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国土地区所 > 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

卢伟 李晓琳丨粤港澳大湾区:以四大功能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时间: 2023-05-05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卢伟 李晓琳 责编:GJS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但与其他世界级湾区相比,其人均地均产出不高、创新能级不够、高端服务功能不完善、全球影响力不足、协同程度还有待提升。应着力推动建设湾区的四大功能,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

图片


■ 卢伟 李晓琳



  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见证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经过近4年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在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中地位有所提升。下一步,应着力推动建设湾区的四大功能,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和劣势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和全球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粤港澳大湾区逐步构筑了能够与世界接轨的较为完备的加工制造业体系以及与其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为支柱和一般加工制造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业体系,以商贸、金融、物流、文化创意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体系。湾区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国际跨国公司的全球分销中心、国际配送中心和采购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是联系国际和我国内地市场的金融纽带,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和改革的前沿阵地,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少有的金融中心城市密集度极高的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滨江临海,拥有世界上通过能力最大、水深条件最好的区域性港口群之一,区域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各湾区之首。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已经远超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三大世界级湾区,位列世界四大湾区之首。

  

  但要看到,与其他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人均地均产出不高、创新能级不够、高端服务功能不完善、全球影响力不足、协同程度还有待提升。

  

  (一)优势

  

  一是体量规模优势。从区域面积看,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为5.6万平方公里,高于东京湾区(3.65万平方公里)、纽约湾区(3.45万平方公里)、旧金山湾区(2.62万平方公里)。从人口数量看,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为7100万人,远高于东京湾区(4420万人)、纽约湾区(2268万人)、旧金山湾区(966万人)。从经济总量看,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5万亿元,虽小于东京湾区(13.96万亿元),但已逼近纽约湾区(11.8万亿元),也远高于旧金山湾区(7.17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步入全球经济的第一方阵,到2030年,大湾区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4.6万亿美元,居全球所有湾区之首。

  

  二是交通枢纽优势。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正加速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4个位于珠江两岸的港口已迈入亿吨大港行列,广州港、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跻身全球前列。粤港澳地区目前有广州、香港、深圳、澳门、珠海等5个干线机场,以及佛山、惠州、梅县、潮汕、湛江5个支线机场。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流和物流方面远远领先于其他湾区,尤其在机场货物吞吐量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方面甚至超过了其他3个湾区的总和。广州白云机场2020全年旅客吞吐量为4376.81万人次,超越美国亚特兰大机场成为全球第一。大湾区的交通网络密集,已建成高速公路里程超4800公里,核心区高速公路密度达8.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其他三大湾区。

  

  三是制造配套优势。珠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也是全球制造业产业链重要一环,通信、电子、家电等行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竞争力。华为、中兴是全球著名的通信设备供应商;格力、美的跻身全球最大家电企业;华为、OPPO和vivo是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佼佼者。2021年,工信部确定的全国两批最高规格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占了6个,包括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深圳市电池材料集群、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强大的制造配套能力是粤港澳大湾区相比其他三个湾区的优势之一。

  

  四是政策叠加优势。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改革开放政策先行先试区,几乎所有的国家重大改革和开放政策红利都是在珠三角地区率先释放。在综合政策支持方面,2019年,深圳获批建设我国唯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开放政策支持方面,深圳、珠海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下一步将继续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在全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南沙、前海、横琴是我国较早设立的一批自贸试验区,在与港澳合作、优化营商环境、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在创新政策支持方面,深圳是全国第一个以城市为基本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州等8个国家级高新区统称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国第二个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定位于世界级创新中心主要承载区,全球创新资源正在不断集聚。

  

  二)劣势

  

  一是人均地均产出不高。从人均GDP上看,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只有东京湾区的51%、纽约湾区的31%、旧金山湾区的22%。从地均产出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单位面积GDP仅为东京湾区的54%、纽约湾区的60%、旧金山湾区的75%。

  

  二是创新能级有待提高。从创新企业看,粤港澳大湾区顶尖科技创新企业总数偏少,在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虽达到21家,超过了旧金山湾区(11家),与纽约湾区接近(22家),但与东京湾区的39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在国际风投调研机构CBInsighs统计的2019年全球326家独角兽企业中,粤港澳大湾区有16家,较大幅度落后于旧金山湾区(93家)和纽约湾区(31家)。从创新投入看,在全球科研投入前50名的企业中,粤港澳大湾区仅有华为1家,而旧金山湾区有6家,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各有5家。从创新产出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成果转化效率相对较低,如在发明专利的专利施引数与发明专利数的比值上,大湾区(0.75)远低于旧金山湾区(2.93)、纽约湾区(1.60)。

  

  三是高端服务功能有待增强。目前,大湾区部分内陆城市生产服务业不仅供给总量不足,而且发展质量不高。从细分行业看,仍以批发零售业为主,金融、信息服务、租赁及商用服务等高端生产服务业占比较低。部分城市生产服务业占GDP比重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一线城市相比,大湾区核心城市深圳缺少能够辐射全球的文化创意服务、高端商务服务和金融服务功能。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公布信息显示,2019年深圳仅为第一档中的四线城市。

  

  四是全球影响力不足。纽约湾区在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业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是公认的全球总部经济中心。旧金山湾区中的旧金山、奥克兰和圣何塞具有强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湾区。在粤港澳大湾区,虽然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但珠三角地区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和全球影响力仍有不足,在贸易投资便利化、要素自由流动、国际组织落户、国际化人才引进上相比其他三大湾区仍有不小差距,如深圳常住外籍人口占比约为0.2%,远远低于纽约、伦敦全球城市外籍人口比例在20%-30%之间的水平。

  

  五是协同程度有待提升。近年来,珠三角内部东西两岸经济总量差距仍在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有所提升。在创新协同方面,粤港澳三地在人才资质互认、科技资金使用、通关便利化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导致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协同程度不足。在制度对接方面,在检验检疫标准、信息监管标准、医疗准入及监管、知识产权、部分行业技术标准、专业人员执业资格认可、财务制度、税收和社保制度、金融监管等领域,粤港澳三地政策对接难度依然较大,研发设备出入境关税较高、创新相关物资和资金跨境流动受限、跨境互联网科研数据传输受到管制、港澳专业人才来粤工作时间和所得税税率差等政策约束普遍存在。  

  



建设四大功能,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衔接的重要桥梁纽带,必将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应畅通粤港澳三地资源要素流动渠道,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深度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建设“循环畅通湾区”,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建设“产业链安全湾区”,缩小内部差距建设“协同发展湾区”,创新港澳合作模式建设“制度融合湾区”。

  

  (一)建设“循环畅通湾区”

  

  以联通粤港澳和珠江口东西岸为重点加密并畅通交通网。启动深圳机场至大亚湾城际深圳机场至坪山段、广清城际北延线等城际铁路项目建设,构建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加快推动深中通道、虎门二桥过江通道等跨江通道建设。依托港珠澳大桥积极推进三地口岸通关模式创新,构建内地与港澳无缝衔接的客货运输服务。推动核心城市协同共建世界级航空和海运门户枢纽。完善深圳港集疏运体系,与香港共建世界港口和海运枢纽,布局拓展全球航空网络,推动深圳建设高品质创新型国际航空枢纽。支持珠海培育国际门户航空枢纽,与澳门国际机场国际航线错位发展。

  

  (二)建设“产业链安全湾区”

  

  高水平建设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统筹利用港澳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打造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重点推动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脑科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卡脖子”技术领域的联合攻关。构建开放式俱乐部型研究所,探索建立粤港澳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平台,开展跨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建设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吸引全球创新要素向大湾区聚集。加快构建大湾区集技术交易、创新创业、科技金融等创新服务高度融合的线上线下有效联动平台、联合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新成果产业对接平台。组建粤港澳大湾区联合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担保机构,联合设立专项合作引导基金等新型科技金融产品。

  

  (三)建设“协同发展湾区”

  

  着力推进深圳都市圈、广州都市圈建设,培育深圳全球新兴产业策源功能,着力提升补齐全球文化创意、高端物流、高端商务、国际金融等多种高端生产性服务功能。增强深圳辐射带动作用,构建以深圳为核心、联通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加强广州创新功能与佛山制造功能的衔接,提升广佛都市圈产业和创新外溢能力。高起点谋划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构筑支撑大湾区经济由10万亿迈向20万亿的重大战略平台。依托深中通道—中开高速、江中高速、港珠澳大桥—珠三角环线高速—黄茅海通道、伶仃洋通道—斗恩高速和西部沿海高速等重要轴线,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提升西岸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再造一个“产业深圳”。

  

  (四)建设“制度融合湾区”

  

  积极推动粤港澳三地在经贸规则、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等层面的深入对接。打造CEPA升级版,探索全面开放港澳资本在医疗健康、高新科技、文化创意、休闲旅游、金融服务等方面投资准入、资质和股比限制。加强内地与港澳在国际贸易投资新议题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数字经济、跨境数据存储、金融和电信服务开放、竞争中立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实现与港澳在与服务贸易相关的人才、专业资格和标准互认,进一步消除三地创新型人才往来、科研设备和材料通关、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等环节的制度障碍。全面加强三地法治合作,探索制定大湾区统一商事仲裁规则,建设国际仲裁中心。引入港澳营商环境相关领域的软标准,包括产业行业的标准、政务服务便利化、企业注册登记管理、税务服务、市场监管、口岸通关、法制环境等领域的标准。推动南沙、前海、横琴自贸区相关政策复制推广到珠三角其他城市,逐步构建环珠江口自贸区。

  

  (卢伟: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开放室主任、研究员;李晓琳: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