新发展的理论和与社会资本的关系等方面来探讨雄安新区的创新发展问题。作者认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既依赖于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建设,也依赖于主体互动合作形成的关系。雄安新区作为中国区域创新发展的试验平台,其定位之一是“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作者提出雄安新区应做好创新载体建设,注重有形、无形因素共同作用,重视区域社会资本的塑造和积累以及利用社会资本促进企业集群与企业创新。为什么要关注社会资本的作用?作者认为,一个地区内较高的社会资本意味着高水平的网络、信任和规范,这对创新行为和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创新主体包含企业、政府和高校,其中企业为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承担应用研究、产品开发与制造的全部或部分功能;政府须在创新引导、资源投入、法规制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所行动;高校承担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责任。只有在这三个维度社会资本的共同作用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增强。作者特别提出要引导企业加强与政、学、研的联系,促进协同创新,这也正是雄安新区建设应当着力推进的。按照作者的观点来延伸,雄安新区应当同时引进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这样才能实现创新发展的要求。


田学斌和柳天恩的文章:“创新驱动雄安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认为雄安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加快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作者提出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攀升产业价值链高端、推进产业转移升级、培育壮大高端高新产业、创新产业扶持政策、重视人力资本投入和加大政策配套力度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对于发展总部经济和高附加值环节,要引导企业总部和研发部门向雄安新区迁入,推进加工制造环节全部外迁。如何引导加工制造环节整体外迁?,认为要建立雄安新区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探索“飞地经济”“异地工业园”“共建联合开发区”等产业转移模式,探索财税、GDP统计的跨区共享机制。对于推进产业在转移中升级,作者认为关键是培育壮大高端高新产业,在引进的同时,对有发展前景的原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发展高端智能制造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作者十分重视创新产业扶持政策,提出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强化政策配套保障等。


上述三篇文章,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雄安新区在发展当中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因为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都是以创新和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把创新发展落到实处,这样看来,教育、医疗、培训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等,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在内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就十分适宜雄安新区了。&



“雄安新区”专题全文转载索引


1.  管志贵,田学斌,孔佑花:《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雄安新区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9(3),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9(8)。

2.  周霞,毕添宇,丁锐,荣玥芳,孙立,马文琳:《雄安新区韧性社区建设策略——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9(3),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9(8)。

3.  梁林,赵玉帛,武晓洁:《人口流视角下京津冀城市网络时空特征研究——基于雄安新区成立前后的对比》,《经济与管理》,2019(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9(8)。

4.  秦宇,李钢:《雄安新区战略定位与创新发展机制研究》,《财经智库》,2018(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8(11)。

5.  高春亮:《人力资本视角下的雄安新区建设》,《财经智库》,2018(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8(11)。

6.  方大春,马为彪:《雄安新区建设对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经济与管理》,2018(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8(11)。

7.  刘楷:《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引领作用》,《财经智库》,2018(1),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8(6)。

8.  武义青,柳天恩:《雄安新区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思考》,《西部论坛》,2017(5),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8(1)。

9.  周锦明:《雄安新区:构建“零碳智慧”能源示范区设想》,《开放导报》,2017(5),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8(1)。

10.王树强,徐娜:《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11),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8(1)。

11.纪良纲,田学斌,赵培红:《以创新改革开放统领雄安新区建设发展》,《财经智库》,2017(3),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7(10)。

12.刘秉镰,孙哲:《京津冀区域协同的路径与雄安新区改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7(10)。

13.叶振宇:《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7(10)。

14.李兰冰,郭琪,吕程:《雄安新区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7(10)。

15.徐振强:《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雄安的有效创新》,《区域经济评论》,2017(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7(10)。

16.孟卫东,吴振其,司林波:《雄安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基于对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的经验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18(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