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资源经济
资源经济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步入全面推进阶段时间: 2018-02-11信息来源:李晓南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李韶辉 作者:qgy_admin 责编:

    ——本报专访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

 

 

  三江源这块中国大陆生态最为敏感的“皮肤”,成为名副其实的野生动物天堂。图为藏羚羊迁徙途经三江源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江河是大地的血脉。巍巍昆仑脚下,青藏高原腹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孕育而生,源远流长。保护好被誉为“生命之源、文明之源”的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

  国家发改委日前正式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步入全面推进阶段。

  1月20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气温已达零下30度,在这里安排保护区冬季综合执法和管理工作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就《总体规划》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的独家专访。

 

 

日光照耀下的三江源冰川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记者: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总体规划》的编制出台有何意义?

  李晓南: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中央关于国土空间保护利用和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思路的重大创新,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实践,对建设美丽中国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总体规划》是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园规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编制《总体规划》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指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总体规划》的出台,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向着这一新征程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其次,编制《总体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果,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的新型国家公园的必然要求。

  再次,编制《总体规划》是实现三江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有利于创新体制机制,破解“九龙治水”体制机制藩篱;有利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处理好当地牧民群众全面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模式。

  《总体规划》提出体制机制创新、生态系统保护、配套支撑体系三个方面主要任务,并将主要目标按总体目标和近、中、远三个阶段目标来设计。近期目标是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体制全面建立,绿色发展方式成为主体,基本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中期目标是到2025年,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形成独具特色的国家公园服务、管理和科研体系,生态文化发扬光大。远期目标是到2035年,届时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成为生态保护的典范,体制机制创新的典范,我国国家公园的典范,建成现代化国家公园。

 

三江源生态得到有效保护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记者:作为我国首部国家公园规划,《总体规划》有何特点和亮点?

  李晓南:《总体规划》自2016年6月启动编制至2018年1月12日正式印发,历时20个月。我们注重开门编规划,突出高站位、有前瞻、可操作,先后组织了7次赴三江源实地调研,征求意见稿形成30余稿,通过座谈会、专题会、网上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开展了近50多次意见征求,共征集了数百条意见建议,编制组反复修改完善。

  我认为,《总体规划》的特点和亮点体现在三个“有效统一”。

  第一,着力体现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有效统一。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实际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战略上来谋划,在整体上来布局。《总体规划》紧扣国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战略要求的新部署新举措新探索,着力突出国家战略、国家形象、国家标准,以“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向全世界展示面积最大、海拔最高、自然风貌大美、生态功能稳定、民族文化独特、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家公园”为目标,体现依法建园、科学建园、全民建园、开放建园、和谐建园、智慧建园的鲜明特征。

  第二,集中体现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有效统一。解决“九龙治水”和自然资源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在不调整行政区划的前提下,整合优化、统一规范,组建管理机构,建立管理主体,实现集中统一高效的保护管理和执法。建立“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的新型保护地管理体制,对园区内外、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关系作出原则规定,实现权责边界清晰、所有权和监管权分离、地方政府和国家公园管理部门良性互动。与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试点等工作紧密衔接,做实重要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统筹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管理。

  第三,突出体现更加严格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统一。综合自然保护地的管控要求,按照“从严保护”的要求和“等级从高”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实现一个功能区划、一个空间管控要求和一套保护管理标准,并提出动态管理的要求;强调生态系统原真完整保护,科学把握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减少人类对自然演替规律的干预,以自然恢复为主,打造生态保护升级版;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和文化保护,国家公园建设既要使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符合资源环境保护要求,又要满足展示游牧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需要,始终重视人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管护员们组成的巡查摩托车队在例行巡护的路上(资料图片)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李韶辉 摄

 

记者:《总体规划》提出,截至 2017 年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请问体制试点积累了哪些经验?

  李晓南: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肩负着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累经验,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示范的使命。2016年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体制试点正式启动。

  在党中央国务院、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中财办、中改办、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我们集中力量大胆创新、攻坚克难,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全面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比如,打破“九龙治水”,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初步摸清自然资源资产本底,权责清晰、公开共享平台初步形成。

  在体制试点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好的基本经验。

  一是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行。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划归到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3个园区管委会,实现管理机构统一。整合县政府所属国土等部门相关职责,组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作为管委会内设机构和县政府工作部门,形成新的工作合力。整合县级政府所属执法机构,组建园区管委会资源环境执法局,全面开展综合执法。整合草原工作站等涉及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单位,设立生态保护站。国家公园范围内的12个乡镇政府增加保护管理站牌子,增加国家公园相关管理职责。

  二是建立牧民参与机制,共享生态保护红利。按照精准脱贫的原则,先从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入手,增设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目前已有10057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占园区内贫困人口的41.9%,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全覆盖了739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同时,广大牧民通过参与山水林草湖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从草原利用者转变成生态管护者。

  三是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形成生态保护新合力。与航天科技集团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启动实施三江源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等一批科研项目,充分应用最新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全域生态监测,科技支撑力全面增强。正在与中国科学院加紧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开展三江流域共建共享机制研究,已形成研究报告。与黄石、班夫、肯尼亚等世界著名国家公园开展战略合作。

  四是建立执法监管机制,坚持依法建园。成立玉树市人民法院三江源生态法庭,与青海省检察院、省高级人民法院建立生态保护司法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司法途径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同时,开展有效的执法监督工作,以国家公园建设统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建设,完成专项打击、巡护执法、案件侦办、维护稳定、森林草原防火等工作,增强依法管园和建园的水平。

 

奔跑中的藏野驴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记者:《总体规划》提出,要抓紧制定专项规划,推动各项管控措施落地实施。目前专项规划进展如何?

  李晓南: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体系由总体规划和生态保护、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产业发展和特许经营、社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规划等5个专项规划组成。总体规划是宏观层面指导国家公园建设空间布局的战略规划,具体建设任务和实施计划要进一步细化到专项规划中。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专项规划工作,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作出了全面安排,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将尽快实施。我们将以《总体规划》的出台实施为动力,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按时完成专项规划,使三江源国家公园宏伟目标早日实现,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保护地体系的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李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