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城镇经济
城镇经济

十八大以来种业改革创新有关情况时间: 2017-10-24信息来源:雷刘功 张延秋 吴晓玲  作者:qgy_admin 责编:

农业部于2017年10月13日(星期五)上午10时,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介绍十八大以来种业改革创新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中国网 郭天虎 摄

农业部办公厅副主任雷刘功主持新闻发布会中国网 郭天虎 摄

【农业部办公厅副主任 雷刘功】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欢迎大家参加农业部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十八大以来种业改革创新的有关情况。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农业部种子管理局的张延秋局长、吴晓玲副局长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首先,请张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介绍有关情况中国网 郭天虎 摄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 张延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与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进行交流,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国种业改革发展事业的关注和支持。首先,我向大家通报一下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种业深化改革创新取得的新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现代种业发展。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现代种业发展的国发8号文件,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国办发109号文件,开启了我国传统种业迈向现代种业的新跨越。十八大以来,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指示和中央决策部署,农业部围绕建设现代种业、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目标,坚持市场化方向,从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推进法治建设“三管齐下”,在品种创新、企业发展、供种保障、依法监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具体做法上,我们重点抓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种业体制机制活力。种业是典型的高科技产业,创新是现代种业的核心竞争力。针对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首先,我们推动了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将成果权益更多赋予科研人员,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激发科研人员和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这项改革试点已扩大到全国122家科研单位。其次,开展四大作物良种联合攻关,构建了政产学研结合的育种体系,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机收籽粒玉米、高产优质大豆、抗赤霉病及节水小麦、优质抗病虫水稻品种选育上取得了突破。第三,改革品种管理制度,开通品种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按照绿色发展要求调整审定标准,对29种作物实行品种登记。这些措施大大加快了新品种选育推广,2016年我国新品种权申请量2523件,比五年前翻了一番,位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第一。目前,我国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到95%,国产品种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二、坚持以种子企业为主体,大力扶持优势企业发展。企业强,种业强。国务院8号文件确立了企业在种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国办109号文件要求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近年来,我们围绕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多措并举,推动优势企业发展。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利用财政税收、金融资本等扶持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资源,推动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支持骨干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二是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通过简政放权、保护知识产权等措施,让企业有更大的自主权,引导企业增加科研投入,深化科企合作,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三是营造市场发展环境。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和取缔违法违规企业,规范市场秩序,开展信用企业评价。通过这些措施,企业“多小散”明显改善。2016年,全国持证企业4316家,比五年前减少一半;国内上市种子企业50多家,总市值超千亿元;前50强年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7.4%,较五年前提高3个百分点。目前,企业申请知识产权品种和审定品种均超各自总量的50%,逐步发展为育种创新的主体。

三、坚持以保障供种为根本,推进优势种子基地建设。种子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优势种子基地是保障供种安全的战略性资源,必须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近年来,我们突出制种优势区,按照中央支持、地方负责原则,利用种业提升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等重大项目,加强优势种子基地建设。一是推进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建设,分别制定了建设规划,全面启动三大基地建设,特别是划定26.9万亩南繁保护区,纳入基本农田严格保护。二是认定53个制种大县,出台制种大县财政奖励政策,已落实奖励资金12亿元,支持制种大县建设,杂交水稻和玉米制种分别占全国的70%和80%。三是启动首批49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将优势种子基地拓展到粮棉油、果菜茶等重要作物,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国家优势种子基地初具规模,制种加工条件明显改善,改变了过去“望天收”的局面。有了这些优势基地,种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就有了坚实基础。

四、坚持以依法治种为保障,强化市场监管能力建设。良好的市场环境是种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我们在持续开展打假护权、区域性专项治理行动,保持监管高压态势的同时,注重加强依法监管能力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法治建设。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原则,积极配合全国人大修订《种子法》,先后制修订9个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依法治种奠定了法制基础。二是加快构建监管标准体系。先后制定170多个涵盖种子质量、真实性、转基因检测等标准,建设农作物品种标准样品库,改善200多个测试检验机构条件,为打假护权提供了支撑。三是搭建种业大数据平台。将全国4000多家企业、3万多个品种、30万多家门店信息纳入全国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可追溯监管。目前,假劣种子案件比新《种子法》实施前减少48%,侵权案件减少36%。

回顾十八大以来种业发展,可以说,种业深化改革创新成效显著,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我们体会,主要有三条经验:

一是围绕战略目标,坚持科学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确定了战略目标,国务院先后印发三个种业文件,全国人大全面修订《种子法》,这些共同构成了我国种业发展的蓝图。农业部坚持科学规划先行,按照整体布局、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原则,推动出台了全国现代种业发展、南繁基地建设、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规划,这些规划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又顺应种业发展规律;既立足当前,又兼顾长远;既借鉴国际经验,又考虑国内现状,形成了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路线图。

二是围绕重点难点,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针对科研生产脱节、成果转化慢、企业创新弱、科研人员流动难等重点难点问题,我们坚持试点先行,启动种业权益改革,开展良种联合攻关,支持科技人员到企业,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辟审定绿色通道,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在实践中探索现代种业发展模式。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把握种业科技创新规律,推进渐进式增量改革,先从点上突破,再总结经验,到面上推广,逐步啃下了硬骨头。

三是围绕任务落实,坚持分工协作,合力推进。我们把种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转化为“可做、可查、可验收”的具体措施,发扬“钉钉子”精神,强化协同协作机制抓落实。强化部门协同,发挥种业部际协调组的作用,20个部委单位及时会商,合力推动,出台政策,支持种业发展。强化部省协同,按照“中央支持、地方负责”的原则,推动了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强化产学研协同,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下去,不断开创我国现代种业发展新局面。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吴晓玲同志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雷刘功】谢谢张局长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的时候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提问中国网 郭天虎 摄

 

【新华社记者】近年来,国家在农作物品种管理制度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社会反响很大,请问目前这些改革举措取得了哪些进展?谢谢。

【张延秋】俗话讲,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品种是决定农业生产数量和质量的内在因素,品种改良是农业生产进步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农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品种改良史。品种管理又是种子管理的主线,贯穿种子管理全过程。

长期以来,为解决温饱问题,我们在品种的选育、审定方面,一直以产量作为最重要的指标,这样的做法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三多三少”问题,即高产品种多、优质专用品种少,粮食作物品种多、经济作物品种少,资源消耗型品种多、绿色节约型品种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以贯彻新《种子法》为契机,从建立和完善品种审定制度、登记制度、品种权保护制度三项制度入手来综合施策,满足农业发展需要。

第一,改革品种审定制度。一是大幅度减少审定作物种类,由28种减少到5种;二是开通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及联合体试验;三是简化同一生态区引种程序,由审批改为备案;四是修订品种审定标准,按照绿色优质、高产稳产、特殊专用分类制定品种审定指标。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多设路灯,少设路障,多出品种,快出品种,出好品种,来解决目前存在的品种“三多三少”问题。目前成效已经显现。2016年,品种绿色通道及联合体试验参试品种达到1.1万个,是改革前的3倍,接下来将会有更多的新品种供农民和市场选择。

第二,启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今年上半年,农业部出台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发布了第一批29种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品种登记指南,建立了品种登记信息平台。这一制度的实施,使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推广有了“身份证”,强化了市场监管,鼓励了新品种选育,保护了农民的利益。目前,农业部已发布了3期品种登记公告,共公告品种649个,这项工作大大调动了科研单位和企业对经济作物新品种选育研发开发投入的积极性。

第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一是继续扩大保护范围,2012年以来,我们新发布了两批保护名录,列入保护名录的植物种属增加到138个;二是完善快速审查机制,品种审查周期比以前缩短半年以上,最快1年半完成授权;三是启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修订,研究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扩大保护范围,提高原始创新保护水平。2016年新品种保护申请2523件,授权1937件,分别是2011年的2倍、8倍;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第一位。

我们相信,随着新《种子法》的贯彻实施,我国农作物品种管理将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谢谢。

中新社记者提问中国网 郭天虎 摄

【中新社记者】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请问农业部在推进种业创新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探索?取得的成效如何?

【张延秋】近年来,我国在种业创新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种业上和其它领域一样,存在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仍未有效解决。为落实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 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精神,农业部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改革,开展四大作物良种攻关,推进种业人才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工作成效重点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将分散的科研力量组织起来。四大作物良种联合攻关,成立了由院士领衔的攻关专家委员会和攻关联合体,汇集了全国103家优势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180多位权威专家,聚焦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构建了种质发掘、品种检测、商业化育种、品种测试四大平台,有效整合种业优势资源、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协同创新优势得到了有效发挥。三年来,共鉴定创制抗病虫、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的绿色优质玉米、大豆种质资源800余份,创制出抗赤霉病小麦育种新材料和新型玉米自交系180多份,选育出节水抗旱、抗赤霉病小麦品种25个,抗倒伏、耐密植的机收籽粒玉米品种8个,优质高产大豆品种12个。

第一部分就是把分散的科技、科研力量组织起来,取得攻关的成效。

二是把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014年以来,农业部会同科技部、财政部、人社部、教育部在全国开展了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和人才发展试点工作,通过提高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比例,科研人员创新收入更多了、干劲更足了。例如,广西农科院将水稻品种转化收入的70%奖励成果完成人,去年有两名完成人收入达到了百万元,这是过去从来没有的。这样的做法,就使科研人员为企业选育品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两张皮”问题在种业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出台种业人才流动政策,通过人才引进、兼职、挂职等形式,促进了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种业人才“红利”正在显现。近两年来,约有300多名种业科研人才从科研单位向企业流动。通过改革,“锁在铁皮柜”里的科研成果得到了有效转化,目前有2.7万项专利、品种等成果在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上展示,已签约交易额超过2.1亿元。通过改革,把科研的力量组织起来,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种业科技创新注入强劲的动力。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中国网 郭天虎 摄

【中国日报记者】说到种子企业,一直有个比喻:国外跨国公司是航空母舰,我国的企业是小帆船。2011年,国家确立了企业在种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支持企业发展。请问这几年,我国的种子企业有了哪些新的变化?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吴晓玲副局长回答记者提问中国网 郭天虎 摄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 吴晓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企业强则种业强,种业强则农业强。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种子企业的做大做强。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种子企业存在多小散弱的问题,为了发展现代种业,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8号文件,明确了企业是现代种业发展的主体,十八大以来,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推进企业主体地位的建立,促进企业做大做强。这几年,我们作了一系列的工作,主要归纳起来有几点:

一是强化法律制度建设。这方面重点是加强新品种保护,为企业特别是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开通了品种审定的绿色通道,这么做主要是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二是强化种业体制改革,促进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促进科研单位的成果转化,同时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促进种业的科技人才、科研资源向企业流动,这样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持续稳定的保证。三是强化政策项目的扶持,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免征所得税,通过建立现代种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注入种业,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做大做强。

这些年,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可以说,我国的种子企业有了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刚才,张局长说到,现在种子企业数量已经由2011年以前8700多家减少到4300多家,减少了一半,这个力度是非常大的。再有,前50强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35%以上,这比五年前也提高了5个百分点。通过这些数字说明,我们企业“多小散”的状况有了一个明显的改善。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加强。这几年由于政策好,鼓励企业创新,企业不断加大科研的投入,据统计,现在企业前五十强每年的研发投入能够达到13.8亿元,已经占到了销售收入的7.4%,应该说非常接近国际上的研发投入。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品种保护的申请量。企业和自身相比,比过去五年翻了一番。同时,从2016年开始,企业申请新品种权的数量已经超过科研单位。二是在品种审定方面,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开始显现,目前国家审定的玉米品种超过一半是企业选育的,水稻有超过2/3的品种是来自于企业,这说明,现在种子企业的创新能力已经有显著的提高,企业不光是市场的主体,现在已经成为育种创新的主体。

三是企业的实力明显增强。这体现在四个方面:在资本实力方面。据统计,注册资本达到1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比2011年增加了2倍多。现在上主板和创业板的上市企业有10家,新三板挂牌的有45家,这些上市企业的总市值已经超过千亿元。

在技术实力方面。现在种子企业已经不光是以前的开门店、卖种子,现在大量投入提高科研、检验、加工等能力建设。就拿加工这一项来说,张掖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在五年前,这些基地收完种子全部晾在晒场上,没有加工烘干的能力,这些年企业在甘肃投资建设果穗烘干线115条,大部分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改变了以前“靠天吃饭”的条件,现在企业在技术投入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人才实力方面。一个是国内的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仅这两年,国内科研单位向企业人才流动的数量已经接近300多人。同时,一些大型的种子企业还从国际上引入高端的人才,这几年也达到了80多人。而且这80多人里面,有不少是在国际跨国公司工作、有国际化经验的先进人才,他们进入企业,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提升竞争能力。

在服务能力方面。以前的种子企业就是卖种子,现在的企业由卖种子向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这方面转化,不光是卖种子,还提供技术服务、种肥药一体化全程种植方案,业务向全产业链逐步延伸。

我们相信,随着种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种业法治建设的不断加强,种子企业将进入一个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形成一到两家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现代种子企业。谢谢。

【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记者】南繁基地是我国重要的种子基地,过去在采访中也经常听科研人员讲,说南繁南繁,既”难“又”烦“。2015年,我国出台了南繁基地建设规划,请问经过这两年,这个规划落实的怎么样?我们取得了哪些进展?谢谢。

【张延秋】大家都知道,农作物育种过程就是一个新生命的创制过程,一个新品种的创制,要用8到10代也就是说需用8到10年,才能出现一个好的品种。南繁能够加代就是到了冬季,育种科技人员来到海南育种,加繁一代,这样就把育种的周期由8到10年缩短到4到5年。目前,我国推广种植的80%的水稻、玉米等作物品种,都是通过南繁加代选育出来的。所以,海南的南繁基地是我国稀缺的、不可替代的宝贵战略资源。每年冬季到海南南繁的有700家单位、6000多名科研人员。近年来,随着海南旅游岛的开发、城市建设、冬季瓜菜面积的增加,与南繁科研用地争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造成南繁科研用地落实难、配套设施建设难。所以,为保护好、建设好南繁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南繁“难”与“烦”的问题。按照国务院要求,2015年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规划。两年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规划落实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一是南繁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已经完成。划定了南繁保护区26.9万亩,实行用途管制、永久保护。南繁有一个气候条件要求,就是在冬季1月份平均气温不能低于20度,这样的气候条件,在海南也只有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靠海边的区域才能达到。也就是说,我们把目前仅有的达到这个条件的26.9万亩都划为南繁保护区,纳入基本农田进行严格保护。在保护区内又划定了5.3万亩核心区,这个核心区是连片的,主要用于落实南繁科研育种用地。目前我们统计的南繁用地面积4.5万亩,现在划定的5.3万亩核心区,能够满足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的用地需要。同时落实了配套建设用地745亩,过去南繁人员住的都是临时搭建的房子,很不稳定,生活也不方便。这次规划要求划定建设用地,作为南繁单位建设生产、科研、生活的设施。这三块地目前全部已经入库,实行用途管制。

二是规划项目已经全面启动。南繁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及水利项目正在全面推进,核心区的科研用地正在加快流转,配套服务区的概念性建设规划编制已经完成,控制性规划正在加快编制,生物育种专区可研项目正在报批,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近两年,中央加大了对海南基地的建设支持力度,已经下达投资3.7亿元。

三是南繁管理体系全面构建,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农业部牵头成立了南繁规划落实协调组,各省成立了南繁工作领导小组,海南的三市县就是陵水、乐东、三亚市设立了南繁专门管理机构,构成了部、省、市、县、乡镇、村五级较为完备的管理体系。海南省也在加快制定种子管理条例,计划今年由海南省人大审议发布。南繁工作将全面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可以告诉广大科研育种的专家、科技工作者一个好消息,就是随着南繁规划的落实,南繁又“难”又“烦”的问题将会得到根本的解决。谢谢。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问中国网 郭天虎 摄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我的问题是,近期又有媒体报道洋种子对我国种子市场有冲击,请您介绍一下洋种子在我国的有关情况,农业部又是如何看待洋种子的情况?

【吴晓玲】最近有关媒体非常关注洋种子,我想首先说一下洋种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国外的公司在国内选育生产的种子。二是通过贸易进口在国内销售的商品种子,这方面主要是蔬菜。为了提升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深化改革、创新品种研发机制、改革品种管理制度,种业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总体来看,目前我们国家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主导地位,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在这里我说几个数字,首先,按新种子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五大主要农作物里,水稻、小麦、大豆这三大作物全部是我们自主选育的品种;玉米的情况,五年前国外品种占到市场份额的15%,通过这几年我们自己不断地改革创新,国外选育的玉米品种市场份额已经降到了10%,最明显的就是先玉335,这几年种植面积在逐年下降,同时在抗倒性、抗病性方面也不如国内自主选育的品种,现在它的面积从4200多万亩下降到3000多万亩。

再有,鲜食玉米品种在过去主要是从国外进口,随着这几年我们自主选育能力的提高,国外鲜食玉米的市场份额已经从最高时的90%降到了现在的20%,也就是说,我们80%的鲜食玉米品种都是来自于国内自主选育。

还有就是棉花,现在大部分的棉花都是转基因的。我国最初在上个世纪从国外孟山都引进了转基因棉花,曾经国外品种几乎垄断了国内转基因棉花的市场。随着我们国内市场创新能力的逐步提高,现在,我国自主选育的转基因棉花品种市场份额占到了95%以上,国外品种已经不到5%。

大家说到的洋种子,更多的是指蔬菜种子,其实这里有一个概念,一说到蔬菜,有人就说国外占80%,其实这只是指蔬菜的个别作物。据统计,现在像西红柿、大白菜这些大路菜,都是国产品种,这些蔬菜面积非常大。我们蔬菜常年的种植面积是3.3亿亩,目前,自主选育的蔬菜品种已经占到了87%,五年前,国外蔬菜品种市场份额占到20%左右,现在已经下降到13%。为什么有人老说国外的蔬菜品种占到80%?这主要是像青花菜、杂交抗病菠菜、杂交菜用胡萝卜、耐抽苔白菜这几类蔬菜作物,它们的国外进口种子市场份额占到80%以上。据我们统计,这些国外品种占有率比较高的蔬菜,总共种植面积也不超过1000万亩,所以总体上的影响还是非常小的。

我想借此机会,就洋种子看法与大家交流一下。首先,引进国外品种,有利于丰富居民的菜篮子,也为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我们国家有一定种植面积的作物有350多种,其中有130多种都不是起源于中国,是从国外引进后不断经过驯化、选育,逐步转化成国内的品种。这里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小麦,小麦其实不是起源于中国,通过我们引进以后,不断改良、选育,小麦品种已经实现了本土化,全部是自主选育的品种。

二是适当的进口种子可以满足国内种子的余缺调剂,这也是国际惯例。因为种子的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某种作物特别是蔬菜种子的生产。所以,这些蔬菜种子在全国的贸易量非常大,都是通过全球贸易保证种子的供给。目前,我们国家进口种子的市场份额也就占到3%,而美国的情况是占6%,德国的情况更是占到56%。

三是引进国外的品种有利于丰富我们国家的种质资源,提升创新能力。目前,我们国家种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阶段,特别是在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适当引进国外品种,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有利于快速提升我们种业的创新能力。所以,对于洋种子,我们应该客观地、科学地看待,无论是洋种子、还是土种子,只要是好种子,我们都欢迎。谢谢。

【雷刘功】今天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下周一16号的上午十点还将召开新闻发布会,主要发布十八大以来产业扶贫的有关情况,欢迎大家到时候参加。谢谢。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