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国土地区所 > 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

周毅仁所长携课题组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发表文章 :浙江实施“千万工程”打造美丽乡村的实践经验时间: 2023-08-16信息来源:国土地区所 作者:周毅仁 贾若祥 王继源 窦红涛 责编:GJS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实施20年来,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千万工程”起步早、方向准,成效显著、影响深远,不仅对全国有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深入剖析“千万工程”的实施历程和主要实践,全面总结“千万工程”的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千万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千万工程”实现了从环境整治到美丽乡村再到共富共美的嬗变升华

2003年6月,针对浙江农民比较富但农村环境比较差的问题,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启动实施“千万工程”。20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地推动实施“千万工程”,先后经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三个阶段,推动浙江山乡巨变,重塑浙江农村环境,造就了万千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标杆、提供了示范。

(一)示范引领阶段,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大乡村由脏乱差迈向整洁有序

本世纪初,浙江经历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高速发展跃居为我国经济大省,但发展中带来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2003年6月,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拉开了浙江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到2007年,“千万工程”初见成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一大批传统村落被打造成为文明和谐、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全省10303个建制村得到整治,其中1181个村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示范村,超额完成“千万工程”目标。2008年至2010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深化扩面,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村容村貌最洁净、人居环境最优美、基础设施最配套、公共服务最完备”的更高目标,浙江所有乡村以示范村为标杆广泛行动起来,3年时间对1.7万个村实施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第一轮村庄整治。

这一阶段,“千万工程”从治理脏乱差入手,从试点抓起,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探索出了符合农村实际的环境整治方法,由战略部署到示范引领再到整体推进,整治范围拓展到全省所有村庄,整治内容拓展到面源污染治理、农房改造、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领域,推动浙江广大乡村实现了由脏乱差向整洁有序的重大转变。

(二)深化提升阶段,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广大乡村由整洁有序迈向美丽宜居

2010年8月,浙江省“千万工程”现场会总结推广了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提出全省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深化“千万工程”的新目标,标志着“千万工程”进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2010年1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和方向,提出以深化提升“千万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2014年浙江出台省级地方标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相关规范,后于2019年修订更新为《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发布《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认定办法(试行)》,为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建设指导和实施方向。201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发展美、形象美向制度美的转型升级,把美丽乡村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2017年,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的新决策,即到2020年累计建成1万个A级旅游景区村庄,其中3A级旅游景区村庄1000个。

“千村精品、万村景区”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千万工程”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的迭代升级。2018年9月,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三)迭代升级新阶段,以未来乡村建设为重点,推动广大乡村从美丽宜居迈向共富共美

2021年,浙江成为全国首个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千万工程”也朝着“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2021年11月16日,浙江召开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千万工程”被进一步赋予浙江共同富裕展示窗口的新内涵和新使命。2022年11月,在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上,浙江提出,着眼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千万工程”龙头作用,加快构建“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乡村振兴新格局,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标志着“千万工程”加快进入“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新阶段。

2023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以“千万工程”统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明确“环境和美、产业和融、人文和润、治理和谐、生活和顺”的和美乡村建设新体系,致力让更多浙江乡村走上共富路,通过共同富裕实现“和美”,“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成为“千万工程”要实现的新目标。

二、浙江从规划引领、环境整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保护等领域全方位推进“千万工程”

浙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千万工程”的战略擘画,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加强历史古村落保护,使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民群众生活品质日益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有效拓展、美丽乡村文化魅力愈发浓郁,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一)构建衔接配套的规划体系,为“千万工程”提供行动指南

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初期就把规划摆在首要位置,谋定而后动。一是突出规划的目标引领,顺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职业转移、居住集聚的趋势,合理确定了4000个中心村、1.6万个保留村和971个历史文化村落的目标任务。二是突出系统综合规划,以“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为骨架,形成了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规划体系。三是突出因地制宜规划,分类确定村庄的发展方向、建设模式。其中,“中心村”主要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吸引人口集聚、辐射周边村庄;“一般村”主要实行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高山偏远村”“空心村”主要实行易地搬迁;“历史文化村落”主要实行保护修建,促进历史古迹、自然环境与村庄融为一体。

(二)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农村环境整治千头万绪,浙江从解决农村垃圾等最关键问题入手,从垃圾收集、村内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向面源污染治理、农房改造、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领域不断拓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推动美丽乡村从“盆景”向“风景”、“一处美”向“全域美”转变,最终造就了千万个美丽乡村,乡村生态环境得到质的提升。20年间,浙江省2.7万个行政村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污水革命”全面完成,“垃圾革命”实现全域分类,“厕所革命”实现全面覆盖,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地更净,形成全域美丽乡村大格局。

(三)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千万工程”的重要任务,浙江坚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在基础设施方面,浙江把“四好”农村路、万里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源、小康体育村、现代商贸服务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旧房和电气化改造等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全面覆盖、全线贯通的基础设施网络,2022年城乡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达90%,农村供电可靠性达99.99%,农村等级公路比例达100%。在公共服务方面,按照“让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样全面享受公共服务和生活便利”的要求,致力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就业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四)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浙江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运动健康、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美丽业态,培育壮大集体经济组织,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实现了“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的有效转化,走出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兴村富民之路。乡村旅游成为重要增长点,2022年全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9亿人次,营业总收入469亿元,从业人员33.4万人。农村电商领跑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2022年达1238.9亿元,网络零售额超千万元的电商专业村达2400多个,累计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2700多个。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总收入达到760亿元,全省村级集体总资产8800亿元。2022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6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1下降到1.90∶1。

(五)加强历史古村落保护,以乡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村文明

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注重系统完整地保护传承和丰富增厚文化内涵,努力留住乡愁记忆。一是注重传统文化保护,一批历史文化村落、历史文化建筑得到有效保护修复,全省2920个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中,已有2537个得到保护利用。二是注重文化载体搭建,依托旧祠堂、老戏楼、古书院、闲置校舍等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引导各村建设乡村舞台、文体活动场所,截至2022年底,累计建成20511家农村文化礼堂,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25335个,全省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遍及城乡。三是注重乡土文化弘扬,挖掘整理名士乡贤、民俗风情,提炼地域文化传统、民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实施《千村故事》“五个一”行动计划和《千村档案》建设,整理好、挖掘好、讲述好乡村故事,获得4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14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均居全国省区第一。

三、浙江实施“千万工程”打造美丽乡村的实践经验

浙江省委省政府与时俱进推进“千万工程”,探索出许多创新性的改革方法,在组织保障、发展目标、发展理念、推进方略、实施策略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浙江经验”。

(一)在组织保障上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推进

浙江全省上下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一把手”亲自抓,把“千万工程”列为“书记工程”,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联系一个村制度,抓点做样、示范带动,形成“五级书记”共抓共管的推进机制,为持续推进“千万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组织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每年都出席全省“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明确要求凡是“千万工程”中的重大问题,地方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过问。注重到一线调查研究,形成了“四个走遍”制度,即省委书记带头走遍所有县市区、市委书记走遍所有乡镇、县委书记走遍所有行政村、乡镇党委书记走遍所有自然村和贫困户。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千万工程”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带动作用,开展“千名好支书”评选活动,激励党员干部亮明身份、冲锋在前,敢于直面复杂局面、处置突出问题、纠正敷衍行为,大幅提升了乡村党员干部在“千万工程”实施中的执行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提升了“千万工程”的凝聚力。

(二)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为群众谋利益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举措。实施“千万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群众最为关切的诉求。本世纪初,浙江农村环境“脏、乱、差、散”问题日益突出,不但制约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也威胁着人民群众健康,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反映日益增多。人民群众最关心什么,就做什么,“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就这样在习近平同志心中擘画而成,改变万千乡村面貌、造福千万浙江农民的“千万工程”从此拉开帷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千万工程”成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典范。

(三)在发展理念上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在“八八战略”中明确提出创建生态省和打造“绿色浙江”的战略目标,实施“千万工程”正是瞄准了“绿色浙江”建设中乡村环境领域存在的主要短板和薄弱环节。“千万工程”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千万工程”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探索出了通过绿色转型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有效路径。

(四)在推进方略上始终坚持系统治理、循序渐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注重系统治理和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地推进“千万工程”。乡村整治涵盖乡村的垃圾收集处理、村内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等诸多领域,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系统谋划,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研究,浙江省委决定从群众反映最强烈、花钱少见效快的整治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整治垃圾、处理污水、硬化道路。通过系统治理,基本上消除了脏乱差现象。在基本完成村庄整治的基础上,浙江积极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农村区域整体面貌,深入开展“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三改一拆”(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四边三化”(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双清”行动(清理河道、清洁乡村)和全域性整乡整镇环境整治,走出了一条系统治理、示范引领、循序渐进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

(五)在实施策略上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重视科学思维方法,注重从浙江省域实际出发,强调因地制宜,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崭新篇章。在“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多次叮嘱,浙江各地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较大,加快村庄整治和环境建设,不能千篇一律,不要“一刀切”,必须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在推进“千万工程”进程中尊重客观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浙江“千万工程”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原因。浙江在推进“千万工程”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做规划,分类指导谋方法,根据浙江不同乡村的地形地貌,按照村庄功能定位、区位条件、产业特色、人文底蕴、资源禀赋,分类确定不同村庄的整治模式和发展方向,形成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人文特点的江南水乡、海岛渔村、山乡村寨,构建了“一村一精品”“一村一风韵”的美丽乡村生动格局。

(执笔人:周毅仁 贾若祥 王继源 窦红涛)

(本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