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无法证明有大量热钱进出中国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陈炳才 田青 郑慧 作者:admin 责编:

 

    如果确实存在大量热钱的进出,中国经济应该受到巨大伤害,否则,可以判断:一是中国没有大量热钱进出,基本是正常资金或符合经济和金融需要的资金流动;二是中国成功地利用了热钱为经济发展服务,成功地阻止和抑制了热钱的外逃或撤离,保障了危机时期的经济和金融安全;三是总体来说,跨境资金的净流动规模,对国内经济和金融的影响有限,这说明,资金的跨境流动基本是合理的经济需求所导致,没有破坏性作用。

 

    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有大量热钱进出中国

    目前,从数据的论证和可靠性来说,还无法证明大量热钱流入中国。但我们可以从定性分析上来判断热钱问题是否严重。

    第一,1992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比较长的经济景气周期和两次大的国际货币和金融危机,从结果来看,不存在大量热钱流入、流出。

    如果确实存在大量热钱的进出,中国经济应该受到巨大伤害,否则,可以判断:一是中国没有大量热钱进出,基本是正常资金或符合经济和金融需要的资金流动;二是中国成功地利用了热钱为经济发展服务,成功地阻止和抑制了热钱的外逃或撤离,保障了危机时期的经济和金融安全;三是总体来说,跨境资金的净流动规模,对国内经济和金融的影响有限,这说明,资金流动基本是合理的经济需求所导致,没有破坏性作用。

    1992—1997年和2002—2008年,中国经济处于加快和加速上升阶段,外部确实有大量资金流入,但这些资金并不是快进快出的投机资金,而是长期投资资金,可以说,这个阶段,资金的进入,对中国的某些资产价格上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并没有大到足以影响或危害不动产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地步。比如境外个人汇款进入国内购买房地产,地下机构参与股票市场的投资等。

    个人资金大量进入可以认为是热钱的一种形式,外汇局的数据可以表明,这个数据在最近的5年,急剧增加。但总体来说,无论其在哪里投资,相对于中国市场的资金来说,还是小数,占比不算大。

    地下钱庄是资金进出的重要通道,但这部分资金流动,不是一般意义上需要防范的热钱。

    第二,热钱在中国的投机空间有限。

    热钱,也叫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热钱并没有标签,也不会自己贴上标签。这也是辨别热钱的难点所在。更重要的是,热钱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非热钱也可以随时转化为热钱。长期资本可以转化为短期资本,短期资本也可以转化为投机资本,关键在于经济和金融环境是否会导致资金从投资走向投机,从投机走向逃离。

    一个国家一旦有大量短期性投机资本进入,必然对本国的经济和金融产生破坏性和冲击性影响,但这是后果。在投机资本进入的前期阶段,因为资本流入和投机,经济或金融往往会有繁荣景象。因此,经济和金融繁荣时期确实需要警惕热钱进入。

    在长达15年的时间内,热钱问题没有像预期那样产生危害,这说明热钱问题可能是虚构的问题;说明中国的监管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成效;说明中国经济本身处于稳定发展周期,资金不会在这里做短期折腾;表明热钱的投机空间有限。

    作为投机资本的热钱,其投资的对象往往是股票、外汇交易、利率、汇率和金融衍生品以及不动产等。分析这些可投机因素,我们可以判断我国是否有大量热钱流入。

    就股票市场来说,2002—2006年期间,股市不好,缺乏投机积极性。2006年底到2007年10月我国股市有投机机会,但时间短暂,股市的投机力量国内比国外更大。2008年底以来,到目前为止,并不存在吸引热钱涌入的条件,股市处于正常的波动之中。

    从外汇交易和汇率交易来说,由于我国并不允许人民币与外币的离岸交易,国内的外汇交易基本是根据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来进行套算交易,因此,外汇和汇率投机在我国也不存在。

    利率交易和衍生金融产品交易在我国还没有发展起来,因此,这也不是投机资本投机的对象。

    能够进行套利的主要是不动产、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以及外币资金在境内结汇以后的使用。

    2002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尤其在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南京以及重庆、成都等,即使在宏观调控的2004年和目前,全国房地产价格仍然在以7%以上的速度或者说远远超过消费物价指数的速度上涨。因此,不能排除存在一些套利资本进入了我国的不动产市场。而不动产的购买需要身份证,因此,境外个人的购买有限,而机构投资多一些。目前阶段继续进入不动产市场,风险已经比较大。但是,这里即使有热钱,规模也很有限。

    就人民币升值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套利机会,境外资金可以大量进入,寻求存款利率和汇率的利益差,但一般说来,境外企业不会这样做。任何机构都需要流动性,不会去做大量长期存款获得具有风险的利率和汇率差价,只有个人和商业银行具有这样的可能。

    2002—2008年上半年,由于境内外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存在强烈的预期,不排除一些预期人民币汇率将升值的套利资本流入。这主要是个人行为,而直接投资、外债、证券投资都与经济和金融活动关联。2009年6月以来,由于美元汇率波动趋向持续贬值和低位运行,人民币处于相对升值地位,因此,也会有套利资金进入。

    需要指出的是:套利资金与投机资金不完全等同,投机资金或热钱主要针对金融产品进行投机,其中有买空和卖空和保证金的杠杆机制;套利资金要以实际资金的投资或货币转换来牟取利益,套利行为往往与具体的经济活动密切联系,不能认为是投机。一般说来,套利资金不形成危害,如果产生危害,也主要是政策问题。

    我国外汇资源(储备)的增加异常部分属于套利资金

    总结上面的分析,可以认为,目前我国不存在大量短期性投机资本或热钱。如果说不存在大量热钱流入,那么,又如何解释外汇储备的异常增加?这需要我们分析我国外汇资源结构。

    理论上说,随着我国外汇资金流量的增加,我国的外汇资源也应相应增加。1994年和1995年是我国实行新的汇率制度开始的两年,可以看出,我国的外汇资源占资金流量的比重一直在10%以上,这可以归咎为强制结汇制度的结果。

    1996年和1997年的情况不同,外汇资源增加占资金流量在7%—8%之间,比较正常。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外汇资源增加占资金流量比重急剧下降,说明危机时期外汇资源增加的减少。2002—2003年,我国经济和汇率比较稳定,外汇资源增加占国际收支流量的比重在8%以上,也算基本正常,而2004年的突然增加和2007—2008年的高比例,都说明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确实吸引着外汇资源的增加。

    按照外汇资源占国际收支流量8%左右的标准,2004—2008年,我国外汇资源合理增加的规模应该为12996亿美元,但实际增加15427亿美元,异常增加2431亿美元。如果按照外汇占款增加的数据应该是17532,比实际增加的多2100亿美元,异常增加达到4531亿美元。

    我国的外汇资源分为两个部分:外汇储备和外汇存款。正常情况下,外汇资源在储备和存款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分布。也就是说,在外汇资金流量不断增加过程中,存款和储备应该与国际收支流量同步增长,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

    外汇存款占全部外汇资源的比重从2002年的34.48%急剧下降到2004年的10.38%,2008年继续下降为8.43%。外汇存款的绝对数在2002—2007年基本变化不大,2007—2009年,外汇贷款急剧扩张,而存款没有增加或增加有限。这说明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使得大家都不愿意持有外汇,而企业更愿意使用外汇贷款。这是外汇储备异常增加的根本原因。上述原因,导致我国外汇资源向外汇储备集中,使储备异常增加,2008年,外汇储备占外汇资源的比重达到91.57%,远高于2002年的65.52%。

    此外,在异常增加中,由于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差的贡献,达到747亿美元,商业银行境外利润和注入的资本金也进行了结算,估计合计的规模有1800亿美元左右。

    如果说还有说不清的资金来源,那就是个人外汇的结售汇顺差部分,其余异常可以说基本是由于汇率升值预期导致的企业预收、延付行为所致。

    因此,基本可以判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量热钱进入中国。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