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城镇经济
城镇经济

勇于创新 敢想敢做 广东抢喝自贸区“头啖汤”时间: 2016-07-15信息来源:赵争铮  作者:ws 责编: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似乎已经成为一套不可分割的固定称呼。细看起来,深圳、珠海、汕头这三大经济特区又全部属于广东。当年的四大经济特区可谓熠熠生辉、人尽皆知,可以见得,那时的广东就热衷于喝这“头啖汤”。
 
  如今的广东,依旧绝不落伍,勇当“排头兵”。作为当前国内仅有的四个自贸区之一,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广东自贸区)再次走在前面,勇于创新,敢想敢做,发挥着一个自贸区应该具有的作用。
 
  首创独特容错机制
 
  7月1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将正式实施。该条例明确规定,在广东自贸区进行的创新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是符合国家确定的改革方向,决策程序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未牟取私利或未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的,对有关单位和个人不作负面评价,免予追究相关责任。
 
  该条例还专设“粤港澳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一章。为了促进粤港澳经济深度合作,条例在促进粤港澳人才流动、支持三地青年创新创业、深化对港澳航运业、金融服务业、保险服务业的开放,创新粤港澳口岸通关便利化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这对于广东自贸区来讲是一等一的大事。“条例既落实国家对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区的普遍要求,又突出了广东自贸区的自身特色。” 广东省副省长何忠友称,容错机制是该条例首创性的突破,减免创新承受的不当压力,将容错免责具体化、条件化,使之成为可操作的务实法律条款,为广东自贸区开展创新提供了法律保障。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悦伦亦表示,条例系统总结了广东自贸试验区挂牌运作一年多来创新的经验,以国务院总体方案为基础,以国内其他自贸试验区立法的成功经验为参照,以支持制度创新为立法核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地方性法规。
 
  区块功能清晰划分
 
  据记者了解,广东自贸区的战略定位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整个自贸区实施范围116.2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60平方公里(含广州南沙保税港区7.06平方公里),深圳前海蛇口片区28.2平方公里(含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3.71平方公里),珠海横琴新区片区28平方公里。
 
  从区域布局角度看,广州南沙新区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商贸、高端制造等产业,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深圳前海蛇口片区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建设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和国际性枢纽港;珠海横琴新区片区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商务金融服务、文化科教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建设文化教育开放先导区和国际商务服务休闲旅游基地,打造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新载体。
 
  而以海关监管方式角度来看,广州南沙新区片区和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内的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重点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广州南沙保税港区和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以货物贸易便利化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主要开展国际贸易和保税服务等业务;珠海横琴新区片区试点有关货物贸易便利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创新。
 
  先行先试成果丰硕
 
  截至2015年12月底,广东自贸区GDP超2000亿元人民币。不难发现,广东自贸区条例从管理体制、投资开放与贸易便利、高端产业促进、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粤港澳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综合管理与服务、法治环境等方面,对推进广东自贸区建设进行全面规范。
 
  据悉,前海蛇口、横琴和南沙三大片区围绕各自定位扎实推进改革。前海蛇口片区已累计推出102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达23项;31项成果纳入广东自贸区首批60条创新经验,14项在广东全省复制推广。南沙片区业已形成142项创新成果,跨境电商监管模式还入选商务部8个最佳实践案例,25项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横琴方面,自贸片区实际落地150多项改革创新措施,其中在全国率先推行的“政府智能化监管服务新模式”案例荣获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6个案例入选广东省自贸试验区首批(17项)制度创新案例,17项创新举措成为广东省首批可复制推广经验。
 
  围绕粤港澳深度合作,横琴、前海等地也是全面发力。根据横琴新区管委会主任牛敬介绍,一年来,横琴与澳门服务要素流动更加便捷,比如两地海关合作方面,横琴口岸旅检通道率先开展的“一机一台”关检改革,通关效率总体可提升30%。与此同时,横琴在于澳门产业联动方面也更加多元,包括粤澳合作产业园、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项目。
 
  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自贸区与自贸区之间,虽然地理位置相去甚远,但也不应完全割离。反之,互相沟通,多交流经验,方能更快地共同成长和进步。在这一点上,沪粤两地走在了前面。
 
  6月中旬,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和市长许勤率党政代表团到上海学习考察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随后,上海政协主席吴志明又率部分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前往广州、深圳等地,对广东创新驱动发展和自贸区建设情况进行考察。
 
  马兴瑞认为,上海自贸区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深圳的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要自觉对标上海自贸区,寻找差距和不足,要充分发挥自贸区、深港合作区、保税区的叠加优势,努力打造自贸片区的新标杆。
 
  上海自贸区在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都有众多制度创新举措,但同时,上海自贸区在制度创新时,也曾遇到过制度创新与改革开放的节奏如何把握,在制度创新时如何推进功能创新等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秘书长陈波认为,现在四大自贸区的看点主要集中在上海自贸区和广东自贸区,两者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可以互补。金融改革领域,广东自贸区前海片区做得并不比上海差,虽然两者发展方式方向和改革的原因不同,但目标是相似的,互相之间可借鉴的地方要更多,上海也可以学习广东的实践经验,存在互补性。
 
  差异定位加强监管
 
  各个自贸区在发展中寻找自己的特点,广东自贸区也不例外,差异化定位非常重要。业内有观点称,当前各个自贸区是否存在一些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博士、讲师焦永利并不这么认为。他说:“不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自贸区是国家开放战略,地方是做压力测试的平台,主要着力点不是几个片区,甚至不是几个省区,而是共同去试验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为国家开放战略做支撑。当然,谁试验得最全面最深入,便可能会多获取一点优势,但这并不是出发点。所以具有基本共同的制度试验框架,是很自然的事情。”
 
  自贸区的存在就是“做试验”。做试验就会有风险,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广东自贸区应如何平衡风险和市场安全有序之间的关系?针对记者的问题,焦永利表示,中央的部委和地方操作的领导都认为存在一个核心的辩证法——放管结合,但有本事“管得住”是“放得开”的基本前提。增强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是基本任务。所以,重在构建完善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完善运行机制,不是等风险来了再被动应对。
 
  焦永利告诉记者,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足够的条件和能力成为自贸区。“自贸区没有遍地开花,这也是重要因素。”成为自贸区的先决条件有两条:一是充分的国际经贸交往基础,有国际经贸的前沿实践或战略地位;二是当地有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与动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这是一个技术活儿、困难活儿。”他说。


                                                                                     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