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十二五”时期社会发展的三个重点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丁元竹 作者:admin 责编: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已经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要求我们在“十二五”时期必须把社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十二五”时期的社会发展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夯实民生事业的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维护社会秩序,为经济较快平稳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一个祥和的环境。

      一、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夯实民生事业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第一,特别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2009—2011年)的通知》要求三年内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到2008年底,全国已提前实现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的目标。第二,2009年6月,国务院部署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共有13个省(市、区)参与了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试点工作。到2008年底,全国共有17个省(市、区)实现了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第三,到2008年底,全国共有2334万户城镇居民、4291万户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但是,在实践层面上,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一,养老保险距全覆盖还有一定的距离。现阶段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仅仅覆盖城镇地区部分,基本养老保险在农村地区还任重道远。基本社会保障的前提是所有的居民必须被基本社会保障覆盖,或者叫全覆盖。没有基本社会保障的全覆盖,就没有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各地基本社会保障还存在很大差异。例如中部某省新农合保障水平有限,住院补偿率水平不到40%,最高限额补偿只有3万元,对困难群体的医疗保障水平有限,难以解决弱势群体看不起病问题。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9亿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大约6000万人,其中得到政府补助的只有1000万人,绝大部分农民还没有被养老保险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不高,农民医疗费用负担还比较重,由于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部分地区财政补助资金按时足额到位还存在一定困难。第二,我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制度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存在差异,财力不一样,各地医疗保障的水平差异很大,尤其是新农合。服务体系的主要问题是基层、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设施、设备、人才比较薄弱,不能满足农村的需求,给群众看病带来困难,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至今在一些地区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第三,我国社会救助已经形成了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灾害救助为重点、以扶贫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以及政府组织主导、慈善机构补充的体制机制。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地方政府在低保筹资和监管方面的主导地位,导致了低保制度地方化,不利于低保水平的提升和均等化目标的实现。二是低保在设计上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好,以满足城市人口为主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造成流入地政府无法保护流动贫困人口的社会权利。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政府应当更多集中在标准制定和转移支付体制的建设与完善,通过标准制定确保均等的技术和要求,通过建设和完善转移支付体制确保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从一个更高层次上说,“十一五”后期和“十二五”时期,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应当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基本社会保障为切入点,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来展开。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供给来进一步改善民生,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来进一步完善政府间关系、转移支付体制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和基层社会的公共服务能力。在强化地方政府和基层社会的公共服务能力的过程中,以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为目标设计基层人事体制机制,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引导各类人才到基层工作,扩大基层就业容量,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彻底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教育不均衡发展、城镇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扩面难、养老服务能力不足等长期困扰我国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

      二、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走向广覆盖阶段,它的意义将随着历史的推进不断显现出来。确保社会保障和民生事业落到实处,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第一,大力发展信息化平台。目前一些地方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搭建、信息化建设等存在不少问题,发展较慢,政府投资有限。平台的搭建单靠社会保障部门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在高层次上统筹信息化体系建设。第二,大力发展基层社会保障机构。乡镇、街道、社区,如果服务深入不下去的话,扩大社会覆盖面的制度建设工作是十分困难的。一些地区“十一五”期间在乡镇和街道建立了社会事务办事处,经济条件好的地区这个基础平台基本搭建起来,虽然人数较少,但是为工作向下延伸提供了基础。第三,大力发展社会救助服务平台。某省纳入常年生活救助范围的贫困人口近400万人,城乡医疗救助对象超过400万人,是全国社会救助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但大部分县乡工作力量薄弱,各地普遍工作经费不足、工作手段落后。部分县在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中对原有的乡镇民政事务办公室撤并,加剧了这一矛盾,使得基层的最低保障难以有效实施动态管理。第四,大力发展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基层卫生队伍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当前需要承担的“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职能。如西部某县全县的卫生人员有1069名,按照所在省2001年的人才配置标准,全县要配置2200名,还差上千名。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不足,要靠聘任人员解决,但又因没有编制、待遇低,培养起来的人才留不住。还有基层医疗机构设施严重不足。

      进一步说,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必须把加速制度覆盖与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养老和医疗得到保障之后,单靠过去省地县三级服务机构的支撑是不够的,这就涉及到社区、乡镇基层经办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建设问题。这个矛盾不解决,不仅做不好服务,还会影响整个制度覆盖的进程。而且,面对农户和居民,与面对企业和城市基层治理是不一样的。面对家庭和个体的基层服务体系如何改革有待进一步探讨。未来的社会建设将沿着三条路线推进:一是在制度上推进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确保人人能够“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二是通过信息化等手段建立和完善现有的支付手段,把各类保障直接转移支付给需要者。尽管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不需要地方政府的更多参与,但是,在中国现阶段,动员更多的人参与社会保险还需要宣传和教育,基层经办机构是不可缺少的;三是建立和完善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和人员配置,即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地方政府改革问题和人力资源配置问题。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需要地方政府发挥作用。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出发,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像我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人口转移也在加速,地方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至少在一个时期是处于压力较大的时期。今后一个时期的政府改革,依然要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前提下,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在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地方机构设置以及地方政府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有所突破。

      三、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

      综合评估2008年以来的各类群体事件,必须从整体上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问题,要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十二五”时期,提高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刻不容缓。

      总体来说,我国目前群体事件时有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当前的主要社会矛盾是我们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收入差距、腐败、利益冲突等是一直长期得不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也是引发社会问题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最近几年,这几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党和政府必须真正从体制机制入手,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否则,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会成为定时炸弹,会随时被引爆,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第二,近年来,由于土地征购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很多,有些矛盾在积累,地方干部自身感到问题很严重,甚至说像个“火药桶”,对此,要引起重视。土地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要及早引起重视,最近在北京调研中,我们也看到这种现象和失地农民的反应。国家规定征地标准和补偿办法,地方政府按照国家规定补偿农民,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地方开发机构拿到土地后,按照市场价格出售,有时候甚至是暴利,这就引起农民眼红和心理不平衡。地方政府官员,包括农村干部也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是个火药桶。如果失地农民对生活和就业等感到不满时,土地问题就会引发更大的问题。地方政府在补偿的同时,要确保失地农民的生活、安居、就业、医保和养老保险。第三,恐怖主义活动造成的损失和危害越来越大,今后一段时间?民族分裂主义与恐怖主义结合?非法宗教活动与恐怖活动相联系的趋势?使我国面临严重的恐怖主义威胁。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一,必须完善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机制。要意识到重视公众利益并不意味着要约束政府。政府应当与其他社会角色包括媒体、一些社会组织、军事组织、宗教组织以及商业组织分享公共责任和共同利益。如何动员社会组织来治理社会,提高社会的管理水平是“十二五”时期提高党和政府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治理是一种驾驭和引导社会和组织的艺术。“治理是决定权利如何应用,决定如何做出,市民或利益相关者如何参与的结构之间、过程之间以及传统之间的互动”。第二,政府对于一些公共事务失灵或无力治理的情况,如当超出政府管辖、政府能力有限或政府没有兴趣去处理一些公共关心的问题,这个时候,要发挥治理的独立作用。第三,着力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和利益冲突问题。社会问题主要发生在基层,与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利益协调机制、表达和沟通机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收入分配、利益协调和就业放在社会问题的高度去分析和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