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农民工的离职行为与“民工荒”形成机理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梁雄军 作者:admin 责编:

 ——以浙闽津三地1550位农民工“二次流动”调查为视角,从微观角度研究“民工荒”问题

在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元社会结构向一元社会社会转变的“双转型”过程中,在农村存在数以亿计亟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民工潮”问题在短短十余年时间内便演变为始料未及的“民工荒”现象,使得人们在如梦初醒中开始从多维度深入探究“民工荒”的成因和消减“民工荒”的对策。

借鉴已有研究的相关观点,本文运用2005年对浙江省台州市、温州市、宁波市,福建省厦门市和天津市津南区等五地41家(加工制造、餐饮服务和建筑施工)企业1550位农民工务工情况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检验获得以下主要结论。

这1550位样本农民工,分布在台州、温州、宁波、厦门和天津5城市加工制造、建筑施工和餐饮服务行业,各有1165人、92人和293人,其中男性835人、女性681人、未填性别者34人。他们外出务工时间1年内的137人,1至2年的384人,3至4年的463人,5年及以上的566人;务工省市区数1个的577人,2个的532人,3个的267人,4个及以上的174人;在现务工地务工时间1年内的335人,1至2年的518人,3至4年的409人,5年及以上的288人;在现务工地跳过槽的644人,占总样本量的41.55%。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务工企业,他们中仅有379人参加了工伤保险、132人参加了失业保险、205人参加了医疗保险、280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分别占总样本的24.45%、8.52%、13.22%、18.06%),其中四项保险均办理的仅88人(占总样本的5.68%)。

经对问卷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共获得27个因素。一是外出务工动因因素,有“为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简称为增加收入)”,“为增长才能外出务工(简称为增长才能)”,“为改变现状外出务工(简称为改变现状)”和“为更好生活外出务工(简称为更好生活)”。二是自身基本素质因素,有“求职能力”,“语言能力”,“身心健康”和“心情愉快”。三是对务工现状综合评价因素,有“现务工地与别地综合比较更好(简称异地比较)”,“对目前务工收入满意(简称收入满意)”,“在现单位务工能力有提高(简称能力提高)”,“工作比较辛苦(简称艰辛务工)”和“参加现务工单位培训(简称在职培训)”。四是对受雇企业管理评价因素,有 “认同现单位管理制度与方式(简称认同管理)”,“现单位人事薪酬福利管理公平(简称公平管理)”和“现单位未欠薪扣薪(简称未克工薪)”。五是持续在现地务工意向因素,有“不愿换地”,“政府关心”,“环境和谐”和“打算长期在现地务工(简称长留现地)”。六是参加四项社会保险意愿因素,有“意愿参加工伤、医疗保险(简称工伤医疗)”和“意愿参加失业、养老保险(简称失业养老)”;七是跳槽原因因素,有“因管理粗暴苛刻跳槽(简称因粗苛跳槽)”,“因劳动强度超限跳槽(简称因超限跳槽)”,“因遭遇不公正对待跳槽(简称因不公跳槽)”,“跳槽会学到更多技能(简称学技能跳槽)”和“跳槽会获得更好发展(简称求发展跳槽)”。

对因素平均值的分析表明:一是样本农民工总体上不倾向于变换务工地即“换地区流动”,即他们一般不会群体性离开某一务工地而造成该地区区域性“民工荒”。二是样本农民工针对企业管理问题和为追求自身发展而“跳槽”即“换企业流动”的倾向较为明显,说明管理不善的企业和没有为农民工发展创造某些条件的企业,容易出现“用工荒”;从均值大小看,引致农民工跳槽可能性最大的是他们遭受不公正对待,其次是想多学技能,再次是管理粗暴苛刻,最后是劳动超限,而为更好发展辞职的动机并不很明显。

逐步多元线性回归估计表明:一是以“增加收入、改变现状”为外出务工目的和为求发展选择在当地换企业流动(跳槽)的有跨省务工经历的农民工,感受务工收入满意、身心健康、心情愉快、环境和谐,得到在职培训、愿意长留现地,都会将现务工地与以往在异地务工的感受作综合比较,得出现务工地稍好的评价,不会“换地区流动”使现务工地产生区域性“民工荒”;但参加“失业养老”保险的意愿和多学技能跳槽的动机,会促使他们选择“换地区流动”,可能导致区域性“民工荒”。二是农民工认同管理、未被克扣工薪,感受身心健康、心情愉快、收入满意、公平管理、意愿长留现地和为实现增加收入目的等,都会安心在现地工作而不愿“换地区流动”;但他们为“多学技能”、“寻求发展”和“因劳动强度超限”选择“跳槽”时,会改变“不愿换地”的想法而进行“换地区流动”,致使造成现地区的区域性“民工荒”。三是“因劳动强度超限”要“跳槽”的农民工,在现地找不到劳动强度较低的企业时,便不会“长留现地”而选择“换地区流动”,可能造成现地区的区域性“民工荒”;不愿换地和参加失业养老保险的意愿,感受务工环境和谐和政府关心,异地比较稍好、收入满意、得到在职培训、务工心情愉快、认同企业管理、求职能力增强以及为了改变现状和过上更好生活的目标,都能促使农民工“长留现地”务工,从而消减区域性“民工荒”。四是务工“心情愉快”、感受“公平管理”,能使农民工在遭遇不公正对待时不会(或不想)选择“跳槽”,从而消减企业“用工荒”;而艰辛务工、未克工薪、认同管理、语言能力、意愿参加工伤医疗保险和因超限跳槽、因粗苛跳槽、多学技跳槽等因素,都使农民工在遭遇不公时会(或已)选择“跳槽”,引致企业“用工荒”。五是有变换企业“会获得更好发展”和因遭遇“不公正对待”、“管理粗暴苛刻”另谋高就的经历或预期、在现单位“能力提高”、为“增长才能和改变现状”外出务工、“求职能力”良好、看重“工伤医疗”保险、感受政府关心的农民工,他们会选择“跳槽”实现其多学工作技能的目的,因此,可能使企业出现“技工荒”或熟练工短缺;而“不愿换地”倾向明显、在现单位“未克工薪”、感到“收入满意”、确认“异地比较”稍好和为增加收入的农民工,他们或变换过务工单位却没有掌握更多技能、或安于现状缺少学技能的激励,不会为多学技能而轻易放弃眼前的工作,因而能帮助企业避免“用工荒”。六是农民工因“身心健康”更具忍耐力、为实现比老家“更好生活”的目标、感受现务工地“环境和谐”以及在现企业“能力提高”,不会(或不愿)因“管理粗暴苛刻”选择“跳槽”,由此消减“用工荒”;因劳动强度超限、遭遇不公正对待,为多学技能、改变现状、增加收入,以及参加工伤医疗保险和不愿换地务工的意愿,都将(或已)导致农民工因“管理粗暴苛刻”做出(过)“换企业流动”的决策,可能形成“用工荒”。七是长留现地倾向、不愿换地意愿、艰辛务工精神、工伤医疗参保意愿和认同管理,能使农民工并不(或不愿)因“劳动强度超限”离职,有助于减轻企业用工短缺问题;待人不公、管理粗苛,为谋求发展、改变现状,语言能力良好、意愿参加失业养老保险、务工环境和谐、追求务工心情愉快,都将(或已)是农民工为回避过大“劳动强度”选择“跳槽”的原因,会加剧员工流失。八是有通过跳槽“会学到更多技能”的收获或期盼、因劳动强度超限曾辞职或有此想法、具有艰辛务工精神、体会务工环境和谐、务工心情愉快、异地比较稍好、意愿参加失业养老保险、为了增长才能的农民工,为获得更好发展会选择跳槽,可能导致企业部分紧缺人才流失;但在现单位能力提高、认同管理、不愿换地区流动的农民工,一般不会为谋求更好发展而离职,因而会缓解骨干员工流失的问题。

基于回归分析结论,我们将引发区域“民工荒”和企业“用工荒”的重要影响因素作如下归纳。一是农民工利益诉求维度,共有为增加收入、为增长才能、为改变现状、为更好生活和在职培训、能力提高、未克工薪、收入满意等8个因素。二是农民工心理品格维度,共有身心健康、心情愉快、语言能力、求职能力、艰辛务工等5个因素。三是企业管理效能维度,因素为公平管理和认同管理。四是政府政策行为维度,共有政府关心、环境和谐、工伤医疗、失业养老等4个因素。五是人口统计学特征维度,有性别、年龄、婚否、受教育程度个体特征变量。

“民工荒”形成的一般机理是:不同个体特征和心理品格的农民工,针对不同产业和行业企业的经营绩效、管理行为及当地政府的社会管理和企业规制政策,依据各种社会信息,在感知各自多种利益诉求的满足程度明显低于期望时,首先进行“换企业流动”;一个或几个农民工“跳槽”时或“跳槽”后,“一个带多人、几家带一村”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方式将产生“换企业流动”的“连带”效应和“从众”效应,引发企业“用工荒”;农民工及其群体几经“跳槽”后接着会选择“换地区流动”,同样的效应使产生“用工荒”企业的数量不断放大,最终引致区域“民工荒”。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